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签上上签解签意思(第二签上上签解签意思中状元)
观音灵签100签是好是坏 观音灵签第一百签是上上签吗
观音灵签:第一百签
【下签】:
古人:三教谈道
【诗曰】:
佛神灵通与君知 痴人说事转昏迷 老人求得灵签去 不如守旧待时来
【解曰】:
1、完满灵签 尽报君知 依旧勿动 待等时至
2、 此卦守常勿动之象,凡事宜待时吉也。
3、此签是满签,诸事不利,大作福力,可保平安。
【古人典故】:
三教是指:佛(释迦牟尼)儒(孔夫子)道(张道陵)三教派。北周武帝(公元五六一年)时,佛儒道人士纷争和互相排斥,佛教尤受其 害。皇帝于是召集佛儒道三教派的代表人物,以辩论所奉的‘道’高低长短,并排名定位,经过三次集会争辩,都没有结论,从此三教派在中国民间自由发展,后佛教演义为中国 人民信仰的主流。也有三教同源之说
易经64卦新解:坤卦中有怎样的人臣之道
前言:易学专家李镜池先生认为《周易》的作者是西周末年的一位筮官,书名《周易》正暗示了周室的变易,其作书用意很可能是想挽救周王室的危亡。
就像前篇所说的,我们不能只把《周易》当作是一本占卜的书籍,而应该充分重视《易经》中义理的史学和哲学意义。周易中最精华的也绝非其中的卦象(研究卦象很容易让人原地打转),而是其中的义理。所以历代研究义理的学者往往不会对卦象有太大兴趣,那些真正精通《易经》的人也不会需要卦象来窠臼。
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简单了解下《周易》的第二卦,坤卦。
(上图卦中的六道横线称为爻,爻为实线代表阳,实线断开则代表阴,比如坤卦六爻就都是阴爻。六爻顺序由下而上,下面三爻叫主卦,代表主方,上面三爻叫客卦,代表客方)
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这一卦得元亨,但要有母马那样的柔顺才能得利。由此可见,乾坤二卦实际包含了一定主从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乾卦中的“贞”还可以按照古人附会出的“四德”说,解释为“正道”。但在这里“贞”却只能解释为《易经》中的本意,即占卜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一卦是有利的占卜,拿到解签人那里,就叫做上上签,但需要遵从“坤”德。
君子外出,开始会迷失方向,但终能遇主回归正途。利在西南方,不利东北。安守正道就会吉祥。
这里的朋可以解释为朋友,也可以解释为货币。两个方位的吉凶或许与西周末期族群分布及生活习俗有一定关系。即周在西南而商在东北,所以在易经中西和南往往成为吉位,东和北则通常作为凶位,这在今天肯定是没什么意义了。
但结合历史,又有其哲学价值。君子不处危墙,不效愚忠,尤其坤卦所代表的下属,不选择明主,而一味顺从,结果也只能是“失利丧朋”。
初六:履霜,坚冰至。意思是,在有霜的道路上行走就要想到冬天快来了,要结很厚的冰了。
乾为龙,坤为马。龙的起点比马高很多,所以在尚弱小时,龙只需要潜,积聚力量就可以一飞冲天,而马却需要顺从!
由霜至冰,即是对客观环境的顺从,也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正直,方正,大度,到了不熟悉的地方也会无所不利。直是正直,方指大地的方正和包容,大是大度。这一爻是说,六二阶段居中守正,只要有直方大的品德就能无往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此爻位处上下之间,不中不正,形势反而不利。不再居于下位,只靠品质已不足以安身立命,但又未及上位,不韬光养晦便可能招致祸患。
这里的含章指的是,蕴含美德才能却不外露。可贞的“贞”字依然有两种解释,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美德,又可以理解为占卜。这里做后一种理解较为合适。意思是,含章而不露锋芒,那么要预测的事情就可以去做了。
同时这一爻还强调,为“王”做事,如果成功了,要归功于君上。这样自己虽然没成绩却能得到善终。
这句话算听来酸苦,却也算得上千年经典了!坤卦主从主客,讲的是臣道。既然处在从属就没办法像乾卦中的“龙”那样早年得志。而把自己的功劳推给君上从某种层面上说,也不仅仅为了“有终”,更是为了将自己的“主”向更高的位置推送。凭借“主”位的成功实现自己“有终”——或者说,保证自己未来的无限可能!
然而地有载万物之功,却没有多少人在意过他?将成绩推给不值得信任之主恐怕只会让自己无成无终。而这也是坤卦最为不易之处。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坤卦中的君子所以会先迷途,正是主位难求。但坚持“直方大”的品德,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终能得主而利。
:括囊,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意思是说,要像口袋一样,装得下很多东西,但袋口却要扎得很紧。谨言慎行,没有荣誉也不会有祸患。
这里是说,人虽然已渐至高位,也要谨记自己居从的地位,以做到无咎无誉。需要注意的是,此爻以口袋为例,显然不是叫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要谨言慎行,不要贪慕虚名功过,但却要能够像一个口袋装得下很多东西,否则又怎么称得上大地?
就好像三国时期的谋士贾诩,他自认为并非曹操亲信但智谋深长,加上曾害死曹操子侄,担心被曹操猜忌。于是韬光养晦,不常与人交往,也不过度展露才能,可谓真正的无咎无誉。甚至于曹后,孙权听说曹丕封贾诩为太尉时也表现得轻蔑不已,认为曹丕无用人之能。实际上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也正因此才会在曹丕立储的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括囊的寓意正像是贾诩的为人,未必要有多高的功绩、才能,把一切装进囊中了然于胸,自然会遇到大利的时局。
六五,黄裳,元吉
古代黄为中色,裳为下饰,坤为臣道,五则居于君位。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位极人臣,却能恪守中道,所以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句话有两种解释,较为著名的一种是,“阴柔”至于极致,阴龙便开始与“乾卦”中的阳龙在大地上争斗,阴阳相争血流遍野。故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王弼注周易
不过这种解释显然与用六(用六就是说六爻都阴柔顺从)之意违背,早已不被易学界所认可。只是因为这是王弼的注解,所以历来即便并不认可也常常加以引用,写明是王弼所注。也因此更加广为流传,为人所熟知。
实际上这句话中的龙代表阳,野代表阴,战却并不能解释为交战。当代易学大师邵乃读先生有个不错的解释:就好像“大战一百天,为国庆献礼”,这里的“大战”不能理解为交战,而是动员的口号,是“大干”一场的意思。
而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阴阳交合,其血脉为玄(天的颜色)为黄(地的颜色),寓指阴阳相交,产生了万物。万物的道理自然也尽在阴阳之中。
物极必反,阴柔至极也必然会需要阳刚。如此,阴阳不断交合,刚柔不断并济,这才是天行健而地势坤德大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坤德代表了牺牲和付出,坤以厚德承载万物,却不见得能显赫一时。然而大地是人们不能失去的,玄黄之血也必将铭记大地之德!
用六:利永贞
六爻都是阴爻,过柔无刚,所以要一直坚守正道,坚持原则。利永贞,这里的贞应该解释为一种美德。
易经中非常注重“时”和“位”,坤卦属于上上卦,但却是居于客位的上卦。他要求人们能够审时度势,摆正自己位置,学会如何做一个下属、配角。否则处理不好上下左右的关系,就会犯错丧朋。
乾坤二卦在六十四卦中最为重要,可谓易经的核心。下一讲将把这两卦放到一起,探讨二者蕴含的易学道理。对此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交流。
古人高考前做什么:拜考神,状元糕、及第粥,状元笔记,一样不少
十年苦读无人知,一朝成名天下知。
虽然古代人没有高考,但那时候的“科举”考试,那时候,世家子弟要凭科考进入仕途,百姓家的孩子要借科考改变命运,他们还把科考胜利与“洞房花烛夜”一起列入“人生四大喜”。
当时考生们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如今的高考逊色。所以,那时候学子们的考前准备也是做得足足的。
1·拜考神
古代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凡事爱求神,他们深信“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所以在科考之前,几乎所有的学子都会去拜考神,其中以“文昌帝君”为主。
传说文昌帝君是“文昌星”的化身,是主管考试、文人命运,以及助佑学子们读书撰文的神仙。他是天下读书人、文书,求科举胜利者所必尊奉的“神”。
对文昌的祭拜,大概从周朝开始就有了。不但民间学子们拜,连渴求人才的帝王们也会去拜,并且在很多朝代里,当局还都制订了礼法,把拜文昌列入祀典之中。
宋代有史料记载“每当科举岁,士人祈祷,赴之如织。”虽然在明、清一些时期,政府曾下令不准再禁文昌,但依然是“海内崇奉不衰”根本就禁不了。
到了清嘉庆年间,天下州县几乎处处都有文昌宫、庙,每到科考季,到处的学子都拜文昌:“今文昌之祀遍天下,隆重几与文庙等。”
清代,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的诞辰,还曾一度成为了一个节日,文人、士子们纷纷举办活动祭拜、供奉、祈求。
有专家研究后指出,当时的书生们普遍相信,拜神仙可以帮他们祛除坏运,阻止妨碍他们取得功名的不利因素。
除拜文昌帝君外,还有地方的书生们会去关帝庙或者孔庙祭拜。
那时候人们认为,考前拜关公意味着可得“文武双全”;拜孔庙则通常由官方,以及当地官绅组织祭拜,开考前当局也会请当地高僧在贡院设坛做法,以祈求神灵庇护。
2·吃彩头,求上签
现在很多人会在考试前,给孩子煎两个鸡蛋一根香肠,寓意是“考100分”。
其实这种讲究古代也有,那时候的书生在考试前,会买些名字吉利的食物来吃,比如“状元糕”“及弟粥”等,还有些考生会买“定胜糕”吃(古代将士出征前吃的糕点)。
他们把这叫做“吃彩头”,意思是吃些吉利的饮食讨个好彩头,祝愿自己一举高中,从此飞黄腾达。
据说当时每到科考季,京城大小糕点铺子的“状元糕”都堆积如山,又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除了吃彩头,学子们还会找地方求签,占卜,据说那时候几乎没有考生是不算命、不求签的。
他们通常会找一些当地香火比较旺的寺庙,先是烧香祈祷礼拜,完毕后便向庙中主持求签,求完签还要捐钱求解签。如果哪位书生求得了“上上签”,便是要开心得跳起来。
据说,康熙年间有位姓裴的书生,和几位学友一起进京赶考,临行前他们找了个占卜师傅问前程。
师傅不语,只在纸上写了个繁体的“贵(貴)”字,最终这位姓裴的高中,大家大呼大师真是太准了!因为这位姓裴的书生一只眼睛有些问题,而大师的“贵”字,竟刚好就是“中一目人”的意思,也就是“高中的是一目之人”。
虽然也有聪明人知道这不过是唬人骗钱的小把戏,但书生们依旧愿意相信。所以,古代的科举制度也间接养出了不少算命、测字的“先生”。
3·复习
无论是古代还是如今,考试前的复习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那时候的科考地都在京城,各地的书生需要早早地从家乡出发,赶往京城备考。到了京城之后,他们当然要先租房子住下来。
在这里,他们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复习“功课”。
据说,大诗人白居易参加科考时也在京城租房住。考试前夕,他把前几年科举考试的题目,从头到尾“刷”了好几遍,还把其中的重点列出来反复研究。
他不但找来了当年中榜的文章拜读学习,还从不同的角度,列出不同的观点,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和复习。
白居易不但细细琢磨出题者的心思、用意,把考题的难易配置,应答的重点和技巧等一一总结出来,熟记于心,还把这些想法、技巧等装订成册。
一起备考的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他的“学霸笔记”,纷纷前来求取。白居易只得找人刻印售卖给别的考生,在考前成功小赚了一把。
中举之后,白居易回想起自己读书时的穷困潦倒,不由感慨万分,他应该也很感谢自己整理的那份“学霸笔记”。
结语:
古代的考生们在考试前,当然也会提前准备好考场所用之物,比如“文房四宝”,应急药物,舒适衣物等等。
并且还会在进场前吃好睡好,保持良好的状态,饱满的精神,轻松参加考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