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安妮宝贝经典语录)
安妮宝贝:人不该为赚钱活着,要探索内心的澄明,树立高尚价值观
1974年盛夏,高阳炽热,鸣蝉声声,励婕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座大宅,青砖黑瓦,白墙高耸。宅内光线阴暗,木楼梯窄小破败。墙壁、地板、门、窗,都被梅雨和霉湿侵蚀成暗黄色。屋顶开着阁楼式的老虎窗,屋檐下有燕子筑巢。走廊曲折漫长,厨房光线幽暗,只有高处一扇小玻璃窗能照进来西落的阳光。窗边竹竿上晾满各式家常衣服,孩童嬉戏的笑声穿过悠长弄堂。人们闲暇时在馄饨店里吃碗热腾腾漂浮着新鲜葱花的小馄饨,便觉得欢愉。
临街一楼都是小商铺,一个个铺面紧密排列。励婕母亲开了一家刺绣铺,下午工作劳累,便会找出零钱,让她拿着大搪瓷杯去买西米露和绿豆汤。当时吃冷饮是很奢侈的事,只是母亲懂得宠爱自己与孩子。母亲经常买应季食物吃,螃蟹、虾、贝壳都是生鲜的,何时吃笋,何时吃鲥鱼,喝何时的茶叶,吃何时的稻米,都有讲究。
励婕幼时是个害羞敏感的女童,家里来人就躲起来,从不主动叫人。被指派叫人,也不叫,就是不能开口。她喜欢对着镜子,披上母亲的纱巾,裹上长裙,模仿越剧里的花旦。母亲为她洗头,每次她都大声尖叫,抵抗极为激烈,觉得被淹死。
她不喜欢哭,但却顽固。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厌恶什么,喜欢什么,都会一直执拗下去,感情太过分明执著。她经常与院子里的孩子打架。有时别人把她的鼻血打出来。有时她打了别人的头脸,别人家父母找上门来讲,母亲就会袒护她。母亲脾气暴躁,经常打她,毫不手软。
她从不与同龄女孩子一起玩。更多的时候,她都是独自玩耍。偷偷溜出家门,在池塘边玩耍嬉戏。野草繁杂,红色蜻蜓成群飞舞,杨柳搭出绿荫,小小天地,好不热闹。一直逗留到暮色弥漫,空气逐渐清凉,浑身黏满湿热的汗水,依然不知道归处。隐约听见有人呼唤,才穿过潮湿腥气的草丛,走回家去。头发上沾着碎花瓣,膝盖上带着被硬叶片边缘划伤的细小血痕,手心里捏着水滴,并不觉得孤单。
她有个同龄的玩伴,是个男孩,长着长长的睫毛。两个人像小兽一样彼此纠缠,厮打。用手抓着对方的手臂、头发、肩膀,要把对方扑倒。彼此闷声不响,一鼓作气,肆虐行为暴力。最终他骑到她的背上,把她的双手反扭起来,就此告终。她回到家,满头大汗,辫子都散了。脖子上有指甲划出的伤口。那时大概五六岁。
高中时,她报名参加了跆拳道的小班训练。她喜欢发力的那种暴力而有序的感觉。对肌肉和力量的关注,使她觉得内心回复单纯平静。她经常独自背着挎包走南闯北,磨练出兽般的机警和强悍。
27岁之前,她身上这种兽的成分占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做到伤害,做到破坏,做到摧毁,就不够具备明确的自身存在感。
曾经有段时间,励婕回到乡村生活,辗转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从小感受到了不确定的漂泊感。村里有个古老的祠堂,纯木结构,里面立着一个泥塑将军像。后来重新修补家谱,她逐渐了解到,这个村庄居民的祖先,是一个王族的分支,从山西逃难到此地,繁衍子孙,并且用同声不同形的方法,改变了姓氏。所以这里的姓,在百家姓里找不到。
她说,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一个人对土地和大自然怀有的感情,使她与世间保持微小而超脱的距离,会与别人不同。
在乡村生活时,励婕需要经常等待父亲接她回家,从此造就了她与男人日后相处的模式,争执,哭泣,需索,依赖,剧烈纠缠。以恶性的模式,满足情感需求,让对方做出证明。如果不是这样去爱,就似乎不够满足需索。
16岁,励婕攒了五个月零花钱,买了一件昂贵的羊毛衫。米白色细细的纯羊毛,编织出绞花,开襟,褐色木质小圆扣子。这种颜色式样独特、价格不菲的毛衣,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想都不会想的奢侈品,但她一眼识别出它的优雅大方。人要如何超越自己的境遇,这并非是可以训导出来的指向,只能是一种天性。胸中是否有大志,一早是看得出来的,哪怕只是从一件普通的毛衣开始。
励婕在学生时代读了很多书,在图书馆里借书阅读,有时做厚厚的笔记。当时看的大多是一些世界名著,比如《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利斯朵夫》之类。也很喜欢唐诗宋词,及一些日本古典风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教给她如何认识身边这个世界和规律。
她很早就明白,恋爱,也许不过是人人期待中超越生活表象的一种幻术,带来麻醉和愉悦,其他别无用处。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和生理性,注定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恋,就是如此短暂,无常。会用尽。会完结。以后的局面如何支撑,要看对幻灭感的忍耐还能支持多久。
1998年深秋,凉风瑟瑟,黄叶遍地,24岁的励婕开始开始在网上写一些“短小而简单的爱情故事”。那时她刚进银行工作,新职员都要讨好领导,联络感情,只有她做不到卑躬屈膝,刻意言欢,所以备受排挤,形单影只。闲暇基本以阅读度日,心里存积了很多感想,就随便写了发在网上,一晚上写完两三千或四五千字。
她取网名“安妮宝贝”,用女童般的任性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残酷物语”,那些关于“爱、流浪和宿命”的故事迅速传播,广为人知。她说,最初在网上发表作品,是“抱着游戏的玩耍的态度”,“完全没有想到会写作,只是即兴做着一件自己觉得好玩的事情”。
就当时的时代而言,她的小说透露出一种单纯而颓废的情绪和气质,许多人因而为之着迷。她不喜欢被人叫作网络作家,事实上她只在网上写过两年字,被读者熟知后便再没有发表过网络作品,都是写好直接交给出版社。她说,文学作品只有好的和差的区分。作家也是这样。
她说,我的小说会倾向把故事性弱化,注重内心分析和观察。一个小说如果没有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和哲学观,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安妮宝贝书中女主几乎都是作者自身映照:出身小城镇,带着残破的原生家庭痕迹,内心叛逆而又脆弱。长大后来到大城市定居,成为钢铁丛林中的边缘人。她们放肆直接,清冷独立,空虚绝望,渴望爱情,并在爱而不得之后转向自我放逐或自我毁灭。
33岁,安妮宝贝爱上一个45岁男子,离异,无孩。他们在读经会上相识,到决定结婚那一刻,仅仅用了十五天,见过三次面。他们之前为等到对方,付出的时间已经太过漫长。除了告诉母亲和两位闺蜜,她没有告诉身边任何认识的人。不宴宾客,不告知外界,也不拍婚纱照,只是请人选定一个吉期,做简单的注册。
她说,婚姻应该是彼此支持、帮助,让对方的生命得到平衡,或者得到解脱,而不是互相占有与束缚。人的感情,最珍贵的是对彼此的慈悲,而不是欲望与自私的驱动。
40岁,安妮宝贝改名“庆山”,为“庆”(欢喜赞颂)和“山”(厚重如山)的组合。
庆山有个女儿,大名恩养,恩是恩赐,养是供养;小名月棠,“月上海棠”的意思。“月上海棠”是个词牌名,极美,好记。她在夜凉如水的庭院里闲坐,看到一轮圆月浑然高挂,花树璀璨,月光照射在暗沉的花朵和树叶上,闪烁出细碎的鱼鳞般光泽。
庆山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尽量让女儿保留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地画画、读书、玩耍、学习,让她选择自己心爱的物品(通常是些小玩意)。但不让她看电视,尽量少地接触电子产品,绝不让她参与网上无聊的讨论。
她希望女儿有尽量长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探索和开发自己的内在上面。现在的社会过于浮躁和外显,对孩子会有各种形式的污染。内在独立,才能与外界和平而不被污染地相处。
她现在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每天早起工作,清晨的脑袋最干净,很有效率。持续工作到下午,约六个小时。下午去超市、整理房间,晚上散步、阅读。文字如同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不是很费力。如果有时觉得状态不佳,就停止,做些别的事情。诸如给植物浇水,简单的诵经,快走五公里,做做瑜伽。
她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不看电视节目,不看报纸杂志,不听广播电台,不需要外界那些繁杂的信息。
她说:写作是用来探索自己、研究自己的,最终为了忘记自己。这其实是一个禅修的过程,我们在学习识破自己的无明,为了在路的尽头看到实相。
人的心灵是无底深渊。我们的人生是由自己的心制造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因素都只是一些投射或形式。
写作是一种漫长的反省、观察、思维的过程。这些过程能够让自己治愈、洁净、有所超越。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与自我相处,而不是试图用物质的外在的一切蒙蔽与麻醉这些深刻的面对。
很多年轻人被灌输的价值观,不是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看到自己本性的光明,而是要拼命赚钱、高人一等。如果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具备深入和超越的能力,他们就会受困在一种折磨和苦痛当中。或者执着于一种统一的庸俗的价值观。
人们挥霍炫耀物,却从未真正与它融为一体,体会它的存在感。现在的社会,浮躁粗糙的人太多了。他们向往高级的房子、车、衣服、食物,但不懂得如何体会一把白茶壶或黄昏一缕微风的美。
我不会随便浪费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我要确定自己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可以面对他人的,否则就不必把它们写出来。
天文、地理、生物、心理学、哲学、美学、生活艺术、传统文化、西方文明、文学、各种艺术门类,甚至物理学……什么样的书我都在阅读。
我觉得自己是边缘化的,因为我的确有些离群索居。我关注生命实践,关注人的内心。
庆山一直记得一位日本禅宗师父说的话:用自己的双脚踏实地走路,一直走,就会抵达目标。
安妮宝贝:人不该为赚钱活着,要探索内心的澄明,树立高尚价值观
1974年盛夏,高阳炽热,鸣蝉声声,励婕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一座大宅,青砖黑瓦,白墙高耸。宅内光线阴暗,木楼梯窄小破败。墙壁、地板、门、窗,都被梅雨和霉湿侵蚀成暗黄色。屋顶开着阁楼式的老虎窗,屋檐下有燕子筑巢。走廊曲折漫长,厨房光线幽暗,只有高处一扇小玻璃窗能照进来西落的阳光。窗边竹竿上晾满各式家常衣服,孩童嬉戏的笑声穿过悠长弄堂。人们闲暇时在馄饨店里吃碗热腾腾漂浮着新鲜葱花的小馄饨,便觉得欢愉。
临街一楼都是小商铺,一个个铺面紧密排列。励婕母亲开了一家刺绣铺,下午工作劳累,便会找出零钱,让她拿着大搪瓷杯去买西米露和绿豆汤。当时吃冷饮是很奢侈的事,只是母亲懂得宠爱自己与孩子。母亲经常买应季食物吃,螃蟹、虾、贝壳都是生鲜的,何时吃笋,何时吃鲥鱼,喝何时的茶叶,吃何时的稻米,都有讲究。
励婕幼时是个害羞敏感的女童,家里来人就躲起来,从不主动叫人。被指派叫人,也不叫,就是不能开口。她喜欢对着镜子,披上母亲的纱巾,裹上长裙,模仿越剧里的花旦。母亲为她洗头,每次她都大声尖叫,抵抗极为激烈,觉得被淹死。
她不喜欢哭,但却顽固。要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厌恶什么,喜欢什么,都会一直执拗下去,感情太过分明执著。她经常与院子里的孩子打架。有时别人把她的鼻血打出来。有时她打了别人的头脸,别人家父母找上门来讲,母亲就会袒护她。母亲脾气暴躁,经常打她,毫不手软。
她从不与同龄女孩子一起玩。更多的时候,她都是独自玩耍。偷偷溜出家门,在池塘边玩耍嬉戏。野草繁杂,红色蜻蜓成群飞舞,杨柳搭出绿荫,小小天地,好不热闹。一直逗留到暮色弥漫,空气逐渐清凉,浑身黏满湿热的汗水,依然不知道归处。隐约听见有人呼唤,才穿过潮湿腥气的草丛,走回家去。头发上沾着碎花瓣,膝盖上带着被硬叶片边缘划伤的细小血痕,手心里捏着水滴,并不觉得孤单。
她有个同龄的玩伴,是个男孩,长着长长的睫毛。两个人像小兽一样彼此纠缠,厮打。用手抓着对方的手臂、头发、肩膀,要把对方扑倒。彼此闷声不响,一鼓作气,肆虐行为暴力。最终他骑到她的背上,把她的双手反扭起来,就此告终。她回到家,满头大汗,辫子都散了。脖子上有指甲划出的伤口。那时大概五六岁。
高中时,她报名参加了跆拳道的小班训练。她喜欢发力的那种暴力而有序的感觉。对肌肉和力量的关注,使她觉得内心回复单纯平静。她经常独自背着挎包走南闯北,磨练出兽般的机警和强悍。
27岁之前,她身上这种兽的成分占据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做到伤害,做到破坏,做到摧毁,就不够具备明确的自身存在感。
曾经有段时间,励婕回到乡村生活,辗转于乡村和城市之间,从小感受到了不确定的漂泊感。村里有个古老的祠堂,纯木结构,里面立着一个泥塑将军像。后来重新修补家谱,她逐渐了解到,这个村庄居民的祖先,是一个王族的分支,从山西逃难到此地,繁衍子孙,并且用同声不同形的方法,改变了姓氏。所以这里的姓,在百家姓里找不到。
她说,一个孩子拥有在乡村度过的童年,是幸会的际遇。无拘无束生活在天地之中,如同蓬勃生长的野草,生命力格外旺盛。一个人对土地和大自然怀有的感情,使她与世间保持微小而超脱的距离,会与别人不同。
在乡村生活时,励婕需要经常等待父亲接她回家,从此造就了她与男人日后相处的模式,争执,哭泣,需索,依赖,剧烈纠缠。以恶性的模式,满足情感需求,让对方做出证明。如果不是这样去爱,就似乎不够满足需索。
16岁,励婕攒了五个月零花钱,买了一件昂贵的羊毛衫。米白色细细的纯羊毛,编织出绞花,开襟,褐色木质小圆扣子。这种颜色式样独特、价格不菲的毛衣,对一个高中生来说,是想都不会想的奢侈品,但她一眼识别出它的优雅大方。人要如何超越自己的境遇,这并非是可以训导出来的指向,只能是一种天性。胸中是否有大志,一早是看得出来的,哪怕只是从一件普通的毛衣开始。
励婕在学生时代读了很多书,在图书馆里借书阅读,有时做厚厚的笔记。当时看的大多是一些世界名著,比如《简爱》《呼啸山庄》《约翰·克利斯朵夫》之类。也很喜欢唐诗宋词,及一些日本古典风格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教给她如何认识身边这个世界和规律。
她很早就明白,恋爱,也许不过是人人期待中超越生活表象的一种幻术,带来麻醉和愉悦,其他别无用处。人体内的化学元素和生理性,注定人对另一个人的爱恋,就是如此短暂,无常。会用尽。会完结。以后的局面如何支撑,要看对幻灭感的忍耐还能支持多久。
1998年深秋,凉风瑟瑟,黄叶遍地,24岁的励婕开始开始在网上写一些“短小而简单的爱情故事”。那时她刚进银行工作,新职员都要讨好领导,联络感情,只有她做不到卑躬屈膝,刻意言欢,所以备受排挤,形单影只。闲暇基本以阅读度日,心里存积了很多感想,就随便写了发在网上,一晚上写完两三千或四五千字。
她取网名“安妮宝贝”,用女童般的任性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残酷物语”,那些关于“爱、流浪和宿命”的故事迅速传播,广为人知。她说,最初在网上发表作品,是“抱着游戏的玩耍的态度”,“完全没有想到会写作,只是即兴做着一件自己觉得好玩的事情”。
就当时的时代而言,她的小说透露出一种单纯而颓废的情绪和气质,许多人因而为之着迷。她不喜欢被人叫作网络作家,事实上她只在网上写过两年字,被读者熟知后便再没有发表过网络作品,都是写好直接交给出版社。她说,文学作品只有好的和差的区分。作家也是这样。
她说,我的小说会倾向把故事性弱化,注重内心分析和观察。一个小说如果没有表达出作者的价值观和哲学观,在我看来是没有意义的。
安妮宝贝书中女主几乎都是作者自身映照:出身小城镇,带着残破的原生家庭痕迹,内心叛逆而又脆弱。长大后来到大城市定居,成为钢铁丛林中的边缘人。她们放肆直接,清冷独立,空虚绝望,渴望爱情,并在爱而不得之后转向自我放逐或自我毁灭。
33岁,安妮宝贝爱上一个45岁男子,离异,无孩。他们在读经会上相识,到决定结婚那一刻,仅仅用了十五天,见过三次面。他们之前为等到对方,付出的时间已经太过漫长。除了告诉母亲和两位闺蜜,她没有告诉身边任何认识的人。不宴宾客,不告知外界,也不拍婚纱照,只是请人选定一个吉期,做简单的注册。
她说,婚姻应该是彼此支持、帮助,让对方的生命得到平衡,或者得到解脱,而不是互相占有与束缚。人的感情,最珍贵的是对彼此的慈悲,而不是欲望与自私的驱动。
40岁,安妮宝贝改名“庆山”,为“庆”(欢喜赞颂)和“山”(厚重如山)的组合。
庆山有个女儿,大名恩养,恩是恩赐,养是供养;小名月棠,“月上海棠”的意思。“月上海棠”是个词牌名,极美,好记。她在夜凉如水的庭院里闲坐,看到一轮圆月浑然高挂,花树璀璨,月光照射在暗沉的花朵和树叶上,闪烁出细碎的鱼鳞般光泽。
庆山独自带着女儿生活。她尽量让女儿保留自己的空间,可以自由地画画、读书、玩耍、学习,让她选择自己心爱的物品(通常是些小玩意)。但不让她看电视,尽量少地接触电子产品,绝不让她参与网上无聊的讨论。
她希望女儿有尽量长的时间,把注意力放在探索和开发自己的内在上面。现在的社会过于浮躁和外显,对孩子会有各种形式的污染。内在独立,才能与外界和平而不被污染地相处。
她现在的生活简单而纯粹。每天早起工作,清晨的脑袋最干净,很有效率。持续工作到下午,约六个小时。下午去超市、整理房间,晚上散步、阅读。文字如同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不是很费力。如果有时觉得状态不佳,就停止,做些别的事情。诸如给植物浇水,简单的诵经,快走五公里,做做瑜伽。
她几乎没有任何娱乐。不看电视节目,不看报纸杂志,不听广播电台,不需要外界那些繁杂的信息。
她说:写作是用来探索自己、研究自己的,最终为了忘记自己。这其实是一个禅修的过程,我们在学习识破自己的无明,为了在路的尽头看到实相。
人的心灵是无底深渊。我们的人生是由自己的心制造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因素都只是一些投射或形式。
写作是一种漫长的反省、观察、思维的过程。这些过程能够让自己治愈、洁净、有所超越。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与自我相处,而不是试图用物质的外在的一切蒙蔽与麻醉这些深刻的面对。
很多年轻人被灌输的价值观,不是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去看到自己本性的光明,而是要拼命赚钱、高人一等。如果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具备深入和超越的能力,他们就会受困在一种折磨和苦痛当中。或者执着于一种统一的庸俗的价值观。
人们挥霍炫耀物,却从未真正与它融为一体,体会它的存在感。现在的社会,浮躁粗糙的人太多了。他们向往高级的房子、车、衣服、食物,但不懂得如何体会一把白茶壶或黄昏一缕微风的美。
我不会随便浪费自己写出来的文字,我要确定自己写出来的文字都是可以面对他人的,否则就不必把它们写出来。
天文、地理、生物、心理学、哲学、美学、生活艺术、传统文化、西方文明、文学、各种艺术门类,甚至物理学……什么样的书我都在阅读。
我觉得自己是边缘化的,因为我的确有些离群索居。我关注生命实践,关注人的内心。
庆山一直记得一位日本禅宗师父说的话:用自己的双脚踏实地走路,一直走,就会抵达目标。
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的首部长篇:心中别有珍藏的《夏摩山谷》
对于很多80、90后来说,安妮宝贝的书在青春期的课外书里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她的文风简洁、华丽、独特,带一点小资以及各种各样的情绪,着力写虚无、孤独、痛苦、爱与死,这些对于还未经生活磨砺的青春期读者来说是有所触动的。也因此她和她的书籍总是有很多争议性,喜欢的人掏钱支持,不喜欢的人怎么都看不惯。
后来这个总是写“海藻头发”、“棉麻长裙”、“光脚穿球鞋”的安妮宝贝在2007年结婚生子,在2014年6月改笔名为“庆山”。
(庆山)
其实对于市场来说,“安妮宝贝”这个笔名已经具有辨识度和一定的号召力,但是她选择改名:
“庆是有一种欢喜赞颂的意思,我现在比较喜欢这样的一种基调,它对事物或者对周围的世界,对每一个人,有一种赞美敬仰的方式,而不是消极的、灰暗的态度。山是因为我自己旅行,我爬过非常多的高山,山有时候是从海洋变出来的,它看起来很结实,好像是大地上特别稳定的东西,事实上它是有神性的,它跟天地都是联结在一起,它是一个中间的过度部分。”当年写尽少女伤痕的人已经为人母,回归现实,对于写作,她也开始新的追求。
《夏摩山谷》
这本《夏摩山谷》是她更名转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共分为四个部分,8个篇章,故事打破时间、空间,随人物视角转换,具有一定突破性。
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法、人生的思辩,因为篇幅和深度的原因,有些部分我尚不能完全领悟。但有时候,一些语句段落也会给我带来启发和认同。
01是中年玛丽苏还是传道授业解惑?《夏摩山谷》的故事依旧探讨的是男女之间的关系、虚无和归宿、“爱”和生命的本质,夏摩山谷是她在书中营造的一个乌托邦。
有人诟病作者到现在依旧是写灵魂孤寂的女子和好看的中产阶级已婚男子出轨,上演一出中年玛丽苏,虽然打着反中产阶级的旗号,但其实是不折不扣的中产阶级代表,并没有体会过真正的苦难。
人都是渴望爱和理解的,也因此会给予很多关系一些不同寻常的精神意义,也因为一段关系的难得,所以才更为珍惜和渴望,这也是人本身的一种欲望。这一点,倒觉得贯穿了她作品的始终。
庆山自己也说:“安妮永远是我的一部分,我所有的写作都是建立在安妮宝贝这个基础上的,而且它是不会消失,也不会脱离,但我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做一些新的事情。”
在继续探讨相似主题后,她给出的答案是:情与爱多数最终都会幻灭,和永恒无缘。如果一味沉浸在其中,苦苦追求,求而不得也只是带来痛苦,无法得到解脱。
如果想要获得心灵的自由,那么就应该去学习和适应,学会从这些经历中去适应生活的无常、人与人之间的无常,了解世界真实的样子,从而获得一丝自由,得到些许光明。
“他说,我知道你受过很多苦,所有的苦来自无明,来自我们内心的贪嗔痴。这些苦难让你翻山越岭,穿越地狱,浑身发出因为努力而闪耀的亮光。我看到的是你心中的亮光。你在追寻。如真。这一切磨砺应使你成为更为纯洁的人。”
通过成为更好的自己来给予生命一种意义,确实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书中时而会分享一些佛教哲思、禅宗智慧,如果对西藏佛教密宗、西藏生死书、佛陀、奥义书、道德经等书籍有所了解的人,或许更能够找到共鸣,也难怪有人说像是一本佛教私小说。
02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身体?庆山写道:“人入中年,更能明显感觉到身体新陈代谢速度放慢,体力衰落。”
这是必须要承认的事情。
现在,人的平均寿命已经七十余岁,生命被拉长了,衰老开始占据更多的篇幅,并且更为漫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与之纠缠抗争,医美的盛行、冻龄的努力,都是对衰老的拒绝。
但衰老是必然的事情,我们应该去接受它。
杜拉斯写道:“与你年轻时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容颜。”
经过时光洗涤的容颜和体魄,皆有其独到之处。各个年龄段都有其独特的美,只是我们现在的审美过于单一,一些娱乐文章提及女明星依然还是“满满少女感惹人羡慕”。
我们该去学着接受它,接受每个时间段的自己。
在看了些其他书籍,逐渐了解了一些大脑、身体的运作机制之后,我也开始意识到,人虽然有主观意识,但有时或许我们只是受身体操控的木偶。身体并不一定诚实,它也会欺骗我们。
我们的身体、心理和我们的所想所求有时候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我们受其驱使,去满足食物、性、关系、家庭、名望、秩序、荣誉等种种欲望,甚至过分追逐。
“人身本是我们的工具,应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一直在取悦它、满足它。”我们的心,需要学会多一些毅力去抵抗和坚持。
03什么是简单的生活?也有人诟病《夏摩山谷》的物质:RIMOWA行李箱、莱卡相机、私人定制旅行等等。
我见识浅,在看到陌生的行李箱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价格,看书时,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这一方面。
相反,因她明确写出来的其他一些想法,反而更坚定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正如普鲁斯特曾经写到的:“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
相较于当下盛行的消费主义,我的购物欲望打消了很多,觉得精简一切比较好。一方面是不想有太多的东西使人累赘,一方面是觉得东西多打扫起来是真的累。
作者也写道,“人逃避精神上的无解,最快捷的方式时采用物质手段。”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感消费主义,并且开始断舍离。
虽然断舍离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但如果不笃定一种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去一以贯之地践行,那只会造成周而复始地囤囤囤和扔扔扔而已。
相较于物质带来的欢乐,更应该去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增加生活和生命的密度,从而内心丰盛,获得喜悦和快乐。
这本书能够让读者看到安妮成长为庆山的变化,她想要分享自己的顿悟、心境的变化。
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不变,一个人也不可能彻底改变。谁都是在长大的。看安妮宝贝的人长大了,有的离开、有的留下,作者也长大了,大家都进入2.0版本。读者不应该通过一味批判她的作品,来彰显自己的成长和品味。
“写作只是一种个体的生命表达,彼此无法比较。每个人按照独特的生命质地和声明方式去书写。每个人只能表达他的心。”在这本《夏摩山谷》里,她表达的是她的心。
《夏摩山谷》的最后一句很好:
天空没有云彩,地上风雪茫茫。花荚已经空空,心中别有珍藏。愿我们一路走来,都能找到自己,也有物可珍藏于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