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日如来八字真言梵文(大日如来真言功德)

孤僻成性 2024-02-15 06:07:21 网友分享

金刚法界见如来,十四世纪《金刚顶经》所出释迦曼陀罗唐卡赏析

无所从来无所去 金刚法界见如来

——十四世纪《金刚顶经》所出“释迦曼陀罗”唐卡赏析

今春的拍卖市场,中古陶春拍推出的这幅唐卡无疑是国内拍场的一个极大的亮点。它是一幅非常罕见的十四世纪源于《金刚顶经》的“释迦曼陀罗”唐卡,其现身有着相当大的学术意义和宗教意义,对其真正核心内容的考证应该是一个研究机构的专项课题。

释迦曼陀罗

3022

十四世纪《金刚顶经》所出“释迦曼陀罗”唐卡

西藏 14世纪

66×55cm

雪域梵风-海外重要私人珍藏佛教艺术品专场

《金刚顶经》是早期密教两大根本经典之一,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又称《摄大乘现证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以“金刚”来命名,就是从修行的结果而言,反映其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和所能证悟的最高智慧。密教自公元3世纪兴起于印度后,经原始密教、持明密教阶段之发展,至7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分别在印度西南和印度东南形成了尊奉《大日经》的真言密教和以《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的瑜伽密教。尤其是在瑜伽密教阶段,密教的哲学、修行、方法都趋于成熟和完善。瑜伽密教后期,将大乐思想推演到极致,成为后期无上瑜伽密教和藏传密教的直接源头。日本学者田中公明在其《敦煌出土<金刚顶经·初会>关系藏语断片》一文中通过梵、藏、汉三种文字和吐蕃时期佛教翻译的习惯等比对分析,认为早在吐蕃时期《金刚顶经·初会》系密教就已在西藏流行。其后古格王国的大译师仁钦桑波也译有此经,但内容与吐蕃时期的完全不同,这说明仁钦桑波在将《金刚顶经·初会》引入西藏时,是完全独立地重新进行了翻译,或者说采用的有别于吐蕃时期的梵文底本。

(局部图)

(局部图)

在早期藏传佛教中,视宇宙同一切外显即法身大日如来所显现智德之表示称为金刚界;而表现其理体,以显示众生本具之佛性称为胎藏界。金刚界如果配合诸佛的五智,即成为佛、金刚、宝生、莲花、羯磨等五部族;胎藏界为化导他人之教法,若配以大定、大悲、大智三种妙德,则成为佛、莲花、金刚三种部族。《莲花生大师全传》中就记载了莲师身为莲花王太子的时候,在印度最负盛名,具足一切吉祥,一切护法所护持的神洞当中开启了金刚界的广大坛城,在此坛城中,莲花王太子以清净的大日如来为中心,圆满了一切密法众会的修证。

(局部图)

之所以说这幅曼陀罗唐卡具有非常高的宗教和学术价值,是因为它为现知存世的唯一一幅按照《金刚顶经》仪轨绘制的中央主尊为释迦佛的曼陀罗唐卡。现在考古发现仅有三处壁画与此唐卡内容布局相似,它们分别是在阿里象泉河流域的卡俄普石窟内东壁所绘的一幅以中央三重同心圆式的莲花圆轮构成曼陀罗①、西藏西部的帕尔嘎尔布石窟KI内东壁的曼陀罗②(但这两个曼陀罗的主尊为大日如来)、克什米尔境内阿契寺(Alchi)松载(Sumtsek)殿内的曼陀罗③。其特点是:第一,这幅曼陀罗的中央主尊是释迦牟尼佛,结印,并非按东密胎藏界中台八叶院的诸尊像配置,其中心主尊像为大日如来,所结印相当为智拳印。这幅唐卡主尊的头形、发式、装束与大日如来都不相同。第二,这幅曼陀罗的布局从各方佛像的印相、姿势上看,阿弥陀佛居于主尊的后方(西方),其下方(前方)为东方阿閦佛、南方(左方)为宝生佛、北方(右方)为不空成就佛。构造上与东密的胎藏界曼陀罗围绕主尊大日如来的四方佛的方位也正好相反。第三,四佛之间的四大菩萨像的布局似乎并未严格按照东密胎藏界中台八叶院的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四方依次配观音、弥勒、普贤、文殊四大菩萨的仪轨执行。

(12世纪拉达克阿契寺松载殿内的曼陀罗壁画)

对于这样的曼陀罗布局,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的霍巍教授认为是后期密教《恶趣清净轨坦特罗》中的《普明曼陀罗》之类的图像④;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罗炤先生将其比定为日本东密或汉地唐密中的“胎藏界曼陀罗”图像⑤。而日本学者对阿契寺松载殿内曼陀罗图像的考订意见很值得我们重视和参考,他们将其定名为“释迦曼陀罗”,认为在三重圆轮的方形外围四角、第四重各边四角上可以辨识出四供养以及坛城门内呈忿怒相的四摄卫,各边绘有贤劫十六尊像,其性质仍然可能属于《金刚顶经》系统的曼陀罗。据介绍这类曼陀罗图像在阿契寺松载殿内的西壁、新堂中央、大日堂的东壁亦有遗存⑥,表明其并非孤例,在西藏西部这个广大的区域内曾十分流行。

(局部图)

需要指出的是,五佛名称最早出现在八世纪初的持明密典中时,释迦佛还多为主尊。唐菩提流志所译观音部《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广大解脱曼拏罗品》中就曾记载:“曼荼罗内院中置释迎牟尼佛……。”⑦而佛顶部《一字佛顶轮王经·.大法壇品》也有同样记载:“中方释迦牟尼如来……。”⑧只是当大乘佛教发展到晚期时,真言密教认为大日如来集无形无相与有形有相为一体,于是在神抵体系中能“万法归一、一化万法”⑨的瑜伽密教秉承真言密教大日如来至上的统一宇宙观,最终于《金刚顶经》中形成了以大日如来为中尊的金刚界五佛体系;而印度后期密教新的典籍派生出的各种曼陀罗图像可达百种以上,形制极其复杂繁多。从今天残存的梵文经典以及藏文文献所反映出的信息来看,随着佛教传入西藏高原,这些密教传承又几乎全部流传到西藏,为西藏佛教密宗所吸收融合,因此我们才有缘见到这幅布局如此特殊的唐卡。

此幅唐卡整幅图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重彩富丽,体现了早期西藏唐卡艺术的鲜明特点。在严格的造像度量规定下,以生动逼真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了形象各异诸佛,从神态至气势都做了细致描述,通过特定的装饰或手印,如五佛冠、触地印等象征的形式表达统一的思想。法像的衣纹线条如行云流水,佛身、璎珞及各种不同质感的法器都表现得恰到好处,亦彰显出它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局部图

此唐卡不仅表现了异彩纷呈、绚丽璀璨的艺术光芒,更是揭示出深奥隐晦的佛法义理的神秘面纱,它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心灵的体现,赋予了觉悟、参悟的思想。如同心理学家荣格曾说:“在印度和远东的视觉艺术中,四或八度光芒的圆圈是宗教意象的普遍模式,作为冥想的工具。在西藏喇嘛教,特别富丽而多图案的曼陀罗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这些曼陀罗代表宇宙和神圣力量的关系。”⑩

综上所述可见,此幅唐卡诸尊法相怖畏庄严,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辉。在宗教、设色、尊像及纹饰四者之间,和谐融洽,浑然一体,彼此辉映,构筑出一幅完美绝伦的佛教绘画艺术佳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宗教、艺术地位,对于研究西藏早期唐卡艺术的风格与题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参考图

12世纪拉达克阿契寺松载殿内的曼陀罗壁画

参考资料:

①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编:《西藏阿里札达县象泉河流域卡俄普与西林衰石窟地点的初步调查》,《文物》2007年6月15。

②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等编:《西藏阿里札达县帕尔嘎尔布石窟遗址》,《文物》2003年第9期。

③Roger Goepper Alchi·Ladakh’s Hidden BuddhistSanctuary·The Sumtsek,Boston,1996,P218。

④霍巍:《对西藏西部新发现的两幅密教曼陀罗壁画的初步考释》,《文物》2007年6月15。

⑤罗炤:《关于西藏帕尔嘎尔布石窟的一幅壁画》,《文物》2004年第11期。

⑦(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9,《中华藏》第19册,第422-423页。

⑧(唐)菩提流志译:《一字佛顶轮王经》卷4,《大正藏》第19卷,第247页。

⑨侯慧明:《胎藏曼陀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第147页。

⑩卡尔·荣格等著、黎惟东译:《自我的探索—人类及其象征》,桂冠出版社,1991年,第300页。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佛教艺术独立学者 吴之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