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门小户型(八字门小户型房子)
京山张菁拍摄组图:红色八字门
知峥嵘岁月,传红色记忆。
勿忘历史,追随先辈足迹。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八字门,红色记忆小镇。
新四军五师诞生地。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
湖北省红色教育基地。
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
残垣断壁,随营军政干部学校。
红色食堂,红米饭南瓜香。
绿油油,新四军菜地。
陈大姐种的白菜人人爱。
创意采摘园。
林下学堂。
百年古树。
胜利的号角。
红色军事展示园。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
灵山秀水,峰峦叠嶂。
岁月悠长,山河已无恙。
红色引擎,美丽的家园。
打卡红色地标,重温红色记忆。
走进红色记忆小镇,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京山八字门村:百年古村落 悠悠底蕴深
在新市街道东北边陲,藏着一座百年红色古村:诗画山水是她的鲜明标签,生机勃发是她的激昂旋律,民风淳朴是她的隽永品格,红色厚重是她的精美名片。她就是八字门村,也是豫鄂边区首创地、新四军五师诞生地,、陶铸、陈少敏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片土地上战斗过、生活过,留下了英勇奋斗的足迹。
八字门村,因村里有两座山相对,成“八”字,酷似一扇门,故此得名。记者一行驱车从城区出发,不过半小时即可到达。一路上近山远岭,郁郁葱葱,山间小路,弯弯绕绕,每隔一小段就插有一面五星红旗,红彤彤的国旗迎风飘扬,给这座红色美丽村庄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刚一下车,旁边的一排石头房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的夫人林佳楣在上世纪70年代来八字门视察革命老区后,向上争取拨款修建的新农村。”村党支部书记胡元红介绍道,当时,林佳楣看到村民生活环境相当艰苦,有的住土坯房,有的搭建茅草屋,心怀恻隐之心,回京后跟反映了情况,中央随即拨款,在他们这里修了一条路、建了一座桥、盖了两排房子,改善了老区人民的生活环境。
漫步村庄,一股股浓厚的红色气息扑面而来。随营军校、野战医院、被服厂、粮油兵站等一个个红色革命旧址和遗址依稀可见;“号角广场”、新四军菜地、军事攀岩区、林下课堂、军事射击训练场等一批批红色景观让人如临其境;“血色夕阳”“飞夺泸定桥”“铜墙铁壁”等一幅幅悲壮的抗战画卷催人奋进;《拴马树》《袁立烈士》《史沫特莱在八字门》《十月剧团》等一个个红色文化故事口口相传。
村前清溪缭绕,周山古木参天。老屋旁,白发老人独坐长椅上。记者上前询问,原来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名叫田运清,本村六组人。1940年初,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八字门建军,田老的父辈们将自家民房腾出来给部队做生活场所,他们全家人在附近山脚下搭草棚住。时年只有13岁的田老也不闲着,经常给司令员放马、喂马,战士们亲切地称其为“小马倌”。
时光悠悠,岁月匆匆。如今,老人已经94岁高龄,早已远离了战火纷飞。赋闲在家的田老无疑是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闲来无事,他总会主动给慕名前来八字门村参观游学的人,饶有兴趣地讲述当年那段红色革命故事。
红色提精神,产业富村民。八字门村作为革命老区,地理位置较为封闭,从而也造就了许多原始生态的农作特色和特殊的培育产业。“我们村目前成立了宏悦山桐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包括山桐子,药材、农作物,以及林果的种植和销售,同时还发展的有对节白蜡、三角枫、紫藤等苗木种植产业。”据村党支部书记胡元红说,依托当地资源,村里的野生菌菇培育、香花藤嫁接玫瑰产业等也方兴未艾。
时值晌午,村里并未见多少人。一询问,才明白,原来村民们各个身怀“绝技”,跟着致富带头人掌握了苗木栽植技能后,摇身一变成为了技术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工作了,一直到晚上夜黑了才回来。“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发展小微盆景,每天收入能达到260元,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开着小车。”胡元红高兴地告诉记者,美丽乡村建成后,游客们纷至沓来,村民们家里有土蜂蜜、葛粉、土鸡蛋的,可以随时进行销售,估摸一算,每户还可以增加3000元到5000元收入。
八字门村是中组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之一,同时也是荆门市唯一试点村。鉴于此,新市街道邀请浙江城建规划设计院对全村进行了高起点、高规格的设计,一期为红色教育科普区,二期为军民融合体验区,三期为党建宣传区。
“我们要建的不仅仅是美丽乡村,更是红色教育研学基地。”新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事处主任尹少波表示,“目前一期项目八字门红色教育科普基地已完成,开始承接各地红色教育游学研学的大中小学生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团队。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开展二、三期项目建设,将红色记忆小镇打造成‘湖北省红色教育示范基地’。”
(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
来源:京山市融媒体中心
京山红色景区八字门村游记
刘志斌/文图
新市街道八字门村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是豫鄂边区的首创之地,是新四军第五师的摇篮。
八字门村,峰峦叠嶂,林壑幽深,其中有两座山呈八字展开,其形似门,故名八字门。
“八字门前气势雄,一泓水绕熊滩松。山花水月忙中过,辜负青峰日照浓。”当年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张执一作诗一首,描写了八字门的壮丽景色。
1939年一月初,同志带领一百六十多人组成的豫鄂独立游击大队,从河南的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南下豫南鄂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展我党的抗日武装。豫鄂边区首脑机关陆续从四望山经京山马家冲、丁家冲转移到八字门。
1939年12月至1940年10月,边区首脑机关驻扎在京山八字门。1940年元旦前后,豫鄂边区党委完成了对各地武装力量的整编,中原局和等来电指示,“所有在鄂中、鄂东活动的党所领导的部队统归你们指挥节制,部队番号改称纵队”。1月3日,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在京山八字门正式建军,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纵队司令部驻八字门,政治部驻祠堂湾,随营军校驻水漾泉,孩子剧团驻桃园湾,被服厂驻张家湾;野战医院、《七七报》社、《挺进报》社、粮油兵站分别驻在八字门附近的村子里。
修复后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司令部旧址为二进一样式的天井民居,占地200平方米。1992年12月被列为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单位。
陈列室内,大家驻足在一幅幅图片、一份份文献、一个个场景旁,追忆历史、缅怀先辈,感受红色文化,领略红色精神,接受红色洗礼。
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光辉历史,蕴含着我们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凝结着我们党的宝贵财富。这些红色基因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当年,老一辈脚下走的是苦难与希望,是不屈的意志,是中国人救国救民的坚定信念。如今,我们脚下走的是幸福与梦想,是历史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骄傲自信!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