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是多长时间(在古代半个时辰是多长时间)
小论效率与时间
独处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和好朋友天天腻歪在一起,也会变得无聊,也会觉得浪费时间。孤独有时候是一件好事。它像是人生的一个伴侣。人生活在人群之中,有时候更显得寂寞。
低效率的行为有很多,有一种称作拖延症。
无论何时,都要懂得效率的重要性,效率与质量并重,会让你的人生走得更远。
犹太人对很多的知识都非常喜欢,他们很多时候并不总是谈论生意,总是谈论非常多的内容。
有人偏爱谈论智慧,有人偏爱谈论事情,有人偏爱谈论是非。有人愿意付出,有人愿意交换,有人只愿索取。
德鲁克说,“有所成就的人,都知道时间是一个制约因素。”
老天给所有人的时间都一致,不分贵贱。在很多场合,最重要的是时间。很多人感觉工作时间总是不够的。利用好同样多少的时间,才能提高生产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分析时间,来实现提高效率达到事业上的成功。
古人说的“一炷香、一盏茶、一刻钟”到底是多长时间?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懂得计时的国家。早在在农耕时代,人们就要精准掌握时间的计算,以免耽误农时。古人最先用圭表来测量时间,垂直于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在地面标有刻度以测量影长的标尺叫”圭“,它是利用垂直于地面直杆的日影方向和长度,来确定时间。
然后是日晷(guǐ),日是太阳,晷是影子,日晷就是太阳的影子。所以它也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间,由铜制的晷针和石制的圆盘晷面组成。正反晷面都刻有以十二地支计时的刻度。
圭表和日晷虽然可以测定时间、节气和月份,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太阳的日子就不能工作,比如阴天和夜晚。
于是古人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漏壶来计时。漏壶,又叫漏刻。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水从漏壶孔流出(或流入),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或上升),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一天一夜刚好滴完铜壶中的水,就是十二个时辰。那么浮箭上平均划分的一百个刻度就代表十二个时辰,也就是二十四小时。那一个刻度就是一刻钟,等于14.4分钟。也就是说在古代,古人把一天一夜分为一百刻钟,一刻钟为14.4分,就是864秒。
从东汉开始,历朝历代都进行过漏刻改革,改百刻为十二倍数,如九十六、一百零八、一百二十。如《汉书.哀帝纪》中载:“漏刻以百二十为度。”颜师古注曰:“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清初颁布《时宪书》后,正式将一昼夜百刻改为九十六刻,一个时辰有八刻,一小时为四刻,而一刻钟就是十五分钟,一直沿用至今。
那一盏茶是多长时间呢?一盏茶指喝一碗茶的时间,从端上来开始,到一饮而尽,夏天大约一刻钟,也就是15分钟,冬天可能不到十分钟。说白了,一盏茶的时间就是指一碗茶从变凉到可以入口的程度所用的时间。很明显,这是个大概的时间,一般是10至15分钟。
同样一炷香的时间也是个粗略的时间,这大概是因为古人用燃香来计时比较方便吧。那时候的香手工制作,有一定的标准,得来容易。但由于受环境、风力、香的长度及粗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炷香的燃烧时间并不相同,但一般常用的线香燃烧完约半个时辰,即一小时。
当然根据香的构造形式和平均长度,有燃烧一小时的一炷香,半小时一炷香,一刻钟一炷香等。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长盘香,能够持续燃烧十二小时,盘香上面有各种刻度,方便用来计时。
古代曾经有个标准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时辰有八刻,一刻钟有十五分,一盏茶(10分钟)有两炷香,一炷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也就是说“一炷香“相当于300秒,也就是五分钟的时间。
经常有人分不清是一炷香,还是一柱香。查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和第12版《新华字典》,对“柱“的解释为:”柱子或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多用木、石等制成。“这是唯一的解释,可见”柱“并无量词之用。
而“炷“有三个意思:①名词,灯芯;②动词,燃、烧香;③量词,用于点燃的线香。如晚唐诗人韩偓的《秋村》:”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中唐诗人白居易的《斋居偶作》有”童子装炉火,行添一炷香“的诗句,都是此用法。晚唐诗人许浑的《秋夕宴李侍御宅》中的“烛换三条烬,香销十炷灰”,这里则是表示时间的长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