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庚戌日的名人(庚戌日生的名人)

孤单的城 2023-08-24 23:42:08 网友上传

八字中有这个贵人非福及贵,看看你的有没有

魁罡贵人

壬辰庚戌与庚辰, 戊戌魁罡四座神,不见财官刑煞并, 身行旺地贵无伦。

,出生在甘肃天水羲皇故里,在这里传统文化非常深厚,自幼跟着长辈给人家看风水,批八字,预测吉凶等,因此耳濡目染,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幼承庭训,研习祖传风水命理,杨公三元风水第三十九代传人,曾遇异人指点,深得梅花易数真传,以及六爻等诸多术数颇具心得和造诣。谨以个人对八字等感受领悟分享给广大易学同仁和爱好者。

辰为天罡, 戌为河魁, 乃阴阳绝灭之地, 故名。 辰是水库属天罡, 戌是火库属地魁, 辰戌相见为天冲地击。魁罡格在日柱方能入格, 其他三格不算, 且不能冲破。 魁罡格需日主健旺,也即以财官为喜用, 因为魁罡格, 具有攻击性且格局雄壮, 日主衰弱需印生, 与魁罡性格相反, 即不成为魁罡格了。古歌云:\"魁罡四日最为先, 叠叠相逢掌大权, 庚戌庚辰怕显官, 戊戌壬辰畏财运。 主人性格多聪慧, 好杀之心断不偏, 倘有刑冲兼破害, 一贫彻骨受笞鞭。\"身值天罡地魁, 衰则彻骨贫寒, 强则绝伦显贵, 魁罡聚会, 发福非常。 主为人性格聪明, 文章振发, 临事果断, 秉权好杀。 魁罡性严有操持。 运行身旺发福百端, 一见财官, 祸患立至, 或带刑杀尤甚。 倘日位独处, 刑冲克制重临, 必是小人, 刑责不已, 穷必彻骨。 运临财旺官旺处, 主防奇祸, 若月令见财官印绶,日主一位, 即以财官印食取用, 虽微破财, 财官印食得位即无大害。庚戌, 庚辰二日无官星, 若魁罡重叠有情, 主富贵于名, 但见财官则不成局,岁运再见财旺之乡, 祸不可测。魁罡具有刚烈, 正直, 勇猛的个性并具有攻击性, 侵犯性的影响力。

命带魁罡的人, 个性耿直, 胸无城府, 及恶如仇, 聪明果断, 善用权力, 赏罚分明, 喜欢见义勇为。 魁罡是制服众人之星, 有领导威权, 也有刚强不屈之个性。 女人有此星, 则心性过度刚强, 于婚姻有所影响。

柱带魁罡者, 虽有领导才能, 声宏气壮, 且好权术, 好胜心强, 但婚姻终为不顺。 此外, 如不遵纪守法, 难免牢狱之苦。

古诀云:\"为人性格聪明,文章振发,临事果断,秉权好杀。\"性严谨、有操守、聪敏。叠叠相逢掌大权。古以庚戌、庚辰二日忌官杀。庚戌日辰月生无用,庚辰日生戌月,行南方运贵。

戊戌、壬辰二日忌财。亦有\"戊戌日无财不贵,不宜见官,壬辰日怕见财官,大喜印绶、劫财与杀岁运\"之说。古说并不是全然可信,在现代,\"魁罡\"有新的诠释:带魁罡的人,大多是人生充满惊涛骇浪,命运起伏大,吉凶极端,容易碰到悲剧事件。若是女性,大多是美人胚子,但是在恋爱和婚姻方面是不幸的。法官、教授、艺术家、裁缝、理发业人士,有很多是魁罡日出的。

就好比历史上有名的三位人物,他们的命中就带魁刚贵人。

相传朱洪武、沈万三、范丹,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鸡鸣头遍而生。鸡鸣一声生三子,然命分三等,抬头朱洪武,低头沈万三,眼不见就是穷范丹。朱洪武贵为一国天子,沈万三富甲天下,穷范丹冻饿而死。”关于他们生辰的说法,在古书中也有印证,沈万三的生辰石元天历戊辰元年秋九月十八日未时,朱元璋的八字是戊辰壬戌丁丑丁未,与沈万三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

三个八字,月令透丁,火为用神。朱元璋行向南方,旺火得令,火旺土卫,相得益彰,故宏业通天。沈万三西行聚金,旺土生金,财源丰厚,但金多火灭,寻来露金杀身之祸。范丹行于北方寒冻之地,冻土无卫火之力,火失卫而逢克,冻饿而死乃是常理。一命二运三风水,此三例,命同,但行运处地各异,运乡不同,五行秉气各异。风水乃受家庭、社会之环境影响不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土能养人也能埋人。实都在五行之理也。这就是为何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而命运不同的原因了。

赤心如日,以身殉国——古镇栟茶民族英雄于光、于昭毅将军祠考略

编者注:本文作者为吴剑坤先生,原文发表于2018年8月3日《如东日报》。

《栟茶史料》中的于祠照片

二十五年(1936)蔡观明先生所编的《栟茶史料初编》载:“栟之著姓,大抵由远方迁来,最早为南宋,徐氏、缪氏是也;次为元末,蔡氏、于(余)氏是也”。在千年古镇栟茶,说起名门望族时,人们往往以“一缪、二徐、三蔡、四于、五周、六唐、七沈、八杨”诸大姓以概之。《栟茶史料 栟茶人物略》载;“于光,字德刚。世居姑苏,幼随父避兵都昌。明太祖起兵,光往从之。累功官指挥使。洪武二年,随李文忠北伐,留镇巩州。及扩廓攻兰州,光率兵往援,战败被执,扩廓使招降兰州,光在城外大呼曰‘公等坚守,大军至矣!’遂遇害。诏赠‘昭毅将军’。子彦真,袭职,授应昌参将。靖难兵起,弃职,不知所终。光殁后,瘗皋兰山下。永乐中,子彦达往求遗体,归葬栟茶。”栟茶于氏宗祠位于西街粮管所西侧,于氏后人于宗祠内供封于光,相传祠内有一幅于将军彩色绣像挂轴,头戴金盔,身穿战袍,手握宝剑,威风凛凛,刚毅坚强。人们后来遂称该祠为于昭毅将军祠,也称其为于昭毅将军庙。该祠于解放初期被拆除。

《东台县志》栟茶场图中的于昭毅将军祠位置

于光的具体生平事迹究竟如何?于光之子于彦达为什么要迁来栟茶?于昭毅将军祠建于何时?纪念于光的场所是否仅如东一处?

原来,于光为国捐躯后,因为一时无法将其尸体运回,于光长子于蕃用招魂礼,葬于光衣冠於某山之原。建衣冠冢之前一月,在其岳父、建德知县刘某的引见下,拜访明初第一文豪宋濂,请其为于光撰墓志铭。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宋学士文集·銮坡前集》载有《故怀远大将军同知鹰扬卫亲军指挥使司于君墓志铭》。

宋濂撰于光墓志铭

从宋濂的《于君墓志铭》等史料中我们对于光的具体生平事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于光,字大用,又字德刚。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九月十四日,仅比朱元璋早出生四天;卒於洪武三年(1370),牺牲时年仅四十二岁。

于光祖居苏州,后随其父于祥英迁居江西都昌。他“幼读诗书,深明大义,磊落有大志”,“气貌修整,善鼓琴,能吟古今体诗,多古雅不凡,兼通医学针灸科。人望之,翩然贵公子也。及持戟上马,辄鹰扬虎视,所向不敢当,逢者莫不改容。”在其父影响下,他“勤习武,略明孙吴兵法。”元末,乱兵四起,于光为了保卫乡里的安全,组织乡里武装,抵御外敌。当时,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徐寿辉在湖北起义后,占领武昌、九江等长江中游地区,成为红巾军天完领袖。当徐寿辉部攻下饶州(今江西鄱阳县)时,于光便归附了红巾军。于光接受徐寿辉的节制,被任命为江东宣尉,镇守浮梁(隶属今景德镇市)。元至正十六年(1356),被署为院判,镇守利阳镇(今景德镇丽阳乡),据有鄱东和浮南十个乡。为利于镇守,便在利阳镇修筑城墙,以作长久之计。

元至正二十年(1360),徐寿辉被部将陈友谅杀害,陈友谅自立为王,国号“汉”。徐寿辉的旧部很是不服,纷纷离去。于光也于当年七月同左丞及幕僚们一起,把陈友谅派来的同知赶走,并起兵攻下饶州。此时,朱元璋势力正向江西扩张,朱元璋派征南将军邓愈攻打临安时,邓愈遣使者劝降饶州守将于光。眼看战火烧进饶州城的危急时刻,守将于光及吴宏倒戈献城,归附了朱元璋。朱元璋待于光甚厚,在来鄱阳时,朱元璋在城南门(鄱江楼)召见饶州守将于光等及父老乡亲后,亲于南门外送行,脱衣赐之。正因为避免了饶州战事,饶州人民对于光和吴宏始终有一种无限的追思和敬意。

后来,于光一乘轻骑到龙江拜谒朱元璋。朱元璋命令宰臣宴请招待,礼遇优厚,特赐以金雕顶帽暨锦袍一袭。授通义大夫,行枢密院判官,驻守徽州永平翼。当于光奉命离开龙江赴任刚出城十里左右时,朱元璋命人将其追回,解下自己的金连环并绦授予他,且曰:“予赐卿冠衣,不可少此,故又召卿来尔。” 于光深感朱元璋知遇之深,誓殚报效,于是,上疏曰:“于光此心,鞠躬尽力,报国一忠,死而后已。”朱元璋命左右妥为收藏,并说:“此誓书也。”后来,于光因为立有军功,转任同知振武卫亲军指挥使司事。

“时张士诚据浙西、淮东数州之地.君从大将军徐魏公往讨,泰舆、高邮、淮安、安丰皆下。张之劲卒皆聚湖之旧馆,魏公督诸将及君破之,遂平湖州,下姑苏,士诚就擒。及魏公征中原,君统锐兵以从。益都、沂、棣、登、莱诸州次第平,乃入汴梁,克洛、陕。攻下潼关,君舆郭将军守之。元将王左丞自河中率众来夺关,两兵方挟战,君舞戟横贯其中,大呼杀入,元兵奔溃,追斩之,积尸盈野。越六月,进击河中,拔其城。”

连年来,于光率部战鄱湖、冲安庆、征九江、平浙西、降武昌,先后取得了生擒张士诚和挫败陈友谅部的辉煌战绩。又北上战山东,取汴梁,克陕、洛。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而遣鹰扬卫指挥使,进阶怀远大将军。

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于光受命任西北战略要地巩昌(在今甘肃省)驻军统领。洪武二年(1369),“元将扩廓帖木儿屡引兵来战,君辄捣走之。敌兵不敢东向,遂合诸部兵围安定州。君急分兵往救,兵少不能战,退屯三十里,後与元别军会。君腹背皆受攻,遂被执。百计诱其降,不屈。韩将军戍兰州,元兵来围城,拥君行城下,使诱将军降,君呼曰:‘我不幸被缚,誓死不辱国,尔辈受大明皇帝厚恩,当坚守以伺大军之至,勿信其甘言所诱也。’元兵大怒,批其颊……”元军将于光砍杀于兰州城下,残忍地碎其头,断其手。兰州城上守军,听于将军呼喊,士气高涨,紧守城池。扩廓帖木儿仍命攻城,张温组织奋力反击。元军见久攻不下,悄然退去。是年,于光年仅四十二岁。于光以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当年在龙江对朱元璋的誓言。

朝廷闻报,朱元璋非常震惊,为表彰于光将军忠勇为国、舍生忘死的壮举,谥封其为“怀远大将军”。遗官祭奠,优诏旌忠。命配享鸡笼山功臣庙。

《明史》载有于光小传。

在江西省《都昌县志》《都昌文史资料》《浮梁县志》中,都有关于于光的记载。《都昌文史资料 第8辑 历代人物专辑:都昌历史名人》 载:“于光(1327—1369),派名叙五,字闇修,又号文炳。狮山乡八都人,生于元泰定四年(1327)八月。”不过,其生卒时间与宋濂撰的墓志铭“生於天历戊辰(1328)九月十四日,殁於洪武庚戌(1370)”及明史记载多有出入。都昌县的文史资料还载,于光牺牲后,朝廷赐金头银手,凑成全躯。于洪武三年三月十六日敕葬于故里狮山八都神岭。对于光将军金戈铁马的一生,在由明征戎将军邓愈立碑,宏文阁大学士刘基撰写的碑铭中给予了很高评价,称于光将军“磊落大志,胸富六略”。“呜呼,天下之大,莫大于忠臣,其所以身佩(系)(国家)安危,忠扶社稷者,生于人心之自然,非有待于外人也”。认为于光舍身报国的壮举,乃出于其对大明王朝的耿耿忠心。其在声泣中写道:“悼哉!兵援兰州,与敌血战,而势败,想其寡弱之兵,不足以胜如林之强敌。英雄不(惧所)执(掳),鲠负刚肠。声言坚守全城,不肯少屈,精诚报国之心,非皇天厚土所共鉴者呼!”于光,一位爱国忠君的将军,刘基给予这样的评价,实不为过。据说,原邓愈立碑,刘基撰写的碑铭仍立在都昌县狮山神岭山坡。一九八四年,都昌县人民政府对于光墓修茸了一次,并立了一块“都昌县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当地群众每年的春秋二祭期间,仍去于光墓前祭扫和缅怀这位从狮山走出去的爱国英雄。过去,因于光先居都昌县南峰,后迁鄱阳县银宝,故两地均建有于光庙,常年祭祀。鄱阳银宝的鉴玉村现为于氏聚居之地,均属于光之弟于鉴玉的后裔。但也有学者认为,时至今日,都昌、鄱阳等地未发现留存的于光墓。于光祖居地都昌狮山及鄱阳于姓族人较多的银宝湖一带群众,至今仍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于光公出殡时,用了十二具同样的棺木,同时抬往各地安葬,其中一具安放真躯的灵柩上,其女儿在棺上啃了一副齿印,其他一些棺木都是衣冠柩。

从宋濂墓志铭载:于光“子男二人:蕃舆宣也。”和《栟茶史料·栟茶人物略》所载:于光“子彦真,袭职,授应昌参将。靖难兵起,弃职,不知所终。光殁后,瘗皋兰山下。永乐中,子彦达往求遗体,归葬栟茶。”可知,于蕃,字彦真;于宣,字彦达。那么,于彦达为什么往皋兰山求遗体,归葬栟茶”?或者说,于氏何时又为什么迁来栟茶?

从清乾嘉时期栟茶诗人缪震的诗作中可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缪震,字帝丞,与于光后裔于泗为诗文交。缪震之诗文如下:

题于昭毅将军庙碑记

将军讳光,字德刚,吴人。元末避兵都昌。闻明太祖起义兵,仗策从之 。自和州渡江,取太和路,以三千兵拔婺州。屡功,授指挥使。洪武二年隶李文忠北伐,留镇巩州。王保保袭兰州,将军率兵往援,战败被执,使招降兰州,将军大呼曰:“公等将军坚守,大军至矣!”敌怒,遂遇害。事闻诏赠“昭毅将军”,配享功臣庙。长子彦真袭父职,授应昌参将,靖难兵起,抗节弃职去,不知所终;次子彦达亦执节不仕,潜居栟茶,建将军祠于场之西隅,以崇祀焉。其裔有秋渚先生以将军死忠事迹并碑记诗词示余,因赋五言六章,谨述将军之忠忱,且以慰先生孝思之盹云耳。

历古成仁者,胸怀大概同。

忠贞端自始,节义见于终。

誓拟寒流白,心余热血红。

前朝多烈士,奇节仰于公。

仗策从明主,和州羽檄传。

敌虽兵百万,攻以甲三千。

贼胆闻风丧,王师奏凯旋。

功成频献捷,血战几经年。

捐生辞巩邑,拼死保兰州。

不屈宁辜志,无降有断头。

计胜三覆待,身陨一城留。

北望长河水,波随碧血流。

子职同臣道,宁忘爱发肤。

此心求报国,无计到全躯。

气自横千垒,灵犹护一隅。

皋兰风雨夜,坚守听号呼。

两字传昭毅 千秋著显荣

象贤多令子 难弟更难兄

各立生前业,同留死后名。

芳踪谁接踵,俾我念文贞。

(昌期公谥文贞,配享二贤祠。将军庙在祠西。)

茗海崇祀宇,东西久结邻。

当年同气节,累世缔婚姻。

福祚孙曾锡,馨香俎豆陈。

丰碑频纪略,继述有文人。

《东台诗征》书影

该诗见载于袁承业所辑《东台诗征》。从诗中我们得知,于昭毅将军祠曾经立有记事碑,可惜如今碑已无存,碑记亦不见有传。但是,从该诗小序中的“彦真袭父职,授应昌参将,靖难兵起,抗节弃职去,不知所终;次子彦达亦执节不仕,潜居栟茶。”可知,洪武三十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太孙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挥兵南下,攻陷南京,史称“靖难兵变”。朱棣入承大统,史称明成祖,即永乐皇帝。不少建文朝的忠臣为明节操,而执节不仕,也就是说,不愿在永乐朝为官。其时,应昌参将于彦真弃职离去,不知所终。于彦达亦执节不仕,但是为了防止朝廷迫害,而“潜居栟茶”,也就是说,于彦达悄悄来到偏于海隅一角的栟茶。于彦达成为栟茶于姓的始迁祖,时在明永乐年间,这比《栟茶史料》所说于氏在元末迁来要晚数十年。于昭毅将军祠则为于彦达于明永乐年间所建。顺便说一下,如东丰利的许孚之死与“靖难兵变”有关,许孚,字恒二,元末因避战乱随父从吴江震泽迁居丰利。后于建文元年(1399)中举,为明初大儒方正学(孝孺)门生。建文年间,担任建文帝的老师方正学,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十族。一门死难者总计873人,全部被凌迟处死,入狱及充军流放者达数千。许孚得悉后,在“以工部主事督芜湖关”任上饮鸩自尽。许孚死后,葬于丰利镇观音堂河南。民间俗称该墓为许墓、许工部墓。

关于于光之墓,清嘉庆《东台县志》卷三十四“冢墓”载:“明昭毅将军于光墓在栟茶场东野桥。洪武初指挥使于光殉节兰州,次子彦达负遗骸归葬。三年,诏赠昭毅将军,配享功臣庙。(于氏族谱)”但是,这与于光墓在都昌狮山八都神岭相左。有可能是于彦达“潜居栟茶”期间,将于光之遗骸从都昌狮山八都神岭移葬于栟茶,对外则假称从皋兰山移葬过来;也有可能,于光墓是衣冠冢。

《东台县志》载于光墓和于光传

民族英雄于昭毅将军以身报国,不仅被于氏族人所崇祀,也为栟茶士民所尊崇。从清栟茶诗人蔡清澄的《醉庵诗钞》卷之二所载《偕叶小竹(文瀚)过于昭毅将军祠》一诗亦可见一斑。该诗为:

荒祠寂寞暮烟横,门外秋高野水清。

茗海无人能继迹,将军报国尚垂名。

斜阳古壁蜗凝篆,落叶空庭鸟乱鸣。

几度欲来寻故事,断碑剥蚀碧苔生。

蔡清澄,字子樵,一字迂人,号醉庵,曾任海门儒学训导。工诗,生平以陶写性灵为主。好酒,每当花晨月夕,饮辄醉,醉后所作尤多,因名其庐曰“醉庵”。有《醉庵诗钞》十一卷存世。叶文瀚(1861-?) 字晓竺,又字小竹,号不髯。晚号南沙蟫叟。栟茶场人。清岁贡生。善诗文,工书法。

《醉庵诗钞》书影

最后,对于光后裔于秋渚作一简介。于泗,字彦邦,号秋渚渔人、秋渚。监生。善为诗歌,著有《怡怡草堂诗》八卷、《搜神诗史》六卷、《咏物诗》十二卷,曾参与辑《东亭诗》二十卷;工书,书似倪云林。

蔡观明先生在所辑《栟茶史料》中说:“于秋渚先生乃绍东陶吴氏之绪,折衷于随园,吾师贞敬先生则出入于放翁、梅村间,数百年中要以二家为最。后生有意于文艺,其由是而益广之。”充分肯定其诗作对栟茶后世文风之影响。

清嘉庆年间,皋东著名女词人熊琏在其《澹仙诗话》中说:“秋渚渔人......虽僻处海滨,吟笺尺牍远近相酬答。诗格清雅,时出新意。赋女仙词赠予云……”她在引述于秋渚的题为“玉勾斜”“得友人塞上信息”两首诗后,评说其诗属于“清醇健朗”一类。《澹仙诗话》还说:“于茗坡沼,字敬式,一曰静石。尝筑怡怡草堂,与弟秋渚读书其中。性疏懒,为诗不存稿,身后秋渚缀拾残编,得三十余首……”

阮元所辑的《淮海英灵集》采于秋渚之诗一首。

清钱泳所撰《履园诗话》在摘句中录有“于秋渚之‘绿余三迳草,红露半墙花。’ ……又当何如妬?”不过,熊琏在《澹仙诗话》讲,这两句其实是于秋渚门人徐信(藕塘)“题废宅”一诗中的诗句。

熊琏《澹仙诗话》载:于秋渚之母顾夫人,“性至孝,尝刲股疗姑疾。彭云楣学使以‘孝范闺型’四字式其闾,一时诗人题赠如云。钱上舍葆云‘刲股焚香祝,奉故枕上餐。能教天意转,更比孝亲难。忍痛身无恙,褰帷病已安。一诚关至性,便是九还丹。’”

熊琏《澹仙词钞》载有“凰接梧题于秋渚先生听秋楼图”词二阙。蔡观明先生曾撰有《听秋楼记》。

《澹仙诗话》书影

如皋知县沈涛(约1792—1855),)字西雍,一字季寿,号匏庐,浙江嘉兴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历官江苏如皋知县、直隶真定知府、福建兴泉永道。沈涛长于经学、小学,兼工诗词,著有《匏庐诗话》等。在其《匏庐诗话》中说:“东台布衣于秋渚泗居邑之栟茶场,穷老苦吟,不事干谒,有杨朴魏野之风。余尝赴场勾当公事(按:沈涛时任如皋县令),造其庐,据弗得见。旋以诗见投,有‘识公名自未官时’之句遂相吟。秋渚母夫人有孝行,尝刲骨疗姑疾病,京兆朱堂诗,咏其事云,‘脔切成小块的肉羹进啜慈颜霁,只作寻常菽水看。’”由此可知,于秋渚对于权贵不屑奉承,知县沈涛吃了闭门羹后不仅不恼怒,转而屈身“以诗见投”,二人始相吟咏。

清嘉庆元年(1806),《扬州画舫录》作者李斗在到访东台时,曾作诗歌赠于泗:

作诗歌赠于秋渚(于泗,字秋渚,东台人,母以孝称)

东海有诗人,

予耳诗人母,

刲骨疗姑疾,

海上称孝妇。

东海一郡汉属徐,

东台斥卤连临朐。

朐山于公治屋大门闾,

自抱狱具上争妇与姑。

从此门容驷马高盖车,

皇天报德百世集慈乌。

于氏世世娶妇皆名姝。

今日我来东台瞻范模,

愿画于氏九族嫁娶图。

有子当年断机杼,

诗人今识于秋渚。

李斗还曾到访过丰利的文园和荫深园。

注释:(略)。

附录:

听秋楼记(改旧作)

蔡观明

丙辰(1916年)五月,余访缪德哉,德哉止余宿于其宅之楼。楼凡二楹,西南制,甚陋。德哉告余曰:此即于秋渚之听秋楼也。余尝见秋渚之诗数十首,虽未能比于作者,其佳者亦十得一二。而苦思专力以求工于其道,则往往可见于其诗。今才百余年,楼虽存,乡人鲜能名之,可悲也。余因思为之记,张于壁,以永其名。嗟夫,秋渚往矣,余犹幸秋渚生于闾阎,安泰之时,能于举业之外自娱于诗,虽独学无助,声闻迩近,不能无悲秋之感,然亦有以乐其生矣。余不幸遭值乱世,祖业渐隳,不能以躬耕自给,而流转于四方,良不知踪迹之所终托。欲如秋渚之闭户诵读吟咏,一楼悠然,以听秋声之萧瑟,不可得也。然则,余一宿斯楼而使余感叹无穷,后有能文之士过斯楼而诵余之记,其为喟慨又何如邪。

丙寅(1926年)

(图文整理:于大鹏,感谢原作者)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