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的意思(时的意思和什么有关)

旧事重提 2023-08-11 01:09:01 网友上传

《易经》中的“时”和“位”

《易经》思想处处强调“时”和“位”。

时,就是时间。位,就是空间。

生不蓬时,时运不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就是时和位的问题。无论人或者事,如果不得其时,不得其位,那么结果都很槽糕。反之,再槽糕的人或者事,只要恰逢其时,恰得其位,最终都会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得到圆满。

今早临出门上班,到处找袋子要装早餐,着急得要放弃了。结果在冰箱顶上发现一个巴掌大的外卖胶碗,刚好装下三个肉包子。这个胶碗,当初可是要当垃圾扔掉的呀!结果,它今早逢“时”得“位”,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帮助我圆满解决了早餐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把一大块金灿灿的黄金,凿成一个厕坑,天天用它拉屎撒尿,你觉得它有价值吗?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说的都是一样道理,什么阶段做什么事情,循道而行,最能发挥其最大价值。《易经》中说“动静有常”,“常”就是规律,一动一静都有其规律可循。一个人,少儿时期是学习打基础的时候,一定要趁机好好锻炼身体,好好学习知识,把身体和知识的基础都打牢了,长大了才能顶天立地,做一番事业。如果小小年纪,就让其当主播当网红当小明星,玩手机玩游戏等等,过早地消耗掉孩子的天资,那么长大后,也极难成功。古今江郎才尽的事例,汗牛充栋!

春生夏长,祖国的花花草草,应该润之于风雨,让其茁壮成长。这样才能“时”来运转,“位”来功成!

以上文字和图片为作者原创,感谢您阅读!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揖]

孟浩然《春晓》赏析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关于作者,在欣赏他的《过故人庄》时,已经做过介绍,这里从略。

现在,我们来逐句赏析这首诗。

先解释“春眠不觉晓”。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古诗词鉴赏辞典》这样解释“不觉晓”:不知不觉中天亮了。如果这个解释,全句的意思就应该是说,春天里睡觉,睡得不知不觉中天就亮了。

我觉得,诗中的“不觉”不应该解释为“不知不觉”,因为这里的“觉”是睡醒的意思;而当睡醒讲时,不读作jué,而要读作jiào。

例如,《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译成白话则是:“从前庄子做梦变成了蝴蝶,而且是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自己感到十分适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一会儿醒来,却惊讶地发现,原来还是庄周。”

又如,柳宗元的《蝶恋花·帘幕东风寒料峭》:“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

再如,宋·张先的《玉树花》:“宝床香重春眠觉,魫(shěn)窗难晓。”。

还有,柳永的《梁州令》:“梦觉纱窗晓,残灯掩然空照”。

以上3例无须翻译,读者自会看出,其中的“觉”字都是睡醒的意思,同我们现在常用的“觉得”“知觉”“觉察”等词中的“觉”字的读音与含义大不相同。

据此,我认为,“春眠不觉晓”的意思应是:春天的觉好香啊,还没睡醒天就亮了!这样理解,是不是更合情理,更有诗的味道:我们好像还可以想象到诗人打哈欠、伸懒腰的样子呢。

再解释“处处闻啼鸟”。

对这句诗,好多书上是这样的:到处可以听见鸟的鸣叫声。

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也是不妥的:一是没说明“闻啼鸟”是倒装句;“闻啼鸟”就是“闻鸟啼”,因须押韵,故倒装。二是“处处”不能解释为“到处”。请想想,诗人刚刚睡醒,恐怕正躺在床上,怎么会到处走动,去听鸟叫呢?

若问:既然这样,那“处处”怎么讲呢?

处字,除当“处所、地方”讲外,还可表示时间,有“……时”“……际”的意思。

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何处,即什么时候。

又如,崔颢《题潼关楼》:“向晚登临处,风烟万里愁。”登临处,即指登临时。

还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其中,“最是一年春好处”是说,这种远看绿绿的而近看却什么也没有的草色,正是一年中春天最好的时候。

而这首诗中的“处处”不正是“处”字的叠用,即“时时”或“不时”的意思吗?

啊,原来“处处闻啼鸟”是形容诗人刚睡醒就不时地听到鸟在啼叫。这样讲,不仅在文字上有了根据,而且是不是可以照应第一句诗,说明是鸟的叫声把诗中人唤醒呢?

现在讲“夜来风雨声”。

这句诗显然是回忆。由于不时听到鸟的鸣叫,诗人自然会隔窗看到户外的景色,而且还会想象到“等闲识得东风面”的大好春光。于是,他想到了昨夜的风雨之声。

最后讲“花落知多少”。

这句紧接着第三句,想到昨夜的风雨会不会有损于这大好春光呢?这是个疑问句。诗人在问谁呢?是问别人,还是问自己?还是问大自然?

这使我们想到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问的是“卷帘人”,“卷帘人”的回答是“海棠依旧”;而李清照却不相信,她断定是“绿肥红瘦”。很明显,李清照的词,是以“昨夜”的“雨疏风骤”暗指她所处的恶劣环境,而“绿肥红瘦”正是比喻她身心受到的严重摧残。而孟浩然之问,则是有问无答,意蕴悠长,发人深思。

我认为,孟浩然的这首诗所以脍炙人口,不仅因为他善于选取特殊的角度,以其亲身体验,从室内想到室外,又从今晨想到昨晚,更重要的是,他本来非常喜爱春天,却不落描绘春天美景之窠臼,只一句“处处闻啼鸟”,便令人浮想联翩;它是非常怜惜春天的,生怕它渐渐离去,但他的笔下一扫那种“春去也”的凄凉情调,而是用最后一问这一神来之笔,倾吐了他的心声:春天是我们大家的,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是春天赠给我们的礼物呀!那么,我们该怎样留住这美好的春天呢?

历来,诸多评论《春晓》的人都认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喜爱春天与怜惜春天的情怀,这是不错的。但很少有人更多地探索诗人孟浩然的艺术匠心。笔者不才,写了以上这些文字,试图尽量向诗人靠近一点,同时也虚心求教于读者。

椒麻川普课堂|时髦就是“洋盘”

椒麻川普课堂,用“椒盐”的川普一本正经地教你说四川话。

视频加载中...

“洋盘”【yáng pán】,形容洋气、时髦,有时会带有调侃的意味。比如:“花裙子配上大墨镜,你这身打扮就像刚度假回来一样,太洋盘了。”“听说你买了辆新车,借我也洋盘一下?”而“洋盘货”指的就是时髦的东西。

在改革开放初期,相较于当时的国货,国外进口的“洋货”不仅质量好,科技含量还高。所以,那时的国人形容一个东西时髦往往就会用“洋”字,比如全国通用的“洋气”和四川特色的“洋盘”。

而对于“洋盘”,有说法称是因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四川农村家里盛菜多用碗,盘子一般是外面餐馆里才会用。但下馆子也不是天天都去,所以,不少人便用“吃洋盘”来表示进餐馆,形容有排场、够档次、时髦。

不过,“洋”字的含义也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而起了变化。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四川是创新创造的强省,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优秀的本土企业使国货逐渐摆脱了廉价、土气的“帽子”,超越了“洋货”,更加“洋盘”。所以,现在的“洋盘”也就只留下洋气、时髦的意思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