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人结婚生辰八字(结婚生辰八字算日子)
诏安人的清明情结
来源 | 福建南大门官网 沈少英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 “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在诏安,还有过农历清明节的习俗,即农历三月初三。说起清明的来历,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古代,清明节前后总有很多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诏安人一向重视清明节,这或许是代表着对故人的缅怀和对春的期盼。而其重头戏便是扫墓了。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备好香火元宝、鸡鸭鱼肉、糖果糕点,祭品中有一样东西是家家户户必需的,那就是“清明粿”。准备妥当,全家老少一起到坟茔去祭扫。到了墓地,首先要修整坟墓,或象征性地给坟头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祭罢,大家便围坐在地上饮酒吃饭,甚是欢愉,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现代人也有到花店买鲜花祭奠,并且用一次性的碗筷,加之道路多已修平,所以现在扫墓甚是方便,不像以前,带着沉重的瓷碗碟走山路。
古人说起清明,总透着一股哀伤。无论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杜牧,还是“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的白居易,都是诉尽相思与离愁。如今,清明却不失为大家团聚相见的日子。平时各奔东西为前程,到了清明,无论是在外读书的孩子,还是上班的大人,都会约好赶赴回来。有点像春节,可又是另一种情结的春节。也可以邀上好友来参加,称为“墓客”。
每逢清明,几乎总会下雨,也让人平添了几分思绪。我记得,小时候和大人上山扫墓的情景,以前自行车骑到山下很远的距离便要用步行,然后我就提着小篮子跟在大人的后面,一边走一边踢路边的石块。遇到下雨的时候,祭拜完也不会立马回家,而是仍然穿着雨衣聚在一起吃饭饮酒,虽然淋得狼狈不堪,但却不亦乐乎,这也是清明的一个特点吧!
长大后,有外出打工几年,那时候福利待遇都还不完善,除了春节外几乎不能回家,不像现在的清明已列入法定节假日。于是每逢清明,一个人总是很惆怅,仿佛少了点什么,只等到晚上才敢打电话回家,问问白天扫墓的情景,母亲也总会在电话那头告诉我,谁谁谁回去了,谁谁谁发财了,谁谁谁又结婚了等等,不过母亲最后总会安慰说:“没关系,春节回来也一样,在外要保重身体,别舍不得吃穿……”等挂下电话却发现眼眶早已湿润。
人在外地,心却已飞到家乡,或许这便是清明给予的涵义吧!
作者简介
沈少英,福建诏安人,中国散文协会会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福建海西燕石画院--丹诏创作基地常务理事、漳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漳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受父亲影响,深爱写作,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征文奖项。
散文《农村生活琐忆》获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戏迷》获第三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诗歌《岭头月下的情思》获2011年“华夏情”全国诗文书画大赛一等奖;《不老的母亲河》获第五届“祖国好”华语文学艺术大赛金奖。
出版过散文诗歌集《七色花》,被闽南师范大学、新加坡诏安会馆及金门相关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心收藏。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