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鼠的终身吉祥物(属猪的终身吉祥物)
鼠年将至,不可错过跟鼠有关的十大文物
古籍《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书为周绍良先生旧藏,钤有“至德周绍良”(朱文方印)、“蠤斋”(朱文方印)、“周绍良印”(白文方印)、“至德周绍良所珍爱书”(朱文方印)等藏印。凡一册十叶,惜残缺第一叶,未知卷首是否有序跋;尾叶末行题“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终”,另有牌记“廊房胡同费氏刊行”。书末有著名古籍版本专家顾廷龙先生墨笔题跋。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古籍明万历书林文萃堂刻本《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传》,金镶玉重装,二册。版框高19.8厘米,半叶宽12.2厘米。内封分作左右两栏,右栏较窄,右上竖题“包龙图判案”;左栏较宽,手写体大字竖题“五鼠闹东”、另行题“京传”;书名下方刻一“卷”字,但未刻卷数。现存卷一、卷二两卷,情节相当于清刻本《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之卷一,则其原本似分四卷,惜卷三、卷四已佚。2007年在上海国拍以4.62万元拍出,潘建国先生寒斋收藏。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了,也就是即将送走猪年,迎来鼠年,古籍君在此先祝大家鼠年万事如意!
一、圆明园鼠首
圆明园兽首 - 鼠首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与鼠相关的文物,个人认为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圆明园的鼠首了。鼠首铜像,原属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在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十二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140多年。
圆明园海晏堂 - 兽首喷泉原貌
目前,鼠、牛、虎、猴、猪、兔、马7件青铜兽首已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铜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下落不明。
圆明园海晏堂 - 兽首喷泉现样
北京时间2009年2月26日3点04分, 鼠首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被拍卖。蔡铭超成为圆明园兔、鼠首拍卖的最后竞拍者,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峰2009年3月2日在于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参与了圆明园兔、鼠首在法国巴黎的拍卖,并成为了最后竞拍者。
牛宪峰告诉记者:虽然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巴黎拍下了圆明园兔、鼠首,但随后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最新消息:26日上午11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北京会晤了法国PPR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先生。皮诺先生代表皮诺家族表示,将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2013年6月28日,漂泊百年后,圆明园鼠首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兽首首次以无偿捐赠方式回归。
二、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是唐代陶俑,高约36.5~42.5厘米不等,人身兽首。
三、青瓷鼠、牛、猴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四、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
这套十二生肖俑于200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时出土,是唐代泥质红陶十二生肖俑,墓是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俑为十二件,高约25厘米不等。
五、明文萃堂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
民间收藏
此书林文萃堂所刻上图下文本《五鼠闹东京传》,观其纸墨及刊书风气,可定为约明万历间建阳书坊所雕。流传极罕,孙殿起《中国通俗小说目录》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皆未著录。为海内孤本。全书共有八十二幅插图。惜卷二不到尾。
六、西周玉鼠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
此文物为西周文物,长2.6厘米、宽0.9厘米、高1.2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圆雕。伏卧状,背部拱起,曲爪附地,圆眼微凸,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孔。
七、唐代木板画《鼠神图》
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狭长的木板上,画着一副唐代古画,就是日后名震一时的《鼠神图》。画面中有一个鼠头半身神像,头戴王冠,背有椭圆形光环,坐在两个侍者之间,神态安详。由于这幅《鼠神图》出土于丹丹乌里克的一座寺庙遗址中,证实唐代时期西域确实存在鼠神崇拜。这件文物证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鼠国”和“鼠王”的记载确凿无误。《西游记》中的老鼠精原型从此有了明确归属。
八、明宣宗(朱瞻基)三鼠图轴
明宣宗 朱瞻基《荔鼠图》
明宣宗三鼠图生动描绘了老鼠吃荔枝的过程。明宣宗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之美感的艺术家。由于老鼠一胎多子,苦瓜等果实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因此将它们作为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也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三鼠图轴画于明宣德二年,盼望生子多年的朱瞻基终于得了第一个儿子朱祁钰,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画此图正是为了记录他得子的最幸福的一年。
明宣宗 朱瞻基《苦瓜鼠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宗 朱瞻基《荔鼠图》
九、宋末元初《黠鼠图》
宋末元初《黠鼠图》
宋末元初的钱选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他的画大多笔势细腻,却又显得质朴和稚趣。他画的《黠鼠图》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件画鼠作品。画中的老鼠正在偷食瓜果,每个老鼠的形态不一,笔触细腻,老鼠的狡黠形象跃于纸上。
十、八大山人(朱耷)《瓜鼠图》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八大山人《瓜鼠图 》画的是一只小老鼠目光炯炯有神的踞于硕大痴肥的冬瓜上,八大妙笔生辉,小鼠与冬瓜表现得逗趣可爱。画家纯以墨色渍染出老鼠身体与长尾,然后细笔短线勾出下腹与左耳、鼻尖,率意随性之至,虽是小品,仍显画家过人天分。
在古代,鼠虽然是十二生肖之首,但鼠的形象并不是太好,想想与之相关的词语就知道“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了,比如“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鼠辈”等等,多是贬义词,故人们在日常中对于鼠的图像使用得特别少,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多人怕老鼠、恨老鼠的。鼠只是在与生肖相关的文物中出现得比较多。
我们古代文化,总是喜欢把某一事物赋予文化的含义,只要您慢慢去品读,会有无穷的乐趣。感谢阅读!
鼠年将至,不可错过跟鼠有关的十大文物
古籍《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书为周绍良先生旧藏,钤有“至德周绍良”(朱文方印)、“蠤斋”(朱文方印)、“周绍良印”(白文方印)、“至德周绍良所珍爱书”(朱文方印)等藏印。凡一册十叶,惜残缺第一叶,未知卷首是否有序跋;尾叶末行题“新刊宋朝故事五鼠大闹东京记终”,另有牌记“廊房胡同费氏刊行”。书末有著名古籍版本专家顾廷龙先生墨笔题跋。
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
十二生肖的起源与动物崇拜有关。据湖北云梦睡虎地和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秦简可知,先秦时期即有比较完整的生肖系统存在。最早记载与现代相同的十二生肖的传世文献是东汉王充的《论衡》。
古籍明万历书林文萃堂刻本《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传》,金镶玉重装,二册。版框高19.8厘米,半叶宽12.2厘米。内封分作左右两栏,右栏较窄,右上竖题“包龙图判案”;左栏较宽,手写体大字竖题“五鼠闹东”、另行题“京传”;书名下方刻一“卷”字,但未刻卷数。现存卷一、卷二两卷,情节相当于清刻本《五鼠闹东京包公收妖传》之卷一,则其原本似分四卷,惜卷三、卷四已佚。2007年在上海国拍以4.62万元拍出,潘建国先生寒斋收藏。
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融合到相生相克的民间信仰观念,表现在婚姻、人生、年运等,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并以此形成一种观念阐释系统,成为民间文化中的形象哲学,如婚配上的属相、庙会祈祷、本命年等。现代,更多人把生肖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历代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除中国外,世界多国在春节期间发行生肖邮票,以此来表达对中国新年的祝福。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了,也就是即将送走猪年,迎来鼠年,古籍君在此先祝大家鼠年万事如意!
一、圆明园鼠首
圆明园兽首 - 鼠首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与鼠相关的文物,个人认为名气最大的应该是圆明园的鼠首了。鼠首铜像,原属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前大水法铜像,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在第二次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十二个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于海外140多年。
圆明园海晏堂 - 兽首喷泉原貌
目前,鼠、牛、虎、猴、猪、兔、马7件青铜兽首已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铜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下落不明。
圆明园海晏堂 - 兽首喷泉现样
北京时间2009年2月26日3点04分, 鼠首以1400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佳士得拍卖会上被拍卖。蔡铭超成为圆明园兔、鼠首拍卖的最后竞拍者,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副总干事牛宪峰2009年3月2日在于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收藏顾问蔡铭超参与了圆明园兔、鼠首在法国巴黎的拍卖,并成为了最后竞拍者。
牛宪峰告诉记者:虽然蔡铭超以总计3149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巴黎拍下了圆明园兔、鼠首,但随后在北京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不会付款。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站出来,我只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最新消息:26日上午11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在北京会晤了法国PPR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弗朗索瓦-亨利·皮诺先生。皮诺先生代表皮诺家族表示,将向中国政府捐赠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十二大水法中的青铜鼠首和兔首。2013年6月28日,漂泊百年后,圆明园鼠首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兽首首次以无偿捐赠方式回归。
二、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55年在陕西省西安市韩森寨出土,是唐代陶俑,高约36.5~42.5厘米不等,人身兽首。
三、青瓷鼠、牛、猴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
1955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桂子山出土鼠俑高15.3厘米,牛俑及猴俑高16.5厘米。这是十二生肖俑中的3件,均为人身、兽首、着衣、持笏、盘坐,形象逼肖,釉色青黄,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十二肖相之说始于东汉的王充,其实在秦简中已出现十二生肖的记载。而十二生肖以造型的俑类出现,则始于隋朝。
四、唐代十二生肖陶俑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藏
这套十二生肖俑于2009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时出土,是唐代泥质红陶十二生肖俑,墓是唐兵部常选孙承嗣和夫人高氏合葬墓,俑为十二件,高约25厘米不等。
五、明文萃堂新刻全像五鼠闹东京
民间收藏
此书林文萃堂所刻上图下文本《五鼠闹东京传》,观其纸墨及刊书风气,可定为约明万历间建阳书坊所雕。流传极罕,孙殿起《中国通俗小说目录》及《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皆未著录。为海内孤本。全书共有八十二幅插图。惜卷二不到尾。
六、西周玉鼠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
此文物为西周文物,长2.6厘米、宽0.9厘米、高1.2厘米。青玉。豆青色,大部受沁呈黄褐色。玉质较粗,微透明。圆雕。伏卧状,背部拱起,曲爪附地,圆眼微凸,阴线刻出头、足,短尾,身饰卷云纹。双爪间有一斜穿孔。
七、唐代木板画《鼠神图》
大英博物馆馆藏
在狭长的木板上,画着一副唐代古画,就是日后名震一时的《鼠神图》。画面中有一个鼠头半身神像,头戴王冠,背有椭圆形光环,坐在两个侍者之间,神态安详。由于这幅《鼠神图》出土于丹丹乌里克的一座寺庙遗址中,证实唐代时期西域确实存在鼠神崇拜。这件文物证明,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的“鼠国”和“鼠王”的记载确凿无误。《西游记》中的老鼠精原型从此有了明确归属。
八、明宣宗(朱瞻基)三鼠图轴
明宣宗 朱瞻基《荔鼠图》
明宣宗三鼠图生动描绘了老鼠吃荔枝的过程。明宣宗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之美感的艺术家。由于老鼠一胎多子,苦瓜等果实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因此将它们作为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也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三鼠图轴画于明宣德二年,盼望生子多年的朱瞻基终于得了第一个儿子朱祁钰,即后来的明英宗。朱瞻基画此图正是为了记录他得子的最幸福的一年。
明宣宗 朱瞻基《苦瓜鼠图》故宫博物院藏
明宣宗 朱瞻基《荔鼠图》
九、宋末元初《黠鼠图》
宋末元初《黠鼠图》
宋末元初的钱选是一位技法全面的画家,他的画大多笔势细腻,却又显得质朴和稚趣。他画的《黠鼠图》是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件画鼠作品。画中的老鼠正在偷食瓜果,每个老鼠的形态不一,笔触细腻,老鼠的狡黠形象跃于纸上。
十、八大山人(朱耷)《瓜鼠图》
日本泉屋博古馆藏
八大山人《瓜鼠图 》画的是一只小老鼠目光炯炯有神的踞于硕大痴肥的冬瓜上,八大妙笔生辉,小鼠与冬瓜表现得逗趣可爱。画家纯以墨色渍染出老鼠身体与长尾,然后细笔短线勾出下腹与左耳、鼻尖,率意随性之至,虽是小品,仍显画家过人天分。
在古代,鼠虽然是十二生肖之首,但鼠的形象并不是太好,想想与之相关的词语就知道“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了,比如“鼠目寸光”、“胆小如鼠”、“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鼠辈”等等,多是贬义词,故人们在日常中对于鼠的图像使用得特别少,现实生活中其实也是很多人怕老鼠、恨老鼠的。鼠只是在与生肖相关的文物中出现得比较多。
我们古代文化,总是喜欢把某一事物赋予文化的含义,只要您慢慢去品读,会有无穷的乐趣。感谢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