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是什么意思(嫡是什么意思 怎么读)

趾高气扬 2023-08-18 01:45:37 网友分享

为什么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之大?

自从那些大IP网络小说影视化以后,我们同事经常会随口调侃几句台词,比如“宠妾灭妻”、“嫡庶不分乃祸家根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之类的。

因为影视传播的速度跟深度非常广泛,而影视作品里面涉及到历史文化的真实性,难怪广电颁发了“限古令”。

大家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都知道古代时嫡庶的差别非常大,有书君今天带着大家来探讨一下在古代,为什么嫡庶的差别如此之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嫡”?

古代其实也是一夫一妻制,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后院里面无论是良妾,贱妾,通房大丫鬟那些再多的女人都不是妻。只有妻子所生的孩子才能被称为“嫡”。

如果第一个儿子是妻子生的,那就是嫡长,反之不是妻子生的儿子都是庶子,哪怕男人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庶长子。

嫡跟庶在待遇上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世家门阀盛行时代的家族继承权,嫡长子继承家业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哪怕嫡子并非长子,上面有庶长子这个庶兄在,嫡子依然是家族产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嫡次子虽然不用继承家业,但是分家的时候得到的产业比例依然是远远大于庶子的。

咱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古代嫡生庶出差别如此之大?

一、生母的社会地位相差太大。

咱们开头说了,妻子生的才是嫡,古代男人娶妻,通常都是门当户对,结两性之好,妻子的出身地位背景跟男人是差不了太多的。

所以古代大家族的妻子地位非常高,因为除了夫家显赫,背后还有娘家的背景支持,所生的孩子自然社会地位较高。

庶子女的生母多是姨娘,通房大丫鬟等,更差一点的是外室所生的庶子女,能不能被家里接受还要动脑筋思考呢。

因为生母地位不同,出生开始,庶子女受到的待遇就是非常有差别的。嫡生庶出身边伺候的奴仆人数就有差别。甚至庶生子女只能称嫡妻为母亲,自己的生母只能称为姨娘。

(通房大丫鬟生孩子有功劳一般都会被提拔称为姨娘。)小妾姨娘的家人根本算不上正经的亲戚,庶出的正经舅家依然是嫡妻的娘家。

古代除了特例庶出记在嫡母名下,通常情况下都是各自跟生母长大,生母教养长大到一定程度才会另请名师或者送去学堂。

嫡生母的生长环境教育远远高于庶出的生母,所以嫡庶从小受到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差别的,请参考咱们现代的高等教育,三流野鸡大学跟985、211名校的区别……

庶子待遇好过庶女,唐之前没有科举,庶子没有太多办法得到政治资源,优秀的只能去辅佐嫡子,不优秀的就拿点月例混日子。

不过,一旦有机会被过继给自己没有嫡子的叔伯,那么身份上就不一样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幸运儿。

自己虽然是庶子,但是被过继出去了,成为伯伯家的嫡子,继承了袁家的一切政治资源。

庶女就比较惨了,出嫁的丈夫地位比嫡出的姐妹要差很多(因为那时候嫁娶都是门当户对),明面上的嫁妆要不嫡生少至少百分之三十五十。

更重要的是,生母额外给的嫁妆区别,那是自行车跟玛莎拉蒂的价值区别啊……

古代多看出身,嫡生庶出因为生母地位的天差地别,自然身份上有很大的差别,加上教育上的差别,以及婚姻里面政治前途里需要到的各种人脉、物质资源的资助,这些问题汇集在一起导致了古代嫡生庶出差别很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导致嫡庶差别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尊别有别属于当时公序良俗里的一项,庶子庶女待遇比奴仆好不了太多;

姜齐末期的重臣天成子,娶了100多个小妾,让70多个门口随便进口后院,有了70个庶子,庶女没说多少,估计几十个也是有的。

这些都是嫡子的权力辅助工具啊,更别说庶出女儿那么多,到处送人捞足了政治资源啊!

《芈月传》里的女主芈月,还是一个王的女儿呢,因为是庶出,还不是得乖乖的随嫡出的姐妹出嫁,同嫁一人庶女只能叫做媵侍。

五胡乱华以后,大量胡人入主中原,很多百年传承的汉人世家门阀被打破,因为战乱大量损失人力物力财力,被迫退守长江之南,跟胡人朝廷分化长江而治。

受北方胡人以及当时被划分为蛮夷之地的江南文化影响,嫡庶区别相比较没有世家门阀鼎盛时期严重。

因为当时江南不是主流文化中心,没有中原地带那么讲究尊别嫡庶;胡人需要人力战斗力来维护家族权益,不管谁生,儿子那是多多益善。

唐始有科举后,因为多了入仕的途径,发展资源丰富了,嫡庶差别相对弱了一点点。但是总体差别还是很大的。

唐朝时期,皇权竭力打击世家门阀的权力,所以出现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来征选天下有才之人,在各种资源上对抗世家对社会的影响和统治;并且各大世家庶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主流的政治中心,有效的分化了世家的资源和凝聚力。

虽然庶子有了很好的出头机会,但是依然要尊嫡母为母亲,工作做好了,皇家名誉上赏赐的也是嫡母。

唐朝裴通是庶子科举入仕,工作发展很好,因为心里不爽,奏请朝廷分封了他已故的姨娘生母,年底官员整体KP考核,大数据各方面表现很好,依然被降级了。

虽然明清时代科举盛行,世家门阀几乎就是江湖传说了。但是君不见,到现在,永乐大帝的生母还是个谜,因为史学家不相信他自己说的他是马皇后生的嫡子。

包括近代的袁世凯,因为是庶出子,哪怕他后来成为直隶大总统,生母逝世后扶灵回老家,依然被嫡兄拒绝他生母入祖坟,哪怕他这个大总统还给嫡兄下跪了,嫡兄不同意,依然没有用。

可见嫡庶尊别有别,依然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三、社会生产力低下,资源有限的古代社会环境导致嫡庶差别巨大。

新中国建国70年,从当年的四亿人口发展到现在十四亿多的人口。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投资,大力发展经济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带来的人口红利。

因为经济飞速发展,男女平等,生孩子的速度逼得我国计划生育了好多年。

乡间到处都是类似于“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少生孩子多种树”这类宣传标语。

有书君记得中学学政治,第一章就是“计划生育乃我国基本国策”!至于现在开放二胎,以后再讨论。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并且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总值就那么一点。所以平民百姓都处于温饱线,根本不存在嫡庶的问题。

真正的有嫡庶的问题的是前期的豪门世家,权贵以及后期的官员群体。

整体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孩子多了的权贵人家,嫡庶所掌握的资源因为生母地位、社会正统文化等自然是分配不均衡的。

如果古代有新中国这种生产总值,这种经济发展,嫡庶分别自然不会特别大。

毕竟现在法律规定非婚生子跟婚生子一样拥有继承权。

所以现在的网络小说、影视剧里嫡庶冲突那么大,姨娘动不动就下毒、陷害嫡子;嫡母动不动就打杀庶子庶女的,大家就看个热闹吧。

礼法制度下,这些都是不能的,任何时候,法度都有震慑力和权威性。虽然世家不一定搭理律法,但是人家传承几百年,沉淀出了自家的宗法呢。

虽然冲突没有电视剧力那么大,但是嫡生庶出再古代收到的待遇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有书君非常庆幸自己生在男女平等的新时代,也非常不憧憬现下流行的所谓穿越到古代,真的穿越成了庶出,肯定因为抑郁早早卒了。

拥抱人人平等的自由新时代!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董卿说:“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以快乐”。私信回复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好这是为什么?是一种什么心理?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为什么在古代,嫡生和庶出差别如此之大?

自从那些大IP网络小说影视化以后,我们同事经常会随口调侃几句台词,比如“宠妾灭妻”、“嫡庶不分乃祸家根本”、“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之类的。

因为影视传播的速度跟深度非常广泛,而影视作品里面涉及到历史文化的真实性,难怪广电颁发了“限古令”。

大家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都知道古代时嫡庶的差别非常大,有书君今天带着大家来探讨一下在古代,为什么嫡庶的差别如此之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嫡”?

古代其实也是一夫一妻制,男人只有一个妻子,后院里面无论是良妾,贱妾,通房大丫鬟那些再多的女人都不是妻。只有妻子所生的孩子才能被称为“嫡”。

如果第一个儿子是妻子生的,那就是嫡长,反之不是妻子生的儿子都是庶子,哪怕男人的第一个儿子也是庶长子。

嫡跟庶在待遇上有本质的区别,比如:世家门阀盛行时代的家族继承权,嫡长子继承家业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哪怕嫡子并非长子,上面有庶长子这个庶兄在,嫡子依然是家族产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嫡次子虽然不用继承家业,但是分家的时候得到的产业比例依然是远远大于庶子的。

咱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古代嫡生庶出差别如此之大?

一、生母的社会地位相差太大。

咱们开头说了,妻子生的才是嫡,古代男人娶妻,通常都是门当户对,结两性之好,妻子的出身地位背景跟男人是差不了太多的。

所以古代大家族的妻子地位非常高,因为除了夫家显赫,背后还有娘家的背景支持,所生的孩子自然社会地位较高。

庶子女的生母多是姨娘,通房大丫鬟等,更差一点的是外室所生的庶子女,能不能被家里接受还要动脑筋思考呢。

因为生母地位不同,出生开始,庶子女受到的待遇就是非常有差别的。嫡生庶出身边伺候的奴仆人数就有差别。甚至庶生子女只能称嫡妻为母亲,自己的生母只能称为姨娘。

(通房大丫鬟生孩子有功劳一般都会被提拔称为姨娘。)小妾姨娘的家人根本算不上正经的亲戚,庶出的正经舅家依然是嫡妻的娘家。

古代除了特例庶出记在嫡母名下,通常情况下都是各自跟生母长大,生母教养长大到一定程度才会另请名师或者送去学堂。

嫡生母的生长环境教育远远高于庶出的生母,所以嫡庶从小受到的教育资源是非常有差别的,请参考咱们现代的高等教育,三流野鸡大学跟985、211名校的区别……

庶子待遇好过庶女,唐之前没有科举,庶子没有太多办法得到政治资源,优秀的只能去辅佐嫡子,不优秀的就拿点月例混日子。

不过,一旦有机会被过继给自己没有嫡子的叔伯,那么身份上就不一样了,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袁绍就是这种情况下的幸运儿。

自己虽然是庶子,但是被过继出去了,成为伯伯家的嫡子,继承了袁家的一切政治资源。

庶女就比较惨了,出嫁的丈夫地位比嫡出的姐妹要差很多(因为那时候嫁娶都是门当户对),明面上的嫁妆要不嫡生少至少百分之三十五十。

更重要的是,生母额外给的嫁妆区别,那是自行车跟玛莎拉蒂的价值区别啊……

古代多看出身,嫡生庶出因为生母地位的天差地别,自然身份上有很大的差别,加上教育上的差别,以及婚姻里面政治前途里需要到的各种人脉、物质资源的资助,这些问题汇集在一起导致了古代嫡生庶出差别很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社会主流价值观导致嫡庶差别很大。

春秋战国时期,尊别有别属于当时公序良俗里的一项,庶子庶女待遇比奴仆好不了太多;

姜齐末期的重臣天成子,娶了100多个小妾,让70多个门口随便进口后院,有了70个庶子,庶女没说多少,估计几十个也是有的。

这些都是嫡子的权力辅助工具啊,更别说庶出女儿那么多,到处送人捞足了政治资源啊!

《芈月传》里的女主芈月,还是一个王的女儿呢,因为是庶出,还不是得乖乖的随嫡出的姐妹出嫁,同嫁一人庶女只能叫做媵侍。

五胡乱华以后,大量胡人入主中原,很多百年传承的汉人世家门阀被打破,因为战乱大量损失人力物力财力,被迫退守长江之南,跟胡人朝廷分化长江而治。

受北方胡人以及当时被划分为蛮夷之地的江南文化影响,嫡庶区别相比较没有世家门阀鼎盛时期严重。

因为当时江南不是主流文化中心,没有中原地带那么讲究尊别嫡庶;胡人需要人力战斗力来维护家族权益,不管谁生,儿子那是多多益善。

唐始有科举后,因为多了入仕的途径,发展资源丰富了,嫡庶差别相对弱了一点点。但是总体差别还是很大的。

唐朝时期,皇权竭力打击世家门阀的权力,所以出现了科举制度。

通过科举来征选天下有才之人,在各种资源上对抗世家对社会的影响和统治;并且各大世家庶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社会主流的政治中心,有效的分化了世家的资源和凝聚力。

虽然庶子有了很好的出头机会,但是依然要尊嫡母为母亲,工作做好了,皇家名誉上赏赐的也是嫡母。

唐朝裴通是庶子科举入仕,工作发展很好,因为心里不爽,奏请朝廷分封了他已故的姨娘生母,年底官员整体KP考核,大数据各方面表现很好,依然被降级了。

虽然明清时代科举盛行,世家门阀几乎就是江湖传说了。但是君不见,到现在,永乐大帝的生母还是个谜,因为史学家不相信他自己说的他是马皇后生的嫡子。

包括近代的袁世凯,因为是庶出子,哪怕他后来成为直隶大总统,生母逝世后扶灵回老家,依然被嫡兄拒绝他生母入祖坟,哪怕他这个大总统还给嫡兄下跪了,嫡兄不同意,依然没有用。

可见嫡庶尊别有别,依然是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三、社会生产力低下,资源有限的古代社会环境导致嫡庶差别巨大。

新中国建国70年,从当年的四亿人口发展到现在十四亿多的人口。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投资,大力发展经济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带来的人口红利。

因为经济飞速发展,男女平等,生孩子的速度逼得我国计划生育了好多年。

乡间到处都是类似于“少生优生幸福一生”、“少生孩子多种树”这类宣传标语。

有书君记得中学学政治,第一章就是“计划生育乃我国基本国策”!至于现在开放二胎,以后再讨论。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并且生产力极度低下,生产总值就那么一点。所以平民百姓都处于温饱线,根本不存在嫡庶的问题。

真正的有嫡庶的问题的是前期的豪门世家,权贵以及后期的官员群体。

整体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孩子多了的权贵人家,嫡庶所掌握的资源因为生母地位、社会正统文化等自然是分配不均衡的。

如果古代有新中国这种生产总值,这种经济发展,嫡庶分别自然不会特别大。

毕竟现在法律规定非婚生子跟婚生子一样拥有继承权。

所以现在的网络小说、影视剧里嫡庶冲突那么大,姨娘动不动就下毒、陷害嫡子;嫡母动不动就打杀庶子庶女的,大家就看个热闹吧。

礼法制度下,这些都是不能的,任何时候,法度都有震慑力和权威性。虽然世家不一定搭理律法,但是人家传承几百年,沉淀出了自家的宗法呢。

虽然冲突没有电视剧力那么大,但是嫡生庶出再古代收到的待遇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有书君非常庆幸自己生在男女平等的新时代,也非常不憧憬现下流行的所谓穿越到古代,真的穿越成了庶出,肯定因为抑郁早早卒了。

拥抱人人平等的自由新时代!

有书君语:有书君送福利啦!!!董卿说:“读书是可以给人以力量的,它更能给人以快乐”。私信回复有书君,回复“福利”即可【免费领取52本】高分好书,限时福利,不容错过哦~

也许你还会喜欢以下内容:

有的人对家里人不好,却对外人好这是为什么?是一种什么心理?

农村老话说“子不言父过,女不道”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容易读错的72个单音字

1. 吖:ā,不读yā(丫)。

2. 胺:àn,不读 ān(氨)。

3. 粑:bā,不读 bǎ(㞎)。

4. 俾:bǐ,不读 pí(脾)。

5. 簿:bù,不读 bó(薄)。

6. 茝:chǎi,不读 chén(臣)。

7. 郴:Chēn,不读 bīn(彬)。

8. 惩:chéng,不读 chěng(逞)。

9. 椽:chuán ,不读 yuàn(掾)。

10. 蹿:cuān,不读 cuàn(窜)。

11. 莝:cuò,不读 zuò(坐)。

12. 哒:dā,不读dá(达)。

13. 埭:dài,不读dì(棣)。

14. 档:dàng,不读 dǎng(挡)。

15. 棣:dì,不读 lì(隶)。

16. 舵:duò,不读 tuó(鸵)。

17. 绯:fēi,不读 fěi(匪)。

18. 氛:fēn,不读 fèn(愤)。

19. 酐:gān,不读 hān(鼾)。

20. 淦:Gàn,不读 jīn(金)。

21. 睾:gāo,不读 gū(辜)。

22. 郜:Gào,不读 hào(皓)。

23. 肓:huāng,不读 máng(盲)。

24. 袆:huī,不读 yī(祎)。

25. 掎:jǐ,不读jī(犄)。

26. 霁:jì,不读wén(雯)。

27. 缄:jiān,不读 jiǎn(减)。

28. 腈:jīng,不读 qíng(氰)。

29. 珏:jué,不读 yù(钰)。

30. 珺:jùn,不读 jūn(君)。

31. 涝:lào,不读 lāo(捞)。

32. 锚:máo,不读 miáo(苗)。

33. 妮:nī,不读 ní(尼)。

34. 睨:nì,不读 ní(霓)。

35. 蟠:pán,不读 pān(潘)。

36. 胚:pēi,不读 pī(坯)。

37. 芃:péng,不读 fán(凡)。

38. 嘌:piào,不读 piāo(飘)。

39. 嫔:pín,不读 bīn(滨)。

40. 芪:qí,不读 shì(氏)。

41. 杞:qǐ,不读 fēi(妃)。

42. 绮:qǐ,不读qí(琦)。

43. 跷:qiāo,不读 qiào(峭)。

44. 衾:qīn,不读 qiú(裘)。

45. 苘:qǐng,不读tóng(茼)。

46. 晌:shǎng,不到 xiǎng(响)。

47. 狩:shòu,不读 shǒu(守)。

48. 涮:shuàn,不读 shuā(刷)。

49. 朔:shuò,不读 sù(塑)。

50. 虒:sī,不读xiāo(猇)。

51. 飧:sūn,不读 xiǎng(飨)。

52. 誊:téng,不读 yù(誉)。

53. 朓:tiǎo,不读 tiào(眺)。

54. 韦:wéi,不读 wěi(伟)。

55. 侮:wǔ,不读 huì(诲)。

56. 坞:wù,不读 wū(钨)。

57. 涎:xián,不读 yán(延)。

58. 狝:xiǎn,不读 mí(猕)。

59. 筱:xiǎo,不读 yōu(攸)。

60. 忻:xīn,不读 yí(沂)。

61. 囟:xìn,不读 lǔ(卤)。

62. 芎:xiōng,不读 qióng(穹)。

63. 渲:xuàn,不读 xuān(喧)。

64. 谊:yì,不读 yí(宜)。

65. 于:yú,不读 yū(迂)。

66. 赟:yūn,不读 bīn(斌)。

67. 舴:zé,不读 zhà(蚱)。

68. 憎:zēng,不读 zèng(赠)。

69. 咤:zhà,不读chà(诧)。

70. 仉:Zhǎng,不读 jī(讥)。

71. 谪:zhé,不读 dí (嫡)。

72. 渚:zhǔ,不读zhě(锗)。

「每日一字」 庶(1866)2019.10.05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千字文》。需要说明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解释】孟子崇尚朴素,史官子鱼秉性刚直。 做人要尽可能合乎中庸的标准,

第六百八十一个字:庶

庶 shù:书法写法,半包围结构,内外协调。

外部“广”旁横短撇长,不要写宽。首点居中,饱满,厚重;横画露锋起笔,向右抗肩,略压首点的下部而过,略呈俯势,厚重,勿长;撇笔在横画的下方起笔,留有气口,注意撇身角度,上部稍直,过撇肚后快速撇出。

内部布局均匀,注意与“广”旁的相对位置。“廿”这里写成“龷”,要左收右展:横画注意起笔位置,抗肩,勿长;两竖均虚接起笔,左竖不要重,略右斜;右竖厚重,略左斜带撇意;长横与撇半虚接起笔,稍抗肩,略呈拱形,注意右边要拉长,畅朗舒展。下面“灬”旁要稍靠下,注意诸点与上部的位置关系和角度,左三点勿大,最后右点稍长稍重,以稳住整字。

欧阳询

颜真卿

王羲之

赵孟頫

怀素

赵佶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

唐 颜真卿《颜勤礼碑》

元 赵孟頫 《杭州福神观记》

明 文徵明《行书自作诗卷》

唐 孙过庭 《书谱》

明 祝允明《行草牡丹赋》卷

唐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东晋 王羲之 小楷《乐毅论》

唐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进入砚田书院圈,每天进步一点点: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