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命学新诠(八字命理入门基础)

趾高气扬 2023-09-24 10:28:50 互联网

一个人运气“由衰转盛”的3个信号,早点懂,转时运!

南宋词人辛弃疾云:“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生无常,谁也避免不了人生可能的低谷,不同的是,有的人可以从低谷走向高峰,而有些人的运气却一直这么糟下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玄机呢?

人生变改故无穷,昔是朝官今野翁。

三穷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老来疾病,皆是壮时所招;衰后罪孽,皆是盛时所造。

笔者不善讲因果,只看重天机。

古语云:

一治一乱圣人留,争名夺利几时休。

汉高祖灭秦楚,龙争虎斗。

传留到汉宪帝,三国分头。

曹孟德占天时,人称魁首。

吴孙权得地利,驾坐龙楼。

汉刘备占人和,舍命交友。

只落得没有个安身地,四海漂流。

天时地利人和的分析方法,就成为中国式的博弈论。

(灯花拂剑植勋业于枫宸,名利出尘养乾坤浩然气。玄渡书联)

那么一个人运气要“由衰转盛”,通常会出现哪几个信号呢?,如果你发现一个或几个,就要恭喜啦!

一个人运气“由衰转盛”的第1个信号:

面对挫折,心态平和

《商君书》云:“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利了不能骄傲,失败了不能灰心,这才是王者之师。如果一个人因为暂时的失败就深受打击、无法面对,那后面会有更大的失败等着他。相反,如果一个人面对挫折能心态平和、继续向前,接下来的运气就会越来越好。

明代王阳明,创立“心学”,成就非凡,可谁知他在二十二岁时参加会试,接连两次落榜。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机会,十年寒窗,一旦失败,确实是重大的打击。有很多学子也是因为科举考试落榜,而郁郁寡欢。

然而,王阳明却能对此心态平和。他说:“世人以不登第为耻辱,我以因为不登第而动心为耻辱。”别人都认为考不上是耻辱,王阳明却认为因为考不上而耿耿于怀才是真的耻辱。正因为有着良好的心态,王阳明才能在挫折中始终保持学习的动力。

万行大和尚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也大有此意:善恶不住方脱俗,成败无心算真人。

笔者认为,看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具备太极思维,太极思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恒守境界。中国的文化把这个境界叫做道。我们在日常运用中, 把它看做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态度和境界。心能转物,就要确保心境有一定的定力。这个定力,是对心态境界上有个一定的操守、坚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而,太极思维,既是见地,也是一种修炼。

一个人运气“由衰转盛”的第2个信号:不忘初心,事上磨练

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路如此之长,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起起伏伏,实属正常。如果因为暂时的打击就忘记初心,又如何实现理想,如何等来好运气?但凡有所成就、能等到好运的人,都是不忘初心的人。

因缘浮散有定数,初心无悔耐前行,

浮名应是身外物,不着方寸也风流。

这是一种大气魄!

有人说,今日之苦,人生之幸;岁月漫漫,山不转水转。

甘与苦,皆为生活本真的味道。须感谢过往,相悦初心,生命中之拥有,千姿百态,

明与暗,聚与散,恩与怨,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吃不下的苦。理应坦然,且须淡然!

月常有圆,心难圆,愿你常怀虔诚,不分庙宇荒寺。劫灰满目,仍要懂得慈悲。

愿你忠于初心,不惧世事动荡。历尽沧桑,依然保有信仰。

一个人运气“由衰转盛”的第3个信号:与人为善,积累人脉。

笔者认为:一个人是否在未来有好运,取决于在运气不好的时候都做了什么事。

坏运气不会无缘无故走掉,好运气也不会凭空到来。凡事相信:存在,即合理,存在即合理,如果觉得不合理,说明你没有认识到它的合理性。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

如若真要参透运气背后的玄机,不过一句朴素的劝诫而已:

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在我修行过程中,亲历种种困顿和磨度,也曾天真,也曾肤浅,也曾执着,无论来自感情还是现实生活,都曾经让我一度黯然神伤,但是我学会了隐忍和接受,毅力和道心得到塑造和强化,不再强求,自然修行,这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天不得时日月无光,人不得时利运不通,虽然富贵穷通皆在造化,但是修行本身就是对抗命运之争,人最重要的是在什么环境下做什么事,命盘就会一步步倾斜,得到滋润和解脱。人这一生,不容易放下,从生来小拳头就攥得紧紧的,这个时代,是忧患时代,很容易活的累,活的迷茫,生命能量的脉络越来越接近桎梏又何来的云水禅心呢。得不到的时候,死命追求,一旦到手,忽又明白,辛勤如山王,不如积星福,须知世上有为财,水火盗贼俱可夺。

笔者深通易理,见过那么多荣辱兴衰,实可为走在命运迷茫中的人寄语一二,望有缘者能受益,在四柱论命法中,所谓运就是指大运,大运是人生中十年为一期限的各个阶段。

八字的命局和运局,二者构成了八字理论的宏伟基石,展现了以时间为函数的人生曲线。

所以命理学中的“大运”跟坊间说的“行大运”完全是两个概念,坊间讲“行大运”,有“撞大运”“行好运”的意思,是命理学“大运”中“极”的状态。

其实“大运”分为三种状态:吉、凶、瓶颈期。吉和凶都知道是好与不好,很想就“瓶颈期”简单的诠试一下。

行运至瓶颈期状态,进也不了、退也退不了,原地踏步,阴阳惆怅,事业蹉跎。多出现于发展到一定高度,想再攀升就很难了。所以进入瓶颈期的命局,多是有过成绩、达到一定高度的优秀人群。

为什么在攀升中又会进入瓶颈模式?因为上升的势能全部消耗掉之后,如若没有后续新的动能接应上,能量就会断裂,就开始进入沉寂的瓶颈期。

这个十年需要修正及修整,再重新启动。

所谓险境立人威,鬼门关前看造化,事到万难须放胆,人处逆境仍从容,江湖要义之所以难学,有时候就是因为寻常人不懂得由浅悟深,小事体见真道行。

草根的江湖传奇往往是从先进小庙,烧香磕头开始的,至于以后能不能由小庙上高山,一看机缘造化,二看攀高修为,总之你要相信,世界永远是藏龙卧虎的,往往也可能高手就在民间,趁着年轻一定要有跪龙拜虎的意识,因为你不知道何时会因为一句点拨,而一朝顿悟。

有些人命中注定会交鸿运,但鸿运究竟会怎么来,却充满了偶然性。历朝历代的真潜龙,身上的确有一个共同的惊人现象,当意识到平生难遇的机会已经来临时,这种人必能瞬间甩掉一身的烂泥臭毛病,进而脱胎换骨去抓住那个至关重要的机会,直至腾空而起。

高俅早年混迹市井,是个泼皮混子,饥一顿饱一顿,时来运转的时候,居然能当上太尉,掌管天下兵马。

从一个会踢球的街头混混到国家大元帅,这么大的跃迁,是无法靠努力去实现的。

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对阴阳是共存的。誉满天下者,所受非议也往往最多。谤满天下者,有时候偏有几个知己。当你觉得春风得意,好事连连的时候,一定要当心,厄运已经快来了。

李斯从一个看仓库的,努力爬到秦帝国的权力巅峰,被灭族之时,却想起了与儿子牵黄犬出东门打猎的快乐日子。

当他气势煊赫的时候,自然是行了好运的,但谁想到会有灭族这一天?

物极必反,登高者必跌重。慎之,慎之。

三穷三富不到老,十年兴败多少人?

说是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或喜或忧都是是人生的常态。

李渔在《闲情偶寄》开篇叹道:「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正如李渔所言,人生百年实属不易,人世漂浮,转眼即逝,又有什么是恒久不变的呢?

每天都有人死去,离开,或亲或疏,人和人的缘分不多不少,有可能,转身就进入下个轮回。

冷眼参破生与死,行者一骑过红尘。人世漂浮,一切都会时过境迁而物是人非,然而,易即是不易,变即是不变,恒常不变的应该是我们的初心。

陈晨:《书记洞诠》——梅鼎祚的先唐书牍研究

宣城梅鼎祚是中晚明著名的选本家,“《文纪》、《诗乘》,裒然巨编,流播海内。其余若《古乐府苑》、《唐乐苑》、《书记洞诠》……诸书又数百卷,高才博学,震耀当时。”就“书牍”而言,张相《古今文综》:“著于竹帛谓之书,书之于版谓之牍。牍长一尺,或云尺一,尺牍之名,由此其昉,形若木笏,但不挫角,师古之说详矣。其余笺、简、札、帖诸名,咸自书牍孳乳。凡属于书牍类者,体制匪一”;有关其选本的刊行,在《书记洞诠》之前,图书界已形成一股鱼龙混杂之风;于此,他厉言痛批:“坊间杂刻,雷同景测,局而不旷,庞而无章,本近市而怀利,非藉文以行远也。”(凡例)无独有偶,天启年间刊行之《邮筒类隽》,编者于凡例中亦批坊刻充栋的书牍本“真灾梨枣”。而从其凡例“讵疑刘歆之略能恢厥绪?特虚四卷,用待诠遗。所冀时贤来哲,苴其阙略,纠其愆违,总归大同,协全胜举”来看,梅鼎祚试图通过研究与整理,为后世书牍文编选廓清误区,并提供理论框架、文献基础与史述范式。

由此,治梅鼎祚这部先唐书牍总集《书记洞诠》,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握其学术特征,而梅氏系列选本活动确实代表了晚明学术转型中的新动向。事实上,《书记洞诠》,在文献稽考、体类辨析和书牍史述等方面显示出的实证学风和学术意识,也已对明清书牍研究产生过深远影响,亦必对当今先唐书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书记洞诠》与体类辨析

不同于时人普遍以“尺牍”命集的做法,梅鼎祚以刘勰“书记”命集为《书记洞诠》。这不是一个简单复古的轻率决定,而是他对书牍体类研究后的慎重选择。事实上,在编选《书记洞诠》这部“主在包举”总集中,梅鼎祚确实很重视“辨体类”、“析文献”、“理源流”。

从其“书记特命刘勰而芜其文,分列昭明而靳于选”(凡例)的批评来看,他对刘氏“书记”观无疑取中有舍,凡例云:

谱籍、簿录、方术、占试、律命、法制、符契、券疏,与夫关刺、解牒、状列、辞谚,《文心雕龙》以为并书记所总,其实体异旨歧,自难参混。至于论启,反别附奏。奏启第二十三今特合载,例见前条。

梅鼎祚既不满意刘勰“参混他体”的做法,也不同意其对“奏启”的处理。可见,梅氏取法刘勰“书记”,绝不是简单的范畴复古,而是有自己的学术思考。

事实上,“对含混书牍文献的理析”也颇能印证上述观点;因为,梅鼎祚确实自觉地将其对书牍“体异旨歧”的辨析融贯其间:有时清晰表述在概论性凡例中,有时则散落在“搜引探索采缀辑综,为立例使以类从”(刘凤《书记洞诠序》)的文献整理中。针对“制策玺书”、“奏章表疏”、“咨启笺记”、“教令下书”、“移书诫命”等文献的名实双考就是明证,暂以“制策玺书”与“教令下书”为例说明:前者,在凡例中,不仅确立了其归类标准,还提供了一些可资参考的归类情境;在文献辨析中,如,卷十《又报听赵充国》,梅氏正是抓住了书牍话语体式“情涉下文,辞均通讯”的特质,才得以将诸如此类的复杂状况理清。后者,在凡例中,理析了“教”、“令”的文体概念,指出一些“名袭‘教’‘令’实为书牍”的特例;在文献辨析中,如,卷二十四《诸葛亮与张裔教》被《太平御览》定体为“教”,梅氏订正为“书”,其云:“此教必芝使时与裔者,然其时非因相临,恐当为书,不得言教也”;相应地,他对《尺牍清裁》中误“教”及“令”为“书牍”的例子也予以了订正。

可以说,求实思辨的学术探讨,让梅鼎祚清醒地意识到“先唐书牍体类的不定型”及“文献流播中有讹异”等复杂情况。

有关书牍体类的源流考察,王世贞“书者,辞命之流也”的观点影响最大,经汪道昆、王稚登、屠隆、叶向高等人宣扬,进而深刻影响了同期书牍选本的选编。不同流俗的是,梅鼎祚在《书记洞诠》卷六“春秋辞命”类序中的特别考察,即在引刘知几《史通》、真德秀《文章正宗》、杨慎《赤牍清裁》、王世贞《尺牍清裁》系列评论后按云:

它凡兹属,要皆运藻于心、寄文行人之口,虽繇乘野之获,实非削札所陈,而体裁颇近,转相模仿,富艳有余,足供采撷。今附载三卷。内外传则庶备矣。它若《公》、《谷》、《管》、《晏》、《越绝》、《吕览》、《韩诗》、《说苑》之属,不泛引,以本别于书也,然要取其于式类书而已。

如上,梅鼎祚不认同所谓“书牍为辞命之流”的观点;为此,从书牍的书面性质出发,厘清了“书牍”与“辞命”的关系。事实上,从其生成状况与研究接受来看,“辞命的目的并不在于成文,而在于成事”;因此,梅氏的“别载”处理,不应是“强附,尤为不伦”。

“何为源何为流”是个关系书牍多样发展的学术问题,而梅鼎祚对明代风行的“书牍为辞命之流”这一观念变迁的清理,无疑有益于廓清明人“书牍体源”认识的误区。

此外,梅鼎祚将书牍本体属性的探讨纳入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中考察,也值得注意。就如何确立“笺记”书牍体性来看,凡例云:

王藩傅尉公府参咨,大校耆稚序分、尊卑胪次;凡有关陈类称笺记,此所谓窥表睨书陈于宗敬者也。悉采无遗。

如上,正是借助对“公僚幕府文化”的理解,梅氏才确立了“古笺记”的书牍属性。由此,才将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归为“书牍”,并历述司马昭发家史及阮籍写劝进笺的逸事,也就可以理解了。这种社会历史文化取向,还多散落《书记洞诠》的“释史、释事、释词”之中。通过它们,梅鼎祚精心演绎了自己对书牍体类游走于礼乐艺术传统、政治文化体制、现代文学观念之间的复合品性的理解,从而也将书牍本体属性探讨提升了一个层次。

对“书记”范畴的强化与细化,无疑是梅鼎祚经过了一番学术考察后的审慎选择。在他看来,“书记”一词更合“先唐书牍体类不定型”及“文献流播有讹异”的实情。事实上,梅鼎祚这类“刘歆之略能恢厥绪”的研究,必然影响他对先唐书牍文献的清理,进而改变了以往形成的书牍史格局。

二、《书记洞诠》与书牍文献

梅鼎祚本是徽派朴学的先驱,却因四库馆臣“真赝并存,殊少甄别”的贬抑,长期被视为晚明“炫博好奇”肤浅学风的典型。事实上,诚如,明考据家周婴“暇日披览(《书记洞诠》),使人忘疲”的记述;又如,清代学者曾国藩喜读《书记洞诠》、时常检校该书的事实;梅氏系列编纂活动(包括《书记洞诠》),乃是对反废学求实学风的践行。为此,笔者侧重从校勘、辑佚、考辨、释读等方面,揭示其在文献整理上的价值与不足。

先看“校勘”。历代的解释阐发与校正刊误,造就了书牍文献“多层次的复杂重叠构成”O8的特点。为此,梅鼎祚的文献校勘必然要有一个“求真复原”的过程,如,对杨慎、王世贞二书的校勘,凡例云:

杨、王《清裁》,业称精博。所未喻者,截长适短,操刀,惜美锦之伤;用舌代豪,移的,负就羽之失。抑或代疑名舛,间偶强合误离。是编直本原文,都为厘正。

在校勘审读其他文献时,梅氏同样也会客观列出各种因误字、衍文、混淆、妄删等造成的“异文”,体现出了异于流俗的审慎态度。如,卷八十后魏太武帝《又与宋文帝书》,在尾注中,他厘正了“注文入正文”的传写错误。相对而言,“异文而歧解”问题的解决,则更能彰显梅氏校勘背后的文化历史功底与逻辑推演能力。如,卷五十五,梅氏通过文献比对,纠六十卷本《尺牍清裁》所录宋高祖《下关中》之误:

此虽名书,然实通行如令、教之类。《尺牍》裁其“犯皋”以下载之。且此将发京师时下书作下关中,误。

为了确保文献完整准确,他多方访求善本并精心校勘,确为尽心劬力。此外,按时序排列多篇异文的做法,也颇能反映文献的历史衍变。

次看“辑佚”。《书记洞诠》之所以三倍于六十卷《尺牍清裁》,根源就是采用了“辑编”而非“改编”的著述方式。事实上,他从未满足于对王世贞“芟长篇为短策”的复原,而是穷二十年心力从经史传状、方志类书、金石法帖等史料中考稽亡佚。如,卷四十五,梅氏从《世说》辑出刘惔《答王廞》篇,并结合《晋书》“敬仁作论”,证实了《世说》所载比《王修集》更真实。事实上,广搜材料,鉴别真伪,究明训诂,分类归纳,这些努力保证了梅氏辑佚的质量;即便按梁启超的“四标准”来鉴定,它们也经得住考虑;可以说,他的辑佚成就并不亚于同时代的胡应麟、祁尔光等人。当然,梅氏也有不严密处,然终是瑕不掩瑜。如,梅氏误录宋玉《报友人书》,于此,严可均已有辨明。

复次看“考辨”。先唐书牍文献,多数无法避免“明中叶以后,刻书无不臆改”的命运;为此,梅鼎祚很重古文献的考辨。具体,一是对文献来源的辨析,包括作者、篇名、年代、删补等,如,在《书记洞诠》卷二十九《长风帖》题注中,梅氏辨云:“《长风帖》乃逸少早年书,殊未变钟繇体,故亦误置此。‘长风’、‘范母子’等语,二王帖间多有。米云:‘齐梁人书’,非也”;二是对文献字词句的辨订,如,卷一荀况《谢春申君书》,为寻找“书末系赋语”的源头,梅氏采纳了杨慎《风雅逸篇》的结论—“截取荀子《佹诗》”,并以“《苏秦上秦惠王书》后附诗”为旁证;三是对文献内容的辨证,诸如订史实、考地理、辨名物、核典制等。如,卷四鲁仲连《遗燕将书》,征引鲍彪、陈师道、余有丁等人意见,证明此书后人有补撰。当然,这些考辨、校勘、辑佚及释读,在展现他的文献功底的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书牍文化精神的理解。

最后看“释读”。基于“自正史列传以及偏记稗官,事有繁简,书有晦章,故或书横此策,乃复事挂别篇,为事为书,仅举其一。按书无典故可寻,据事无文,辞足契”(凡例)的事实,梅鼎祚确立了自己的释读原则,凡例续云:

是编参伍异同,严核名实。倘因稗而辅正,即稗非离经;务本事以会文,则文非虚设。庶几首尾条贯,缋质克衷。训诂音释偶存,一二不足为例。

在对书牍文献的“释史”、“释事”、“释词”中,这些原则得到了切实贯彻。如,在卷十七冯衍《奏记邓禹》篇解题中,他排比了《东观汉记》、范晔《后汉书》及章怀太子《东观汉记》注,考稽了所涉史实及人事,这些就是对“正稗相辅”、“事文相会”的贯彻。此外,人物小传也与其释读原则多有呼应,如,卷六十四乐蔼《与竟陵王子良笺》题解中的王嶷小传,无疑是“事文相会”原则的反映。要之,梅鼎祚试图通过如上释读活动,建构一个“首尾条贯,缋质克衷”的书牍世界。

编纂这样一部“主在包举”的书牍总集,绝非一日之功。仅《书记洞诠引用书目》所列经史谱录传状、诸子说家、韵学书画、类书文集、释道就达372种,梅鼎祚《与刘子威侍御》还提到:“家鲜异书,斑窥蠡测,谁云劳止,未敢布传。因念古人延典型于虎贲、寄遗貌于冶肖,出疆越境,负笈裹粮,何劬悴若是”其浸淫之久、用功之勤,不难想见,从文献保存的角度说,梅鼎祚采摭稀见资料和辑存遗佚的心思,远超同期王世贞等人;从文献编排的角度说,如上系列学术编纂,也传达了有关书牍文献的背景知识、修辞规则及审美标准等方面的更多信息。

三、《书记洞诠》与书牍史述

像不少古代“选本”与“总集”一样,《书记洞诠》,虽然“至多也只可说是零零碎碎的文学史”,却满足了梅鼎祚建构“先唐书牍史”的愿望。事实上,该书采用了“流别”、“杂评”、“叙传”等多种传统著述方式,确是一部“兼历史、传记、批评为一身”的“先唐书牍史”。不过,梅鼎祚“陈列式”的史述方式,若不仔细阅读及采用有效方法整理与分析,很难揭示其特点,也无法评价其效果。

在这种“陈列式”史述中,梅鼎祚“以时为序、以人为纲、以类相次”,整合了先唐书牍作家及作品的历史序列。

先看“以时为序”,不同于王世贞、刘子威等复古派“蔑弃六朝书牍,极端者连魏晋书牍也排斥”的做法,梅鼎祚大量汇辑秦汉后书牍文,详下表:

次看“以人为纲”,凡例云:“每代,首列帝后,次以储王、卿士、闺秀,各相诠次”;这种做法,无疑,既与他对“窥古才士之用志”(《六朝诗乘序》)于书牍的特别关注有关,也与他重绘书牍史的主观意图密不可分。详下列各表:

说明:此为各时段前十位(或前五位)创作数的统计表格,“帝王”取义宽泛,指当时最高权利者;社会身份的变化导致“帝王类”与“卿士类”的少量交叉,不予细分;王羲之是特例,不予统计。

说明:二表分别为“卿士类”和“帝王类”创作前九位的统计。在万历刻本《尺牍清裁》(六十卷)中,与表三对应的情况是,应璩(6篇)、刘琨(1篇)、沈约(8篇)、庾信(3篇)、江淹(0篇)等,篇数少得多;与表四对应的情况是,除孙策十七篇多于《书记洞诠》七篇外,余皆少得多。

复次“以类相次”,凡例云:“诏敕、书疏、奏记、笺启,人以类诠”,是基于身份的分类处理,不举例。“不为例”与“为例”的处理,如,卷十四《说车骑将军王音》解题云:“此但言说,然其所白内奥,似非面语。今附录,不为例也”,又如,卷十六末,梅氏附录清河王庆“令”全文后,按云:“此令也,又颁行国中,《尺牍》亦载,今例不录”,它们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体类辨析。“对答书牍”及“数书一事”的类缀,是基于内容的归类,凡例云:“书相酬献,并以与者居先、答者附后。人我交畅,事理互昭;临辞,则迥尔应声,循名,则瞭然次面。或数书一事,即为以类缀从,俾可溯源达委。答者此外尚有别书,仍为例名特载。”

“先唐书牍史”的整合过程,无疑就是梅鼎祚从事学术思考的探究过程;至于“以时为序、以人为纲、以类相次”的实践,则不仅是对当下书牍批评的回应,更有总结“先唐书牍史”的努力。成效显著:一是澄清了一个事实,即“先唐书牍创作高峰不在秦汉,而在三国、两晋、刘宋、萧梁”,详见表一、二。二是相对于《尺牍清裁》、《新镌注释历代尺牍绮縠》、《刻精释古今名翰》、《新刻含辉山房辑注古今启札云章》等同期总集,《书记洞诠》显然更客观地反映了各期创作的实况,如,表三、四的统计就证明了先唐“代有生才,才自为用……运有升降,材有偏全,风流,圣哲莫挽”(《六朝诗乘序》)的创作事实。

在这种“陈列式”史述中,梅鼎祚精心撰写的小传、解题、附注等附加文本的“释史”、“释事”、“集评”,则为读者展现了先唐书牍创作及接受的微观历史。

先看“释史”与“释事”,前者侧重的是书牍对应的时政背景,如,卷四十二刘琨《答太傅府书》第一篇的解题及尾注中,梅鼎祚详细考证了书信写作的时政背景,并引《资治通鉴考异》“琨自大之辞”的意见,为读者准确解读提供了史实依据。后者交代的多是书牍写作的人事原委,如,卷四十四庾翼《报兄冰书》,在小传解题中,梅氏交代了“庾翼回复兄长书”的人事原委,为我们理解书牍内容及梅氏“翼有风力格裁,发言立论皆如此”提供了人事背景。事实上,梅鼎祚“正稗相辅”、“事文相会”的“释史”与“释事”,既是他建构一个“首尾条贯,缋质克衷”书牍世界的表现,也是对“本朝史学不无资于野史”时代风气的反映;此外,也与梅鼎祚“何徒艺林之功人,亦是昭代之信史”(《答王元祯》,《鹿裘石室集》书卷十三)的学术信念有关。

次看“集评”,有的侧重艺术,如,卷十一邹阳《狱中上梁孝武王》,文后所集太史公、真德秀、徐中行评;其中,徐氏评云:“邹阳书前实后虚,韩非《说难》前虚后实,此缀文之妙,所以冠绝古今”。也有的侧重义理,如,特设释十九卷与道七卷,则是梅氏衷爱“佛之精义”与“道之玄言”的表现;其中,卷九十三的刘遗民,各书牍题下都集汇了别人对相关义理的不同评论意见。还有的侧重伦理,如,卷十三的郑朋《奏记萧望之》,文末茅坤评云:“郑朋侠邪小人,而望之与其奏记也。遂为其所惑,引之清要;已而稍觉,须以计处而远之于外,可也。顾一旦绝之,令得以关弓,遂结高显相为朋党以杀其身,悲夫!”显然,梅氏的“集评”,既不同于《续真文忠公文章正宗》类的绝对伦理化,也不同于《续文章轨范百家评注》类的恣肆评点。

这些学术性强的“释事”、“释史”及“集评”,增强了梅氏所绘“先唐书牍史”的实在性与丰富性,向读者展示了书牍历史程中不可多的生动细节。

梅鼎祚将总集编纂建立在学术研究之上,超越了“各随选者的所好,以定取舍的标准”的不良习气,确实为读者建构了一个更为丰富细腻、更具包容性的“先唐书牍史”。自然,与同期侧重文章欣赏的如《国朝名公翰藻》、《小窗清笺》、《翠娱阁评选书隽》等选本相比,《书记洞诠》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史述特点是显著的。

结语

在中晚明古今书牍出版潮中,各色人等都力争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便争夺话语权或获取经济利益。《书记洞诠》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时间空间的逻辑扩展”以及据之获得的部分话语权及相应商业利益;还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反映了中晚明书牍编选活动的新走向,也即集“体类辨析、文献整理、历史建构为一体”成为了编刻业的新取向。另一是反映了中晚明新学风—反废学求实证—的影响,如,晚明胡维霖《答陈元复》云:“阅《书记洞诠》,而梅氏之万卷邺架灿然几上;东西二京《文纪》,与周秦词命争辉;南北数朝诗人,与汉魏风雅嗣响;歌《乐苑》,而虞韶以来之正声与陈隋艳曲均可陶情”。可以说,梅鼎祚众多编撰成果,正是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所言“在不读书的环境中,也潜藏着读书的种子;在师心蔑古的空气中,却透露出古学复兴的曙光”的产物。换言之,梅鼎祚就是晚明“古学考信”新学风的践行者与推广者。

晚明以来,周婴《卮林》、王志坚《四六法海》、董斯张《吹景集》等对《书记洞诠》的增补订正,以及董斯张《吴兴艺文补》、周嘉胄《香乘》、朱荃宰《文通》等对《书记洞诠》的征引考据;这些足以说明《书记洞诠》在明代书牍选本潮及“古学考信”流中的独特价值。此外,《书记洞诠》之所以能在众多书牍选本中崭露头角并风行一时,还与其在“书牍体类探讨”、“先唐书牍史”建构方面的不俗学术成就紧密相关。后出的明清乃至书牍本,无论选编旨趣抑或编排形式,都可看到《书记洞诠》的影子;仅凭这些,梅鼎祚的“先唐书牍研究”也值得我们深入关注。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

关于四柱(八字)命理学

把我们出生的年月日时分别用天干地支来代表,年月日时各为一柱,每柱2个字,四柱就是8个字,因此四柱命理学又叫八字命理学,关于四柱预测学的基础知识在这里不展开论述,因为本书的宗旨是用精炼的语言来概括易经各个学科的原理,至于四柱,八卦,梅花易数,六爻,风水学、、、基础知识大家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书店,书摊,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在这里没有必要展开进行详细的论述。

所谓的四柱命理学说白了其实就是在研究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的力量对比对我们自己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时间,当我们从妈妈身体诞生的那一刻,我们就瞬间禀赋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五行属性,无论是由我们的年月日时推导出来的是什么天干地支,都必然离开不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范围,至于具体的定位是:甲乙寅卯东方木,丙丁巳午南方火,戊己辰戌丑未中央土,庚辛申酉西方金,壬癸亥子北方水。

\"长生\"就像人出生于世, 或降生阶段, 是指万物萌发之际.

\"沐浴\"为婴儿降生后洗浴以去除污垢, 是指万物出生, 承受大自然沐浴.

\"冠带\"为小儿可以穿衣戴帽了, 是指万物渐荣.

\"临官\"像人长成强壮, 可以做官, 化育, 领导人民, 是指万物长成.

\"帝旺\"象征人壮盛到极点, 可辅助帝王大有作为, 是指万物成熟.

\"衰\"指盛极而衰, 是指万物开始发生衰变.

\"病\"如人患病, 是指万物困顿.

\"死\"如人气已尽, 形体已死, 是指万物死灭.

\"墓\"也称\"库\", 如人死后归入于墓, 是指万物成功后归库.

\"绝\"如人形体绝灭化归为土, 是指万物前气已绝, 后继之气还未到来, 在地中未有其象.

\"胎\"如人受父母之气结聚成胎, 是指天地气交之际, 后继之气来临, 并且受胎.

\"养\"像人养胎于母腹之中, 之后又出生, 是指万物在地中成形, 继而又萌发,又得经历一个生生灭灭永不停止的天道循环过程.

很多人分不清楚十天干旺衰死绝表跟五行四时旺衰表的区别,其实只要大家联系实际,结合这2个表格进行分析的话,就可以很快的明白了这其实是非常的简单,十天干旺衰死绝表描述的是事物的生长力,而五行四时旺衰表描述的是事物实际已经具有的力量,我们就拿木作为说明吧,春天的木无疑生长力是最强的,而夏天,冬天的木的生长力是比较弱的,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长力的,而秋天的木几乎是完全没有生长力的,衰病死说明木的生长力是在逐渐递减,但是还有生长力,墓绝几乎是没有什么生长力的。

胎养是有一定的生长力的,而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这几个阶段的生长力是依次递增的,12个状态准备而又形象的描述了五行的生长力的状态,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清晰的描述了木的生长力的状态,而其他的五行的道理也以此类推,而五行旺相休囚死主要说明了五行的实际力量,春天的木生长力是最强的,这个阶段的木,几乎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止它的生长,虽然这个阶段的木从外表上看实在是算不上强大,真正枝繁叶茂还是要等到夏天以后,夏天的木看起来很茂盛,很厉害,其实这个时候的木已经没有了多少生长力了,一旦遇到意外灾害,是不容易恢复元气的,秋天的木就更不要说了,秋天的木几乎没有什么生长力,而冬天又有所不同,冬天的木即便不会几乎不会生长,但是它也不会死,他是出于一种待机而动的状态,精气内藏,时机一到就茁壮成长,因此,就生长力来说,木在春天最旺,夏天较弱,因此安排了休来描述它。

冬天的木待时而动,虽然生长力也不强,但是也比夏天强,因此安排相来描述,而秋天的木几乎没有生长力,因此安排死来描述,,至其他的几个五行,我想其实意思的都差不多,我希望,大家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时候还是要把这两个表格以及太极图结合起来,甲木的长生即是乙木的死,甲木的死即是乙木的长生,甲木可以和乙木几乎同时达到很强的状态,比如,在寅卯月的时候甲木乙木都达到临官帝旺的状态,但是这个时候的木从外表来说还不是最强的,只能说是甲木跟乙木在达到最强的过程中间的一个状态,因此,我们将死绝表,跟休囚表,以及太极图这3个图结合起来,我们会发现至少从大原则上面来说五行的状态的描述几乎是完全正确的。

关于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还是要仔细的思考,这三大图也是我们研究易经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内容,基础打得好,将来才好上档次,很多人一辈子都在追求所谓的绝招儿,妙招儿,其实所谓的绝招儿,妙招儿,说白了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灵活运用的一种表现,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只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的打好基础,那在我们的实践中,我们也会悟出很多绝招儿,妙招儿,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凡事一定要彻底弄明白道理,原理,什么是事物诞生的基础,环境,要素,当年陆逊追击刘备至白帝城为诸葛亮石头阵所阻,进出不得,其实这座石头城不过是诸葛亮用石头摆出的一座迷宫而已,结合大雾天气,陆逊自然很难自己走出来了,其实如果我要是陆逊的话,我即便也走不出这所迷宫,但是我却可以把这座迷宫给拆了,石头都不存在了,依赖石头而存在的迷宫还有存在的可能吗,迷宫的原理就是利用了石头,现在我把石头给扔了,迷宫自然不会再存在了。其实三国很有意思,没事的时候多读读对于拓展思维很有好处。

重要补充:关于整个易经预测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五行,它们究竟是什么东西,是很多学习易经的人都没有真正弄明白的东西。

我国古代先贤,经过长久的观察和实践,把组成宇宙天体有形之质及无形之气,根据其特性和相互之间的运化规律,进行科学而缜密的分析归纳以后认为组成宇宙空间的有五大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而这五大元素并非是指狭义上的金属,树木,泥土,水流,火焰等,而是根据宇宙间这些有形之质及无形之气在特性和运化规律上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和特点,归结为一类。

如把具有曲直,生发,条达、、、这一类特性的所有物质归为一类,这一类特性与自然界之中的木的特性相符合,因此都用木来代表;把具有炎上,温暖,向上,光明、、、这一类特性归为一类,而这一类特性与自然界中的火具有大致相同的属性,因此我们把这一类特性都归类为火;以此类推,我们把具有承载,包容,生化,收藏,厚重、、、这一类的特性归结为土,因为自然界里面无所不在的土也具有这一类特性,因此可以用土来代表这一类特性;我们把具有刚劲,肃杀,坚硬,延伸、、、这一类特特性归结为金,同样是因为金能代表这一类特性,我们把具有润下,躲藏,流动,变化寒冷、、、这一类特性归结为水,同样也是因为水可以代表这一类特性。

至此,我们就完成了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代表宇宙万物的工作,各个五行之间根据自己的运化规律和自身特性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制化,生生不息的运行着,构成了宇宙万物,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即是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明白了五行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明白:金生水其实是金气生木气,而绝非是寒冷的金属表面凝结出来的水珠这么简单的事情,金木水火土五行其实就是五种性质的东西,而绝对不是肤浅的金属,木头,水流,火焰,土壤,,,正确的理解五行是极其重要的。

学习四柱预测学最关键的地方是要掌握各个五行的力量强弱,有的五行旺而不强,有的强而不旺,有的既不旺又不强,有的既强又旺,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五行大概分为7个档次,旺极,太旺,偏旺,中和,偏弱,太弱,弱极,每一个五行都可以这么区分,下面就说明这7个档次的五行是怎么运用的。

旺极:旺极的五行好比一个事物发展到了极致,只能生,只能帮,只能泄,这三种方式都不会引起这个旺极的五行的反对,因此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争端,而如果是采取对抗的方式来克它,耗它,那就会引起这个强旺五行的反感,反击,自取其祸,这个旺极的五行好比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拥有巨大的能量,下面的臣子稍不留意极有可能触怒龙鳞,龙颜大怒,“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因此,必须顺着他的脾气与之相处,而生他,帮他,顺着他的脾气迎合他,都是顺他,绝对不可以采取对抗的方式,否则一定自取其祸。这个就是对付旺极五行的方法。

太旺:太旺的五行力量也是非常的强大,很快就要到达顶点,但是还差那么点力量,这个时候,水满则溢,月圆则缺,因此,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才取它生的五行来泄弱它的力量,这是最好的方式,绝不可以采取对抗的方式,也尽量不好采取帮扶的方式助纣为虐。

偏旺:偏旺的五行只是力量比正常的五行要大一些,这种状态的五行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泄耗克的方式来减少它的力量。

中和: 对于中和状态的五行来说,无论是增强还是减弱它的力量都可以,选择面非常的多,中和的五行就好比一个有一定能力的人,可以胜任各种工作,可进可退。

偏弱:这种状态的五行要想胜任一项任务,也许是能力差了一点,即便是可以勉强做这个工作,也会比一般人辛苦,操劳,因此,需要通过学习知识,请人帮忙的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因此,对于偏弱的五行来说,无论是帮,还是扶都是不错的方式。

太弱;太弱状态的五行有点扶不起的阿斗的意思,能力太差,资历太差,根本不能胜任工作,只能干一些最低层供人驱使的工作,但是由于还有那么一点点的能力,因此还经常会发泄对现状的不满,只要有适合的机会就不服管束,以致招来麻烦,对这种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严格管束,打掉他的幻想,才能为我所用,想自立,只会自寻烦恼。

弱极:这种五行就好比百分之百的顺民,领导叫干什么就干什么,逆来顺受,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什么能力,只好乖乖的依附于人,这种人有点像森林里面攀附大树的藤蔓,紧紧的依靠大树,大树一天天的生长,它也一天天的生长,大树可以依靠自己力量长到很高的高度,获取更多的阳光,空气,而这些藤蔓也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借着大树的照顾,也可以获取更多的阳光。

提示:旺衰主要是说明五行的生长力,而强弱主要是在说明五行实际拥有的力量。有的五行旺而不强好比是小孩子;强而不旺好比是中年人;既旺又强好比是青少年;既不旺又不强好比是老年人;冬天春天的植物生长力都非常的强,虽然外表不茂盛,但是却很容易成活,而夏天的植物虽然看起来枝繁叶茂,实际已经是精华泄尽,徒有其表,一旦移植,是不容易成活的,秋天植物进入衰败阶段,更不容易成活,冬天移植植物虽然不会发芽生长,可是植物可以一直保持精华内蓄,春天一到就茁壮成长;有的人外表懦弱,其实内心却具有无比强大的发展潜力,有的人外表强大,树大根深,盘根错节,其实一旦遭遇致命打击,就会轰然倒塌,一蹶不振,所以说,学习易经一定要结合自然之理,人与人之间的道理,自然就不会觉得易经有多么的高深玄妙。

学习四柱命理学就好比是在观察人类社会,太多太多的人都觉得自己很有能力,是的,有能力的人非常的多,可是自己有能力其实只是一个方面,还得有可以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很多人有能力,也有表现的机会,因此成就很高,有些人能力很强,就是始终找不到表现的机会,因此尽管学富五车,就是默默无闻,有的人自己很有能力,即便找不到现成的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那他也可以自己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有的人就只会被动的等待被人看中,如果没人看中他的话,就只好默默无闻,有的人自己没什么本事,但是知道趋炎附势,做大人物的跟屁虫,一样可以不同程度的获取大人物的资源、、、、

用现实生活的道理来阅读一个八字,就可以很容易的读懂一个八字里面所蕴藏的含义,在四柱命理学里面,日主通常用来代表自己,其余的7个干支就是这个日主所处的生活环境,具体的来说:日主强,不一定能说明他的能力强,身体好,最重要的它要有表现的机会,如果没有表现的机会,即便你能力通天,也不会得到广泛的承认,而其他的7个干支就是日主的外部环境,不同的组合有不同的寓意;日主弱,也不一定就是能力差,身体差,具体也要看组合,只要不破格,一般就没事,在帮扶日主的岁月,日主都有不同程度的好事;一个命局就是一个系统,对于十分强旺的五行来说,其他的五行都是我的臣民,他们只能听我的,绝对不能有二心,有反叛的动作,否则我一定要先灭之而后快,而对于十分弱小的五行来说,其实它在整个命局里面其实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有他不多,无他不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必须得看人眼色行事,是个十足的顺民,这样就会平平安安,如果哪一天它自己的力量增强了,也想有自己的发言权,拍板权,想出头,对不起,其他的老大们是不会同意的,必然招来横祸,这些都是分析四柱非常重要的思路,在一个四柱里面,力量的旺衰其实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也不要太关注于格局,无论是哪一个五行,我们只需要看它有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足够了,日主是我,无论是克我的官杀,我克得妻财,我生的食神伤官,生我的正印偏印,帮我的比劫劫财,只要能够正面的发挥日主我的作用,那我就可以有一翻作为。

文章 易经真的很简单

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述评

( 程 佩 张其凡 暨南大学 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提 要: 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肇始,至今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期间,命理学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 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尤其是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对命理学进行多方位系统深入的研究。虽然近百年来的命理学研究硕果累累,但也暴露出后继乏人、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等问题。

一、近百年来中国命理学研究回顾

命理术是术数的一种。它是中国古代发展起来的以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为依据,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推命方法,描写并预 测个人命运的术数。对命理术及其文化的研究可以称之为命理学。命理学的现代研究始于肇始,故其研究史不过百年。其间,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时期) 是对古代命理文献的整理与诠释以及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的编写;

第二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 是引入现代科学思想和方;

第三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命理学者开始从文化、社会、历史、哲学等多角度对命理学进行深入研究。总体来看, 三个阶段的研究虽时有交错重复,但基本上还是按照上述三个阶段特征来展开进行的。命理学也逐渐走出神秘主义,完成了由古代至现代的转型,并走向学术化。

第一阶段: 通论性著作的出现和命理文献的重新整理

———

命理学开始走向通俗化和学术化

从 1916 年袁树珊编写《命理探原》算起,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命理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第一

个转型期,这也可看做是命理学研究的第一个阶段。以前,江湖派和书房派长期处于分流状态,难以互通有无。至晚清时,命理术的发展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建立后,江湖派和书房派渐有合流之势。以前,命理书籍或体例不精、文字芜杂,或浅陋繁复、晦涩难懂。这给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袁树珊( 1881—1968) 对此类书籍评价道:

“……然其中有起例而无议论者,有议论而无起例者,有失之繁芜,而不精确者,有失之简略,而不赅博者,非惟初学难以入门,即久于此道者,亦多不明其奥义。”《序》为了使的命理学能够走向大众和科学,一些知识分子或受西方文明影响的命理术士开始将古代晦涩难懂的命理文献逐一整理,并按照西方教材的编排方式,写 出命理学通论性著作或讲义。个别著作,甚至已经开始引用西方最新的科研成果来解释传统命理概念。命理学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开始走向通俗化和学术化。首先是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的出现。

袁树珊编著的《命理探原》原版于 1916 年,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一部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将古代命理文献镶嵌于纲领之中,夹叙夹议,既言之有据,又便利初学,一改过去命理书籍晦涩玄妙之风。

1935 年韦千里( 1911—1988) 出版的《千里命稿》和随后的《韦氏命学讲义》,均是以西方教材形式编写而成的讲义。《千里命稿》先论天干地支,后论五行、六亲以及格局分类。该书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为后世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编写之范本。

徐乐吾 ( 1886—1948) 在 1938 年完成的《子平粹言》是该时期又一本重要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对用神、格局等命学核心问题阐述详尽。在书中,作者条理清晰地阐明了选取用神的五种方法和判定格局高低的六条标准。这些方法和标准,成为后世学人断命之准绳。该书的第六编古命部分,是今人研究唐宋古 法时期命理术的重要参考文献。作者认为命理学古法时期的唐李虚中术源自五星术,“唐李虚中就五星之术而变其法,去星盘而专用年月日时,以年为主,推算禄命”,“子平源于五星,而古命,为子平与五星间之过渡”。《子平粹言》是命理术在新的转型与整合时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作。

潘子端( 1902— 1990) 1937 年出版的《命学新义》也是这一时期值得关注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该书第一部分“水花集”首次将西方现代心理学分析引入传统命理学中。潘子端借鉴了当时西方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 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的性格类型学说,将其八种性格类型说直接与命理术之八格对应起来。

这种全新的阐释,开现代命理学科学理论研究之先河。

其次是对古代命理文献的整理和诠释。

伊始,袁树珊、徐乐吾等命学大师皆意识到古代命理文献对现代人的学习和研究造成很大障碍,实有必要早做整理和诠释。这一时期,徐乐吾曾先后评注多部命理学经典,包括《子平真诠评注》、《滴天髓徵义》、《滴天髓补注》、《造化元钥评注》、《穷通宝鉴评注》。这一时期整理、诠释出的古籍还有潘子端的《滴天髓新注》,袁树珊校、李雨田校补的《滴天髓阐微》,韦千里校的《精选命理约言》以及他和尤达人校的《神峰通考命理正宗》。命理文献的重新整理和诠释,为命理学的规范、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事实证明,由徐乐吾、韦千里等校注的命学古籍,在之后的数十年间,逐渐成为后人学习掌握古代命理学理论知识之必读经典。故其校释之功,不可小觑。

第二阶段: 实证和计量研究之风盛行

———

现代科学思想及方的引入

20 世纪 50 年代至 90 年代,是命理学研究的第二个时期。由于政治及意识形态等原因的影响,命理学在中国大陆一度销 声匿迹,但在港台地区,命理学的研究仍在有力地向前推进。这一时期研究的特点,是现代科学思想和方被逐渐引入命理学,尤其在台湾,实证和计量研究之风盛行命理学界。

20 世纪 60 年代初,台湾教师吴俊民( 1917—) 出版的《命理新论》是一本概论性质的命理学讲义。该书首次提出实证的研究方法,开中国命理学界实证研究之风。该书的许多思想及方法颇具创新性,如提出八字年柱必须从冬至点开始更换,一改千百年来年柱以立春点更换的惯例。对于吴俊民的这一大胆变革,后人一直争论不断。高源、范良光、吴怀云、司莹居士、了无居士、陆致极等术士及学者皆有回应,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吴俊民还改进了陈果夫( 1892—1951) 的八字先天体格检查表,将人八字地支所藏干与天干一同标记到表内,结合五 行四时旺衰状况,分析其强弱分布,进而判断该人先天疾病,并注重实证的检验。

《命理新论》堪称首部探讨健康命理研究 的著作。后来赵季青的《八字与健康》、钟义明的《现代命理与中医》( 武陵出版社,1993 年) 、陆致极的《又一种“基因”的探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均是以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命理医学理论准确与否,足见吴俊民对后来者影响之巨。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台湾新一代命理术士和学者希望以计量研究的方法使命理学研究更加科学化、精确化。70 年代陈品宏在《预言命律正解》( 大成出版社,1986 年) 中提出“实律说”,首次将计量研究引入命理学; 80 年代,何建忠在其著作 《八字心理推命学》( 希代书版有限公司,1985 年) 中,自创一套阴阳计分法,规定了八字干支中的阴阳气含数,以此来选取“中用神”; 吴怀云在《命理点睛》( 希代书版有限公司,1986 年) 中提出一套计算五行力量强弱的公式。但遗憾的是,无论是陈品 宏的实律数,何建忠的阴阳气含数计算,还是吴怀云的五行力量强弱的计算公式,都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其计算的出 发点的数据来源是自由心证或由梦而得,并非科学意义上的数据。这也使得之后的计算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其实,无论上述几人再做出多少次试验和计算,其付出很可能都将是劳而无获。个中缘由,或如陆致极( 1949—) 先生所言: “……八字命理学推理的主要手段是象,象本身是模糊的,是不确定的,因此,如何能期待它得到完全精确的结论呢?”现代科学思想 及方的引入,为古代命理学添加了更多的现代因素,也为其研究注入了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命理学本身理论系统的制约,这些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时期的徐乐 吾、方重审、潘子端,还是台湾新一代的命理术士及部分命理学者,他们均希望命理学能够早日摆脱迷信的桎梏而走向科学与理性,但时至今日,他们的这一目标也未能实现。原因何在? 张明喜先生对术数性质的认识或许有助于我们今天去理解命理学不能立于科学之林的原因: “……( 术数) 蕴涵着一定的原 始形态的科学因素和一定的科学思路,甚至还可以从其中的某些思想指向分离出一些新的科学领域,但就其现有的基本的性质特征和文化风貌来说,我们只能说它是中国古代文化复合而成的产物,为一门极想进入科学的殿堂,却又终于徘徊于科学的殿堂之外的伪学。”

这一时期的台湾命理学界的另一代表人物当属梁湘润 。60 年代至今,梁湘润先后完成命理著作 30 余部。 他不仅校释了大量命理古籍,而且尝试对子平古法等命理术早期推命方法进行探讨。其代表作有《李虚中命书》( 武陵出版 社,1985 年) 、《大流年判例》( 金刚出版有限公司,1986 年) 、《滴天髓、子平真诠今注》( 行卯出版社,2000 年) 、《命略本纪》 ( 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00 年) 、《神煞探原》( 行卯出版社, 2003 年) 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台湾出现的命理学通论性作品不胜 枚举,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陈品宏的《命理奥义》( 金刚出版有 限公司,1986 年) 、了无居士的《八字的世界》( 河畔出版社, 1992 年) 、钟 义 民 的《现代命理实用集》( 武 陵 出 版 社,1993年) 、陈柏谕的《专论女性八字学》( 益群书店,1995 年) 和《四 柱八字阐微与实务》( 益群书店,1997 年) 、梁湘润的《子平基础概要》( 中国哲学文化协进会,2000 年) 等。总体来看,命理学通论性著作由于体例统一,内容雷同,偶有创新也多为个人体验,难以上升至学术高度,故此类作品虽数量庞大,至今畅销不衰,但于学术研究已价值不大。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中国大陆出现的周易热与气功热,也促使了八字命理术在中国大陆的复苏。80 年代末,洪丕谟、姜玉珍夫妇合著的《中国古代算命术》( 上海三联书店,2006 年再版) 是中国大陆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的第一本命理学著作。该书在中国大陆再版多次,而且在今天看来,也是一部学术质量较高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

杨景磐的《玉照定真经白话例题解》(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质量的古典命理文献评注作品,该书也是至今罕有的专门讲解古法时期命理术的著作。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出现的命理学通论性著作还有: 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 明报出版社,1995 年再

版) 、《四柱预测学》( 明报出版社,1993 年再版) ,陈园的《四柱预测学释疑》( 明报出版社,1993 年再版) ,郭耀宗的《四柱命理预测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年) 。总体来说,大陆的这些通论性作品的质量水平远不及台湾的同类作品,且从事研究的命理术士和学者人数也远少于台湾。

第三阶段: 多学科、多角度、宏观研究方兴未艾

———

当代命理学研究特点

相对于命理学近百年的研究成果而言,命理学者从文化、 社会、历史、哲学等角度对命理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就要短 得多。无论是港台、大陆、还是海外,以多方位视角对命理学进行研究,都是近二十年的事情。这种多方位、宏观的研究视角在将命理学研究领入更高层次的学术领域的同时,也避免了实证主义和计量研究将命理学带入死胡同的尴尬。

最早以这种宏观视野对命理学进行研究的人是美国华裔学者陆致极。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陆致极先生先后出版《八 字命理新论》( 益群书店,1996 年) 、《八字与中国智慧》( 《八字历史81命理新论》增订版,益群书店,1998 年) 。在上述书中,作者创新性地指出八字命造结构含有以日主和月支为主而形成的两个网络结构,并讨论了八字命理学所包含的中庸思想、平衡哲学以及辩证智慧。进入 21 世纪,陆致极先生又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写出了《中国命理学史论》,该书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本从历史文化角度论述命理学的通史性著作,因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将传统命理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加以研究,用现代的观念和语言,探讨了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史,探寻和揭示传统命理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原因。作者首次提出一个成熟的命理学的产生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一是个人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二是秦汉以来定型的中国封建的农业社会大结构; 三是世俗化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上盛行。

在该书中,作者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勾勒出八字命理发展的逻辑进程、基本意象和分析方法。作者还认为,传统命理学作为中国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的产物,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将不可避免地丧失其描写和预测的能力。它目前正面临着一 场前所未有的生死存亡的挑战。如果命理学的研究和命理术的改进无法出现重大突破的话,那么,消亡将是其不可避免的命运。~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的命理学研究开始呈现出蓬勃之势。早在陆致极写作《中国命理学史论》之前,中国大陆的何丽野教授就已经完成了《八字易象与哲学思维》一书。该书从八字易象的组成结构、八字易象的哲学思想以及它 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何丽野教授注重八字“象”的研究,指出八字易象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形而上学思维到辩证思维,最后再到系统思维的变化过程。“本书多发前人之所未发,填补了八字易象之哲学思想研究的空白。”作者还首次指出,八字命理术是从京房易中衍生出来的术数。 它对宋明理学的本体论和人性论思想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该书还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命理学,认为八字命理术中的 “六亲”、“十神”等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封建社会里的家庭与社会的关系。何丽野教授的上述这些观 点,无论是哲学领域的还是社会学领域的,均具有独到之处。

除了上面提到的何丽野教授,清华大学的刘国忠教授 ( 1969—) 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博士毕业论文 《五行大义研究》是国内唯一研究《五行大义》的专著。《五行大义》一书虽不是命理学著作,但该书保存了众多先秦至六朝时期的阴阳、五行思想材料,是我们研究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一部入门之作。以阴阳五行为推命基础的命理术多以此书为其理论源泉,故其研究成果客观上对唐宋命理学研究起到促进作用。刘国忠教授的《五行大义研究》,对《五行大义》的版本源流、《五行大义》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以及海内外对它的研究现 状都做了详尽的论述。

2009 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是刘国忠教授几年来研究成果的又一次汇总。该书的主体部分是对唐宋时期命理文献的讨论和整理。其所集文章涉及广泛,包括中国古代术数研究现状、《五行大义》研究、《五行精纪》研究、徐子平事迹考述以及对多篇宋代命理文献的考辨。该书的下篇“资料篇”中,作者参照宋代命理文献《五行精纪》等著作,整理出《李虚中命书》、《直道歌》、《五行要论》等一批宋代命理文献。唐宋时期命理文献荒芜杂乱,命理学历史扑朔迷离。这一时期的许多问题,诸如李虚中术的产生过程、徐子平事迹及其子平术的渊源、唐宋命理文献的考释等,在此之前都还没有人给予充分的关注,更不要说深入的研究。刘国忠教授第一次广泛的回应了上述学术问题,并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因此,我们可以说,《唐宋时期命理文献初探》不仅是本世纪以来,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有关唐宋时期命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著作。它的出 版,为后人研究唐宋命理学起到了奠基性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大陆学者中研究领域涉及命理学的还有张荣明、黄正建、林立平、赵益、董向慧等。张荣明在《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二章“命理术起源及形成的考证”中,详细考释了古代命理术的许多基础,诸如五行生克、四时五行盛衰、五行寄生十二宫、干支配五行等的产生过程。在判断出这些小系统的诞生时间后,作者方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寻找记录古代命理术的蛛丝马迹。其论证过程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

黄正建在《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占卜研究》一书中,列举出敦煌文书中禄命术类文书 22 件。其中部分晚唐五代宋初之文书已涉及到干支知识、推禄法、推驿马法、五行刑、冲、合、害法等命理术的基础知识。这些文书虽然提供的信息有限,但对于唐宋命理术的研究不无益处,值得学人们的注意。

林立平在《神秘的术数: 中国算命术研究与批判》一书的第六章“命学典籍评述”中,详细点评了十几本有影响的古代命理学文献; 在第八章 “算命术的产生与发展”中,作者论证出命理术产生于汉代的结论。赵益则从新、旧《唐志》及《隋志》等古典术数文献的对比研究中考释命理术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董向慧博士所著的《中国人的命理信仰》,该书视角新颖,是一部社会思想史著作,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人的命理信仰。值得一提的是,董向慧博士还曾撰文首次披露了载有古代徐子平、徐大升事迹的重要文献《濯缨亭笔记》和宋代子平术重要文献《子平三命通变渊源》,这为后人研究子平术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早在 2009 年,刘国忠教授曾撰文《徐子平相关事迹辨证》,判定徐子平的事迹及地位的传说皆属子虚乌有,指出这些传说 本身是一个“层累地造成”的学术谎言。之后董向慧博士在新发现的史料的基础上,特刊文《徐子平与“子平术”考证——— 兼与刘国忠先生商榷》回应刘国忠教授的论点,认为古代关于子平术传承的传说是可靠的,只是它隐秘相传的历史,使很多学者对其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这也是笔者目前仅见的国内两篇专门探讨子平术早期产生发展历史的重要论文。

二、研究的不足及其原因

命理学的学术史已近百年。本世纪以来,中国命理学研究更呈现出喜人的成就。部分著作开始从社会、历史、文化、哲学 等多方位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命理学。这为今后命理学的研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存在的不足与严重问题。首先是目前从事命理学研究的学者数量极为有限。总体来看,命理学研究长期由两大主流人士把持,一是受现代文明影响的命理术士,二是长期从事命理学研究的学者。前者可看作江湖派之延续,后者则是现代之书房派。两种人士时而交错,其研究亦有所互补,但总的来讲还是有一定区分领域。

术士之研究重在介绍命理术( 主要是明清时期子平术) 之推命方法以及近代以来对其理论的一些改进和应用成 果,即主要限于术的研究; 学者之研究旨在考证命理术之产生、 发展演进之历史,以及命理学所涵盖的哲学、社会学等知识。 二者相较,显然前者的贡献较为有限。命理学的发展主要还是 依赖命理学者的研究。

但是,以近二十年学术史的回顾来讲, 真正提到的专门研究命理学的学者不过十位,且其中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已远离命理学研究工作。命理学研究人数过少及后继乏人的状况十分明显。

其次,这些学者虽然为命理学的发展做出许多开拓性贡献,但其研究成果还不能视为非常充分,不少领域的探讨只能 算是浅尝辄止,如在李虚中术的产生过程、唐宋时期命理术的分析、子平术的产生及早期发展状况、早期命理文献的整理与校释等方面,目前来看还非常薄弱。

最后,当前命理学与其它术数的合作研究还很不够,命理学之研究应放在整个术数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命理术属于中国古代众多术数的一种。它虽然有其自身的特点,但也与众多 术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举例来说,早期命理术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就吸收了不少星占学与择吉术的内容。宋代出现的子平术也吸收了当时盛行的火珠林法的六亲配置法则等内容。 研究命理学之学者,如果不对古代其他术数有大体的了解,恐怕难以深入其研究。当然,这就要求学者们具备精深的术数知识以及宏观的学术视野。可是我们几辈学人由于历史、文化、 政治等原因并不具备这些素质。甚至可以说,当前的大多数学者,对于术数知识一无所知。这对今后命理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无疑是个巨大的障碍。

总体来讲,中国命理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点在中国大陆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学术界对包括命理学在内的术 数学缺乏研究,这种状况自 20 世纪以来便一直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一是自五四以来我们对中国古代阴阳五 行思想给予的批判与否定。梁启超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 《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近代以来, 随着人们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文化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渐被国人所抛弃; 二是建国以来我们反对封建迷信,禁止社会上各种算命活动,这种视算命为落后封建迷信的观念至今对人们影响很大。虽然今天我们并没有禁止命理学的研究,但不少学者还是对其有偏见。一些想做命理学研究的学者也怕被扣上搞封建迷信的帽子。况且在今天的学术界,研究命理学的学者很难申请到科研基金,其研究成果也难以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我们今天对命理学研究的缺失。

学好《易经》八字命学这些基本知识,你就入门了(值得收藏)

有缘的朋友们,希望每一天都能与您相伴,并给您带来一点点收获。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希望我们一同携手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本章文章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们了解八字预测,也为了更多爱好八字预测的朋友们少走弯路、尽快入门,现归纳出了学习八字命学的九个基本步骤,供大家在学习应用中品鉴。

一、熟悉八字预测中二十二个最基本的符号即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十个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二、熟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三、熟悉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五阳干:甲丙壬庚戊;五阴干:乙丁癸辛己。六阳支:子寅辰午申戌;六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四、熟悉十天干间的生克关系和天干五合,即甲己合土、乙庚合金、丙辛合水、丁壬合木、戊癸合火。以及熟悉十二地支的生克关系和六冲、六合,六冲即子午冲、丑未冲、寅申冲、卯酉冲、辰戌冲、巳亥冲;六合即子丑合土、寅亥合木、辰酉合金、卯戌合火、巳申合水、午未合土。

五、熟悉十神及十神间的相互关系。十神即正官(官)、偏官(杀)、正财(才)、偏财(财)、食神(食)、伤官(伤)、比肩(比)、劫财(劫)、正印(印)、偏印(枭)。十神的实质就是以日主(即出生之日的天干)为中心的十天干与日主之间的关系。生日主的为正印偏印,克日主的为正官偏官,日主克的为正财偏财,日主生的为食神伤官,与日主同类的为比肩劫财。其中:同性间的生克为偏、异性间生克为正。

六、熟悉五行、天干、地支、十神在现实生活中各代表什么。如,五行中的金可代表金属、皮革等;天干中的甲木代表人身的头部、头发、树木等;地支中的午火代表心脏等;十神中的印代表学业、长辈等。

七、排出八字、大运和流年。原来是手工的,现在网络上到处都是排盘系统,只要把求测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输入系统内点确定,八字、大运、流年就会自动给排出,一目了然。这里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性别,因为八字的运算是男女有别的。

八、学会判断八字中各五行之间力量的强弱旺衰大小,因为五行之间的生克实质无非就是较量相互之间的力量大小。古人判断力量旺衰的方法是从四个方面来考量的,即四得——得生、得助、得地、得令。得生就是诸如木有水生之类;得助即有同类五行如金得金助之类;得地就是在地支的藏干中有同类五行;得令就是与出生之月的地支的五行是同类或者受月之地支五行所生。原则:一般来讲,这四得越多,旺度就越大。

九、逐步学会提取八字原象,再加上大运进行推算,再加上流年进行推算,再加上流月、流日甚至流时进行推算。

通过以上基础知识的学习,你就可能对八字命学有一个大体了解。有缘的朋友们,希望每一天都能与您相伴,并给您带来一点点收获。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骄傲,希望我们一同携手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