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乾隆的八字分析比较(朱元璋时期有乾清宫吗)

风里有诗句 2023-11-30 13:29:30 网友分享

朱元璋知恩图报,刘继祖对其有恩,大明照顾其后代三百年!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年轻的时候非常穷,父母在自然灾害中染病、饥饿而去,这一悲惨的场景让朱元璋一辈子都不能忘记。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御制《皇陵碑》修建、镌刻完毕,其中有一句: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1.刘继祖家族与朱元璋家族

就这么短短几句,却有着无尽的泪水和神伤。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过去,我的父亲(朱五四)带着我们一家人搬到了这个地方(孤庄村)定居,每日都要辛苦的务农,从早到晚的忙碌。忽然,天灾瘟疫四起,父母亲人不幸遇难:父亲死时六十四岁,母亲时五十九岁,大哥(朱重四)也先走一步(其实还有大哥的儿子圣保,那年,朱元璋17岁),全家需要安葬,但却没有坟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家租种田地的地主刘德去根本不管不顾,还经常叱骂我,邻居们都非常为我们家伤心。就在这时,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慷慨地给了我们一块儿地。

本文的主人公刘继祖何许人也?他字大秀,濠州人。他是元朝的胜国总管(从三品)刘学老的儿子。死后葬在了凤阳孤庄村。刘继祖这个人继承了他的父亲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情怀。据说,他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关系还可以,而且两家做了5年的邻居。

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从镇江句容迁居到泗州盱眙杨家墩,生下了大伯父注五一(寿春王,生有四子朱重一到四)和仁祖(朱五四,后改名朱世珍,生四子儿女即朱重五到重八)。朱五四又迁居到了钟离县(凤阳)东乡,也就是如今的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金桥村。之后,在这里生下了朱元璋。太平乡孤庄村。至正四年(1338年)迁到钟离西乡,也就是今天的凤阳临淮镇汤府村附近,那时朱元璋11岁。

次年12岁的朱元璋又迁徙到了太平乡孤庄村,也就是今西乡二十营村。其实,因为朱家比较穷,经常处在迁徙状态。到了孤庄村之后,朱五四和刘继祖的关系不错,那个时候,天下不稳,为了保护相亲。刘继祖组织了民兵武装——社会。朱五四、朱重五都是社员,刘继祖是社长。

2.赠予坟地——皇陵

至正四年(1344年)凤阳先是爆发旱灾、蝗灾,庄稼都被蝗虫吃了,接着又是大瘟疫。四月初六朱五四、初九朱重五、之后圣保夭折、二十二日母亲。

当时,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已经出嫁,重六、重七都做了上门女婿。朱重八17岁帮着嫂子又是带着一个侄儿一个侄女,又要去找刘德寻求帮助,无奈刘德辱骂一番根本不管。正好刘继祖的儿子刘秀在叔叔家中,回到家中后告诉了父母朱重八无地安葬父母兄侄。

“(刘)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后世写这些话的时候用的字很讲究“启”,刘继祖说得很明白:我有地呀,你咋不跟我说呀,随便你用,我不会吝惜的!

别小看这个举动,朱重八不能安葬父母兄侄作为儿子、作为兄弟,其心得有多么悲伤呀。刘继祖的这个举动,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皇陵碑

3.朱元璋对刘家的照顾

1347年,朱元璋游走四方乞讨后曾回孤庄村看望刘继祖等人,朱元璋的嫂子带着两个孩子回了娘家。到了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离开了於皇寺前往投军,第二年三月,刘继祖病故、十一月娄氏病故。天下大乱下,刘继祖的儿子刘秀前往投奔朱元璋,成了朱元璋的亲军。

1356年攻下南京后,刘秀也向像其他人一样领兵打仗,然而,朱元璋却以“不忍让恩人之子身处险境”为由执意让他和另一位恩人汪氏干娘的儿子曹秀在自己的身边,并为二人改名。刘秀被改名为“刘英”,原因就是刘继祖字大秀,不妥。曹秀因为是曹家的次子,上面还有儿子,为了纪念自己的干娘改姓汪赐名文。

1366年,刘英以葬父母为由回归故里(死去13年了仍未下葬)、其后,刘氏子孙乃老家当中,朱元璋最为信任的家族。在凤阳、中都时代享受着各种各样的优惠,而这种光环、各类优惠、赏赐的绵延时间比明朝立国时间还要长久!

与明朝同寿的家族,凤阳第一家族!

凤阳钟鼓楼

李鸿章竟如此对待恩师之子曾纪泽,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后 内附:唐朝军事系列、左宗棠系列、国际关系系列、俄罗斯系列、明朝系列、宋朝系列、清朝系列、废除汉字系列、乾隆系列、朱元璋系列、巡抚被杀案、美国系列等文章导航

周总理少年时期的偶像天下闻名,二人皆文采天下 内附总理系列

壹点音频|话说朱元璋:如何评价朱元璋?

文稿整理/主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翟恒水讲正史野史,说历史;谈奇事怪事,讲故事。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壹点音频历史栏目《胡子说史》。今天咱们继续话说朱元璋。上回书说道,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如今,626年过去了,笼罩在朱元璋身上的争论似乎并没有停止过。他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这些争论可能再过六百年也不会停止。那么,后人是怎样评价朱元璋的呢?尤其是、等伟人又给了朱元璋怎样的评价呢?今天咱就讲讲这个话题。(朱元璋的长相也是争议的热点之一)对于朱元璋,我认为总评语可以这样写:朱元璋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他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对于朱元璋,不同阶段的史书有不同的评价:《明史纪事本末》: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上帝,功云烈矣。然而身在行间,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慨自宋叶凌迟,生民无主。西京礼乐,失自周迁;晋代风流,亡于江左;继之元人失驭,浊乱乖离。自古祸乱浸淫,圣学放废,未有若是之酷者也。非帝神灵倔起,智勇挺兴,亦乌能克勘祸乱,率由旧章,拨乱反正,若斯之速者乎!清朝顺治皇帝评价朱元璋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初文史大家、《读史方舆纪要》作者顾祖禹评价说:“太祖起自东南,奄有西北,为古今异数。尝考其用兵之法,实一出于孙吴,攻瑕捣虚,是以所向无敌。夫有取天下之志,而无取天下之略,自开辟以来,未见有成功者也。太祖明于先后缓急之宜,分合向背之理,始则决机于两陈,继直制胜于庙廊,大略同于汉高,精密媲于光武。”康熙帝立碑“治隆唐宋”赞誉朱元璋。还说:“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评价朱元璋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对朱元璋有三段评价: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评价说:明太祖起于草泽,而能铲除胡元,戡定群雄,其才不可谓不雄。他虽然起于草泽,亦颇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皆为清代所沿袭,行之凡六百年。卫所之制,后来虽不能无弊,然推原其立法之始,亦确是一种很完整的制度,能不烦民力而造成多而且强的军队。所以明朝开国的规模,并不能算不弘远。只可惜他私心太重。废宰相,使朝无重臣,至后世,权遂入于阉宦之手。重任公侯伯的子孙,开军政之端。他用刑本来严酷,又立锦衣卫,使司侦缉事务,至后世,东厂、西厂、内厂遂纷纷而起。东厂为成祖所设,西厂设于宪宗时,内厂设于武宗时,皆以内监领其事。这都不能不归咎于诒谋之不臧。其封建诸子于各地,则直接引起了靖难之变。现代史学家《中国文学史》作者游国恩对朱元璋的评价是:①在政治上极力巩固皇权统治,废除了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有七百多年历史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制度,军政大权揽于一身,这是秦汉以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②朱元璋和刘基定八股文程式,专从四书五经命题,并只能依朱注解释,所谓\"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在形式上又限制在八股体制以为,连字数多寡,也有严格规定,这比起唐宋以诗赋策论取士显然更加有害。它不仅加强了思想和文化的专制统治;在文学上也起了支持保守派的复古主义和助长形式主义的恶劣影响。国人对于逝者好“盖棺定论”,但对于朱元璋的看法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朱元璋虽然已驾崩626年,但除了对他评价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外,作为中国最有故事的皇帝,他还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和典故成语。从下期开始,我们就讲述跟朱元璋有关的趣闻轶事、典故成语,欢迎大家按时收听。好啦,今天的胡子说史咱就聊到这里。文稿主要参考: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欢迎留言评论,谢谢您的收听和关注。咱们下期再见!编辑/后期邱志强值班主编 王 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