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辈分八字起名的网站(按辈分起名网免费取名)
按辈分取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吗?
前些时候看到一个关于是否按辈分取名的提问,回复区反对方略胜支持方,但从近二十年新出生孩子的取名情况看,反对方应该是例完胜支持方的,近二十年仍然按辈分取名的人实在太少了。 按辈分取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于唐宋,创于明,盛于清。同姓聚居的家族,一般会撰修族谱、建祠堂或给祖宗立碑,同时也会商定辈分谱。辈分谱成为一个家族的重要标志,可以区分本族世系次第,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在农耕社会,辈分文化确实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上世纪五十年代,取名建国、建华、建军、秀英、桂英等开始盛行,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单字伟、勇、军、静、丽、英等的比例相当高。尽管这五十年按辈分取名的传统开始动摇,但仍按辈分取名的仍然占汉族人口的大多数。进入二十一世纪,浩宇、浩然、宇轩、欣怡、梓涵、诗涵等名随处可见,几百年来坚持的按辈分取名传统彻底失去市场。我曾统计我们家族解放后在当地县一中的学生姓名,从1953年到1998年间,30多人中仅4人未按辈分取名。1998年到2015年间,35人中仅1人按辈分取名,估计其他家族的情况也差不了多少。 十多年前,曾和几个朋友聊到辈分问题,有女姓朋友开玩笑说:“你们这些老封建,难道你们家里有皇位要继承?有大量财产要继承蛮?硬要按辈分取名。”仔细想想,上千年来,老百姓很难继承到祖父辈以前的物质财产,但能继承姓氏、辈分与家风。在国外,皇室及贵族有史书帮他们记录世系传承,普通老百姓根本没办法知道自己四代以前的祖辈。而国内的普通老百姓却可以享受到这一切,这难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最近十多年,我曾帮助好些朋友寻根,近的有七八十年,远的三五百年。姓氏和他们知道的辈分(少的仅知道最近三代的辈分)成为我寻根的突破口,基本上一找一个准。
受过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的人真的很奇怪,好些老人七八十岁了,还念念不忘寻找老祖宗。有个甘肃天水的朋友,她父亲生前让几个孩子帮他寻根,几个儿女不在意。去世时一直不闭眼,各种说辞都不管用,后来老伴想起临死前几天一直在说想回老家,于是儿女说一定帮他寻到老家,他才闭上眼。今年又遇到一个已八十多岁的“红军娃”希望寻找到自已根在哪。媒体上我们还经常看到一些在国外生活了很多代的华人后裔到大陆寻亲的信息。
你这代觉得姓氏、辈分、家族历史不重要,不代表某个后辈不重视,万一哪天有个一根筋的后代要寻呢?你得给他留点线索吧。
当然了,提倡按辈分取名,并不是反对大家追求个性,当“伟哥”遍地,“欣怡”当道时,很多朋友回过头来可能会发现,按家族辈分取名才是真正的有个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