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怎么看农历和阳历(日历怎么看农历和阳历阴历)
农历与公历差别为什么那么大?要不要废除农历?
历法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参考体系,大到国家的政策规划,小到个人的生活作息,都离不开历法的参照。
在我国,通行着两套历法体系,即农历和公历。农历与公历在日期上相差特别大,这不免让人困惑,为什么同样是历法,两者的会差上一个月左右的日期呢?
要明白农历与公历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首先要搞清楚历法推算的依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实际理解起来并不难。
在我们的世界中,有三个天体的运行对我们的影响最大,那就是地球、月球和太阳,现代历法都是根据这三者的运动规律制定的。
地球本身在自转,这就形成了白天与黑夜的变化,我们根据地球自转,来判断一天的时间长度,不过要注意,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而是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要自转360°56‘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太阳日,而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钟4秒,这叫做恒星日。
我们一天的时间长度,都是以太阳日为标准的。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在地球上的我们就会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我国古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月亮最圆的那一天叫做望日,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时间长度,平均为平均为29.53059个太阳日,这个时间长度,就叫一个朔望月。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就是一回归年。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身处北球的我国会越来越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我国会越来越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公转的周期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一致。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朔望月与回归年都不是太阳日的整数倍,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数倍,我们制定历法时,不可能有零点几天,零点几月,所以只能设置大小月,闰月,闰年,来抹平那零点几的误差。
朔望月与回归年的误差很大,十二个望月只有354.36708天,与回归年相差了十天多,所以两者不能兼顾,于是就出现了以朔望月为标准的太阴历,以回归年为标准的太阳历。
农历以朔望月为设置月份的标准,所以人们常称农历为阴历。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是29.53059个太阳日,所以农历将一个月设置成29年天或30天,一个农历年就是354天或355天。为了抹平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农历设置了闰年,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这样了来,农历闰年就有了383天到385天。
所以,使用农历的人,会感觉有的年份特别短,有的年份却特别长。农历中还有一个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回归年的周期制定的,所以准确地说,农历是阴阳合历。
公历则是根据回归年的周期制定,所以公历也被称为阳历。公历的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一个月设置成30天或31天,只有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农历和公历因为一个是以朔望月为标准,一个是回归年为标准,所以它们年与月的长度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日期上的巨大差距。
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普遍使用公历了,要不要就此废除农历呢?
其实,农历与公历,并没有优劣,只是看两者哪个更符合时代。在古代,查询日历并不容易,那时人们只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就能大致判断出日期,这就是农历的优势。农历能反映月相变化,月相变化与地球上的潮汐相关,潮汐又能影响渔业,因此现在农历对渔民仍有指导意义。
不过,农历最大问题就是年的长度变化太大,闰年与平年相差了整整一个月,这不利于现代社会的数据规划。所以现在国家的规则都是依据公历,公司与个人在做计划通常也是依据公历。今天的年轻人,一般都不会关注今天是几月初几,只会问今天是几号。
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定在农历,废除了农历,就没有了春节,没有了七夕,没有重阳,会失去许多传统文化,所以两种历法并行,依然是现在最好的选择。
用了这么多年日历,公历、阴历是什么,谁更准,这些知识才知道!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用的日历是公历,比如2019年4月3日,但对于生日老人一般喜欢说阴历,比如是八月十五出生的,还有一些传统节日也是按阴历说的。还有大家常说的农历。
但是这三种历法来历是什么、哪个比较准什么的大家可能有些不清楚了。
咱们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把公历说是阳历。这个说法其实很准确,公历就是以太阳为基准确定的历法,一天就是地球黑夜白天更替一个循环,之所以有这个循环变化是因为太阳照耀下地球自转的结果。还有,一年则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结果,春夏秋冬等季节的变化则是由于太阳照射角度不同产生的。从这里看出来,称呼公历为阳历是恰如其分的。
阴历则是以月亮为基准确定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有阴晴圆缺、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月相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朔望,从一个新月到下个新月之间这叫一个朔望月。
另外还有一种历法叫农历,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小大暑、秋分、冬至等等,这种历法其实是以地球绕太阳一个回归年而制定的,其实也是一种阳历,不过它的主要用途是指导大家从事农业耕种和表现物候用,而不是用来记年。
我国历史上一直采用的是阴历和农历共同使用的阴阳合历,平常记事、交流用阴历,由于一直是农耕社会,农历也是极为重要的,是安排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依据。记载国家大事用的是某某皇帝的年号加阴历的体系,不过这种方法有弊端,因为皇帝使用年号可不用等到某年的整数再记载,换皇帝了、甚至某个皇帝执政期间换好几个年号,给纪年和记事带来很大不便。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确立我们的纪年方式采用公历纪年。
采用公历纪年对于一些传统思想比较严重的人来说可能无法接受,特别是那些当时看不起西方社会、视西方为蛮夷的人更是如此。可实话实说,在纪年方面,公历由于是采用太阳的运行周期进行计算的,更为科学和准确。而阴历和农历结合的使用,归根结底也是太阳在起作用,特别是农历的各个节气的变化,更是地球绕太阳直接作用的结果,这一点跟公历的记时方式没什么两样。
上世纪一枚既有公元纪年又有农历纪年的邮戳
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看出来哪个准确不准确,就看这个历法针对运行期间跟地球和太阳之间实际变化的调整的频率多寡来确定,比如地球绕太阳365.2242天一圈,按一年365天算,实际用时要多一点,这多出来的时间每四年换算成增加一天,为的是让时间回到365天的轨道上,多出一天的这年叫闰年。而阴历则零散的多,它是按照月相29.5306天为一个循环变化的,按一年365天算,还要保证是12个月,那么怎么安排月数呢,于是每年就要有大月、小月还有闰月。大家是不是感觉出闰月的时候要比闰年多的多呢,也给生活带来了不便。所以以方便生活和纪年说,哪个简单哪个就准确。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阳历 农历 阴历的区别与联系
阳历,也称为公历,是一种基于太阳运行周期的历法。它是西方文化中最普遍使用的历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包括商业、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阳历基于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时间来计算年份。为了弥补这些额外的小时和分钟,每四年会添加一个闰年,即将二月份的日数增加至29天。这样一来,平均每年就有365.25天。然而,这个数字仍然不完全准确,所以在400年之内还要删除三个闰年来进行修正。
阳历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并在16世纪由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推广使用。自此以后,阳历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历法之一,并在许多国家被用作官方历法。
阴历,伊斯兰教使用的阴历,也称为伊斯兰历或希吉拉历,是一种基于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它在伊斯兰教世界被广泛使用,并且与伊斯兰教的许多重要节日和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伊斯兰历年份由12个月组成,每个月的开始和结束是由新月和满月来确定的。一个月份可以有29或30天。与公历不同,伊斯兰历的一年只有355或356天,因此它与阳历之间有大约11天的时间差异。
伊斯兰历的起始点是从先知穆罕默德迁徙至麦地那的日期开始计算,即公元622年7月16日。这个事件被称为“希吉拉”,这也是伊斯兰历名称的来源。
伊斯兰历对穆斯林社区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宗教活动都遵循该历法,例如罕季节、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尽管伊斯兰历在伊斯兰教国家广泛使用,但在商业和政治方面,阳历仍然是更为普遍的历法。
农历,也称为阴历或传统历法,是一种基于月亮运行周期的历法。是中国传统的日历系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农历以月相、太阳视运动和地球绕日公转为基础,由12个月组成一年,每月以朔望月初一为起点。
农历年份通常由12个月组成,每个月又分为29或30天。每3年会添加一个闰月,用来使农历与实际的季节保持一致。一个月的开始和结束是由新月和满月来确定的。因此,农历历月份与太阳年份不同,每个农历月份的开始和结束日期都会有所变化。
农历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和节日庆祝。在农历中,每个月份都有特定的名称,与自然现象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中国农历仍然在许多传统节日庆祝、命名、纪念日等方面广泛应用,例如,春节就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的节日,端午节则是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的节日。并且在某些领域如农业、气象预测等仍有重要作用。
它在东亚地区被广泛使用,包括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尽管农历在中国等一些东亚地区仍然很受欢迎,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人已经开始使用阳历作为主要历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