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姓(冀姓的来源和历史)
山西:长子色头村冀姓家族,还藏着这样的事,你知道吗
故乡色头村,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东南35公里处,从长治市区沿227省道一路南行,中途会路过国家级文物单位法兴寺、崇庆寺,它们像璀璨的珍珠点缀在道路的两侧耀人眼目,而目的地色头村三面环山,南面有一座高山名叫羊头山,历史则更是久远了,相传人文始祖炎帝曾在此尝百谷、制耒耜、教民农耕,实现了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壮举,羊头山山脚之下的故乡的村中心,还专门盖有一座纪念炎帝的大庙。
色头村,在人囗大县的长子县是个大村子,有700来户,常住人囗有2300余人,而冀氏宗亲却只有百十囗人,绝对是少数。但由于冀姓集中居住在南街的四个大院落里,院中套院,院外有院,男女老少,人丁兴旺,似乎又成了村子里最大的一姓,村里的人们每每提到姓冀的人,都这样称呼: 冀家的,或者干脆叫南街的,可见冀氏在色头村的影响。
如今,从色头村走出的冀姓人非常之多。爷爷冀云龙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从小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山西省国民师范学校,就读数年,又考取了省立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曾担任长子县第三完校校长,县文化馆馆长之职,更可贵的是,他手拿画笔为师,一生不辍,桃李遍及天下。基于爷爷的杰出贡献,《长子县教育志》专门为其作传。
从长治市向着故乡,就这样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已经到了色头村的村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高的五彩琉璃牌楼,它坐南朝北,单檐歇山式三间四柱,柱础青石砌筑,楼柱金龙缠绕,楼头琉璃瓦覆顶,横额上行草“长子县色头村”六个大字格外醒目。
穿过牌楼,一条笔直的柏油铺设的马路由北向南伸向尽头,在马路的两旁,村民新盖的楼房整齐划一,大都一楼商店,二楼用来居住,楼前散种着松树、龙爪槐、冬青和月季等景观树木花草,绿意葱茏,鲜花吐艳,呈现出一派生机。
冀氏宗亲聚居的四个院落,分前院、上院、中院和下院,我家住中院。如今保存较完整的是上院,该大院一进二院、院中有院,中规中矩,是典型的中式四合院结构。
谈到冀氏的起源,有志哥说: 他小时候听三爷爷说起过,色头村的冀姓人来自长子县的金村。这句话一下令我激动不已,这就对了,去年十月寻踪长子县西尧村时,原村支书冀先枝就曾肯定地说过: 西尧村的冀姓人是从金村迁来的。看来,冀氏宗亲最早是在长子金村聚居的,后来逐渐迁往了别的地方,近处包括我们长子的西尧、色头,远处有河南省的禹州市鸿畅镇冀村。
初年,色头村与千年铁府长治县荫城是齐名的,如果说荫城日进斗金,那么色头是日进斗银的。就在上院的东面,开有炼铁炉,志立哥的爷爷冀起龙是装炉的好把式,炼铁用的原材料是从长治县荫城拉来的废铁屑,村里人用红泥捏成坩埚状,先将铁屑熔化,再凝固成铁锭,然后锻打成2到4米长的锯条,最后成型的锯条被捆扎在一起,一捆一捆地卖到了河南。色头村制作出的锯条,因为用炼铁飞溅的废铁屑回炉后锻打而成,锯木头时不管怎样用力来回地拉,都不会发软变形,因此,不发愁销路,常常供不应求,非常抢手。
注: 本文纯属作者一家之言,对冀氏宗亲的善行大德,难免挂一漏万,在此欢迎家人的批评指正,以期更臻完整全面。
来源:清风习习冀彦峰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