佛法改变婚姻(改变婚姻的佛经)

气宇轩昂 2024-02-08 17:15:50 用户分享

夫妻越吵架越恩爱?别笑,学会吵架才是婚姻里最重要的修行

作者:张国立 编辑:张硕

出品:婚姻与家庭杂志

夫妻偶尔拌嘴,稍微严重点儿则会吵架,所有婚姻中的男人都应该知道,无论吵到什么地步,有些话绝不能说出口。

例如:“早知道我就不娶你。”

这句话的杀伤力究竟有多大?我推演一下,许多女人会回骂:“早知道我才不嫁给你。”

气头上的男人不甘示弱:“好啊,我们离婚。”要是女人的气更大,很可能说:“离就离。”

从拌个嘴演变为离婚,他们甚至忘记为什么拌嘴,吵架的重点经过一连串的气话变成:“他居然说离婚。”

气话有其范围,顶多说说……不涉及无法收拾的“三级及其以上的言论”,比如:

这回是女方发难:“你就是忘不了小珍,以为我不知道?”男方马上回嘴:“小珍又怎么样?她至少不会成天鸡蛋里挑骨头。”女方这回真气了:“去找你的小珍啊。”

事情起源于两人热恋时相互告白,男方诚心诚意交代过去而说出初恋情人小珍,接着的10年“小珍”这两个字从未出现在两人生活里,不知女方怎么突发灵感,喊出挺忌讳的名字,一下子便“莫须有”了。

之后两人气消而恢复感情,奇怪的却是,“莫须有”的小珍继续隐隐地存在,或许另一个5年后,女方会问:“你是不是还没忘记小珍?”

乖乖,一旦养成互揭疮疤的习惯,那可真揭不完。因此我所谓的“三级及其以上的言论”,指的是会引发后遗症且可能永远无法释怀的,例如:

“我就是讨厌你妈。”杀伤力不输给埋下一枚不定时的原子弹。

好吧,就算真不喜欢他妈,说法也得是:“你妈是不是讨厌我?”你看,只不过主词和受词调换一下位置而已,杀伤力便差多啦。

吵架另一个大忌是是非题,比如“你到底要你同事还是要我?”不吵架时男女都明白,偶尔和同事喝酒到半夜才回家,与爱不爱老婆是两回事,一旦扯进吵架里,问题即扩大至不好收拾的地步。

再说我最近碰到的可能是最坏的是非题:“你到底戒不戒烟?”戒与不戒,是与非。我可以生气地回答:“不戒。”可是我知道这样的回答会使老婆更生气,因为她提出是非题,我竟然不加考虑即回答“非”,她难下台。

基于结婚多年血淋淋的教训,我乖巧懂事地回答:“先减量,每天不超5根。”她虽不满意,起码能接受的,算了。

孔子说三思而后行,用在男女之间,意思是若夫妻吵架,话不能顺口而出,得默念3次,让它沉淀、过滤、减重。说不定经过此程序,气话无形地消失,转化为:“我错了,别生气。”

夫妻吵架另有时间的范围,两人吵得不高兴可能有一方不理对方,换言之,冷战。

那么另一方不可让冷战的时间超过3天,最好当场解决,宁可先认错,日后挑恰当的时间再说明自己的立场,犯不着立即战备,毕竟是夫妻,不是负气。

要是硬让时间超过3天,收拾起来颇费事,像诸葛亮和司马懿对阵,稍微拖久点儿,粮草不足,诸葛亮保证不死要面子,马上撤兵。换成关云长,兵不多,将有限,非要两面作战,徒然累死自己。

我当然比不上诸葛亮,我学猪八戒,与老婆吵架,一见势头不对,拖着九齿钉耙回头便走。

于是,打仗让孙悟空上阵、师父唐三藏念的紧箍咒只疼大师兄、觉没少睡饭没少吃,到时修成正果,换来个净坛使者,晚饭是黄鱼烧豆腐外加两杯高粱酒。

无论老婆多么激动地要吵架,打死我也不会说:“闭嘴。”因为我觉悟,若她闭嘴,我日子更难过。

向银行贷款得付利息,和老婆吵架亦然。差别是,前者可能请我喝茶,后者干脆把茶淋在我脑门。

听说茶不能生发,可能加速掉发……

本文摘自《婚姻与家庭》杂志

原标题:《婚姻中的吵架原则》

在家佛弟子如何面对婚姻?

常常会有年轻的学佛人,对于学佛与婚姻之间的取舍存在困惑:在家居士是不是一定要结婚生子呢?

其实困惑很正常,作为在家佛弟子,通过对佛法的学习,很清楚自己没有断烦恼,如果结婚生子肯定会有更多的烦恼,担心会因此而堕落;可如果不结婚,由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又怕周围亲朋不能理解,因而对佛教产生了不好的看法。

当年轻的在家佛弟子面临不得不结婚的困境时,应该如何思考这一问题呢?

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中,释迦牟尼佛对弟子们说了一则故事:

过去无量劫之前,有一个婆罗门修行人,名叫光明,他在四万二千年之中修持清净行,已经到达不再造作种种恶业,甚至远离一切过失的境界。

经过这四万二千年修行之后,有一次因为某种因缘,光明婆罗门来到一个大城。这城里住了一个女人,名字叫作伽咤,这伽咤看到光明婆罗门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贪欲爱乐之心,走到光明婆罗门面前向他敬礼。

这时光明婆罗门就问伽咤:“你来到我面前敬礼,是不是对我有什么希求?”

伽咤回答说:“我请求您能与我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就告诉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经不对女人生起贪欲爱乐之心了。”

伽咤又说:“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结为夫妻,我将在不久之后就结束这一生的性命。”

这时光明婆罗门听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经过四万二千年修持清净行,都不敢违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么可以再与这个女人结婚,去受用违背清净修行的爱欲染着呢?我还是赶紧离开她才好。”

这么想以后,光明婆罗门就离开伽咤。但是才走离了七步,光明婆罗门却停住了脚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变了心念说:“我现在应该发起勇敢捍卫众生的心,纵使因为与这个女人结为夫妻而违犯禁戒,我也应该忍受地狱的苦报,不应该就这样离开她,让她因而失去了性命。”

伽咤听到光明婆罗门的话,心中当然非常高兴。因为已能如她所愿,不至于要结束生命。这时光明婆罗门就抓着伽咤的手对她说:“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随着你。”于是光明婆罗门就与伽咤结为夫妻。

光明婆罗门与伽咤一同过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后就离家,栖居山林中精进修持清净行,然后舍报后就生到梵天,成为天人。

世尊讲完这则故事后,又再说明:当时的光明婆罗门不是别人,正是释迦世尊的前身。而当时与光明婆罗门结为夫妻的女人伽咤,正是释迦世尊成佛前为悉达多太子时的王妃耶输陀罗。

释迦牟尼佛说到这里,进一步解释其中的缘由说:“我于尔时,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复还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于十千劫中受轮回身,虽受是身,不生厌倦。”

从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事迹可以得知:释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时,正是为了救护众生,才以甚深的慈悲和善巧的方面来满足众生的愿求,甚至违犯禁戒必须受轮回苦报,也丝毫不起厌倦之心。但另一方面,却又尽可能地修持清净梵行,以为将来解脱之本。

那么,佛陀为何要如此善巧方面,甚至不惜损害自己上万年的清净修行呢?这就必须要明白一个问题:学佛者,尤其是大乘的修行人,追求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学佛之人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避俗的。当然,如果是自己在事业或情感上遇到重大挫折而无法排解,为了逃避现实才转而想要在空门中求得一丝慰藉,而非为了探求生命实相、万法本源来学佛,那的确是不折不扣的消极。

然而事实上,众多的大乘佛子心中都有着十分远大的目标——成佛度众生。因此,在一举一动之中,都要以这个究竟长远的目标来看待所面对事物的利弊得失,而不是在短暂的生命中一时出现的名利财富上斤斤计较。

学佛的目的既然是要成佛,那就必须要有自己的佛国土。而佛土是如何成就的呢?简单地说,即是摄受众生来成就的。舍离了众生,便不可能成就佛道。无论娑婆世界还是极乐世界,都不是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一个人可以成就的。若无苦恼众生,佛出现于世化导的对象又何在呢?诸佛常常劝导我们要利乐有情,教诲我们修习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摄受众生。

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围绕将来成佛所居的佛国土来发愿后,就要行菩萨道摄受众生,要世世利乐众生以摄受众生。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虽修梵行,却最终决定曲顺机宜,进入婚姻,其目的便是要摄受众生。

两个人今世成为夫妻,固然有着过去生特殊的情缘;但是佛教认为:夫妻之间不应以贪欲爱乐为重,而应该彼此在道业上互相劝勉,将一世的情缘转为无量世的道缘。

佛教经典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杂宝藏经》记载:一对贫穷夫妻共同思索,因为过去生不知布施植福,导致今生贫困潦倒。为了让未来世不再更加贫苦,于是相约卖身给有钱人家做奴仆,得来的钱财拿到寺院请僧作、供养佛塔,并且布施僧众及救济贫困的百姓。贫穷夫妻的行为终于感动了国王,施给他们宝衣璎珞,让他们脱离贫穷免除了奴仆之身,并且赞叹他们:“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

又如《佛本行集经·大迦叶因缘品》记载:释迦牟尼佛弟子大迦叶尊者,与金色女跋陀罗为夫妻,二人相约不行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后来父母都亡故了,就散尽家财一同出家各自寻访师父学道。后来,大迦叶先值遇佛陀,就把跋陀罗也找来归依佛陀修行,不久二人都证得阿罗汉果。

修学大乘佛法的佛弟子,如果有因缘不受父母亲友的羁绊,可以如愿单身修行学佛,固然值得随喜赞叹。如若没有这种因缘,不得不进入婚姻,还是应该以更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婚姻。如同《华严经》中的圣教云:“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释尊和大迦叶尊者的故事都完美展示了自己在化导众生和坚持道业之间的取舍,更为众多面临不得不结婚的佛弟子展示了一种兼顾婚姻与修持的路径:用摄受众生之心来完成自己的婚姻,以家庭为道场,将配偶作道友。

因此,佛弟子除了尽自己应尽的职责,随缘善了夫妻情缘之外,同时可以观察因缘摄受配偶学佛;或许他就像前面世尊讲述故事中的女人伽咤一样,会在您将来成佛时担任重要的角色了。

信佛就不能结婚吗?其实不然!这点原因也很重要

学佛就不能结婚吗?相信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佛教徒分为两类四众弟子,如果是未受戒的在家信众是可以结婚的,

只需要不淫邪就可以了,而佛教的出家众则是不能结婚的。

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在未出家之前,也曾娶妻生子,在佛教经典《善生经》、《玉耶女经》上都有对夫妻以及亲子关系的论述。

佛教认为僧侣出家受戒后应该恪守戒律,清心寡欲身心俱净,舍弃世间的情缘,远离俗世纷扰。

汉传佛教强调僧尼不能结婚,意在戒淫。

信佛之人应该严守佛教八戒:“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邪,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

没有淫邪之念才能潜心礼佛。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