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字(了字组词)

万物皆甜 2024-02-16 15:47:06 网友整理

1989年舅舅离世,邓公3个“了”字,为舅舅确定葬礼规格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9年11月14日,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位名叫淡以兴的老人,在四川省广安县病逝。但关于老人的安葬规格问题,却让广安县县委的同志作了难。

老人只是一位老农,名不见经传,也没有显赫的社会影响,但与的关系却非同一般。

县委同志讨论了许久,关于葬礼规格还是拿不定主意,于是众人决定向上级请示。

不久后,的指示传了下来,只有三句话:“知道了”、“规格够高了”、“不再送什么了” ,就此定下葬礼基调。

那么,淡以兴到底是什么人?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往事呢?

少年玩伴,一起长大的情义

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邓绍昌焦急地徘徊在房门外,等待着自己第一个孩子的出世。

邓绍昌

一声嘹亮的婴儿哭叫声,赶走了邓绍昌心头的焦虑和不安,一种初为人父的极大的喜悦,让他激动地搓着双手,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满心的欢喜。

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

邓家几代单传,这个孩子又是家中长子,注定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父亲给他起名邓先圣,由此可见对他寄予的厚望。

的母亲淡氏,更加喜欢自己这个五官清秀、浓眉大眼的长子。

淡氏虽没读过书,但娘家家境不错,自小得到良好的家教,所以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是十分上心的。

在年幼时,母亲经常带着儿子到娘家去。一是因为娘家有自己最喜欢的小弟弟,而且这个小弟只比儿子大了4岁,是儿子最好的玩伴,还有一个想法,她对自己从小成长的环境,比较依恋和满意,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于是,幺舅淡以兴,就成了他幼年的玩伴,两个人一起长大,成为关系最密切的发小。

和淡以兴,这对年龄相仿的甥舅俩,在一起爬树摘果,追赶玩耍,时常击石当锣,甩着高腔,模仿着唱几句川剧……

舅舅家的房前屋后,留下他们一起玩耍的身影,他们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样,做着所有淘气的事,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长大。

图片源于网络

很快到了上学的年纪,邓母不忍拆散这对好玩伴,就把淡以兴接到邓家,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到邓家本族开办的私塾去读书。

第一天报名,私塾先生听到邓先圣的名字,眉头拧成了个疙瘩:小小娃儿叫“邓先生”,实在是对圣人不敬,改个名吧。

于是,邓先圣改名为“邓希贤”,淡以兴和家里大人一样,都叫他“贤娃儿”。

少年玩伴成为学堂的同学,还有着血缘关系,所以在学堂里,两个人更是形影相随。

从小机智聪明,遇事鬼点子多,学习成绩又好,是舅舅淡以兴眼中的机灵鬼。虽然淡以兴年长几岁,又是长辈,但是却成了自己外甥的小跟包,遇到什么事,都是惟马首是瞻,一切听的。

图片源于网络

他们一起背书,一起写作业,一起淘气被老师打板子,一起从幼童到少年。

人长大以后,就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

选择继续读书,淡以兴的父母却希望儿子帮助打理家业。

在学堂不断接受新式先进文化的教育,视野越来越开阔,眼界也越来越高,思想越来越成熟。15岁那年,他离开了广安,远赴法国留学。

这对自小一起长大的甥舅、玩伴,自此分别,很少再见了,只有共同长大的真切情谊,铭刻在各自的心里。

家道中落,慷慨相助的恩情

让铭记的,不仅是与淡以兴一起长大的美好回忆,还有自己家道中落时,淡以兴尽力相助的恩情。

图片源于网络

原来的家境还不错。他的父亲邓绍昌,也是一位进步人士,早年就读于成都法政学校,接受过新式教育,思想进步,开明正直,曾经在广安县团练局任过局长。辛亥革命后,在革命军做过营长,在当地威望很高,有一定的影响力。

邓绍昌的能力和威望,被当地的恶霸看上了。他们想拉拢他同流合污,欺压百姓。

一波波人游说邓绍昌,以金钱高位相诱惑,让邓绍昌成为他们的“军师”、“旗手”,正直的邓绍昌严词拒绝,之后干脆避而不见。

劝说不成,就采取各种上不得台面的手段相威胁。于是,邓绍昌不断遭到这些恶人的骚扰和排挤,不得不离开家,远往重庆去打工谋生。

一个家的男主人不在家,勤劳的母亲缺少了主心骨和帮手,原本还不错的家境开始逐渐中落了。

邓垦

出生后,母亲又先后生下邓垦、邓蜀平几个孩子。孩子多,劳力少,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生活越来越困难。

虽然生活困难,但开明的父母,依然支持兄弟学习文化。

重庆要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邓绍昌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往老家,支持儿子到法国留学。

而此时,邓家已经捉襟见肘,连出国留学的费用,也凑不出来了。

看到丈夫长吁短叹,儿子愁容满面,邓母淡氏一声不吭回到娘家,借来了一些钱,才将儿子送出国门。

没有淡以兴家的相助,出国留学的路程,要艰难得多。

图片源于网络

1926年,邓母淡氏病逝后,邓绍昌先后娶了厦氏、萧氏为妻,都先后病逝,只留下一群儿女和破败的家。

邓父一个大男人,实在不知道怎么照顾孩子,所以又娶了夏伯根。

遗憾的是,1936年,邓绍昌也不幸离世,年仅五十岁。留下夏伯根,苦苦支撑着这个家。

危难时候,淡以兴时常伸出援助之手。

家中生活困难,参加革命的,一直鼓励弟弟参加革命。

邓垦(左一)

的弟弟邓垦决定去延安参加革命。临行之前,去和舅舅淡以兴告别。

知道邓垦身上没有一点路费,淡以兴帮忙筹措了银票,资助邓垦。

随后,的堂弟邓自立走上革命道路,同样是淡以兴变卖家产,予以资助。

的继母夏伯根,本是贫家女出身,没有文化,缺少见识,在邓父去世以后,每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淡以兴还是以娘家人的身份,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这时候已经是革命队伍的重要领导,名声在外,邓家早已被盯上,与邓家关系密切的淡以兴,也成为迫害的对象。

夏伯根

为了保障一家老小的安全,淡以兴不得不背井离乡,打工谋生,逃避的抓捕和迫害,一直到1949年底,才敢回到家乡。

可以说,邓家这个革命家庭的发展和壮大,其中凝聚着淡以兴的心血付出。

长大再见,舅舅坐了冷板凳

从出国留学,到甥舅俩再次见面,足足经过了30年的时间。

解放初期,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区政委等职务,坐镇重庆,领导土地改革、剿匪等工作,恢复发展生产。

各种关于这位邓书记的传闻不胫而走,终于传到淡以兴耳朵里。这时候,淡以兴才知道,这个的大官,就是自己心中常常挂念的外甥邓希贤。而今,自己幼年时最好的伙伴、同学,就在离家乡不远的重庆主事。

这么多年的牵挂和思念,突然就有了着落,淡以兴喜不自胜。他想尽快见到,说说这么多年的想念,也把这么多年他默默帮忙操持的邓家,交给这位邓家的长子。

淡以兴带着的继母夏伯根,从四川广安出发,一路打听咨询,一路翻山越岭,千里迢迢赶到重庆。

一路上,淡以兴始终处于一种莫名的兴奋中。童年的记忆,一幕幕在他脑海里回放,他在心中想象,这位大官现在是什么样子,穿什么样的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见到他时会不会特别激动,他们见面后第一句话该说什么,心里甚至还跳跃着沾沾光的小心思。

一路上的山水风景,舟车劳顿,竟没有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但让淡以兴没有想到的是,他在那里,先坐了冷板凳。

接待淡以兴的,是的警卫员崔来儒。

刚刚解放,重庆情况还很复杂,所有来人,必须经过严格审查,更不用说,是来找邓书记的人了。

崔来儒板着脸,按照审查程序进行了盘查,终于确认是邓政委家乡来人了。他放下满脸的戒备,匆忙跑去向报告。

此时,正在开会。警卫员走进,贴近他耳边悄声报告:“您老家来了两个人,说是您舅舅淡以兴和您老娘。”

(右一)

心中一怔,看了崔来儒一眼:“先安排到招待所住下,等我开完会再说。”

这一开会,就到了晚上。

夏伯根是的继母,和素昧平生,本来就十分忐忑,此刻一句话没有,垂着头闷坐在那里。

淡以兴不知道开会是什么概念,只知道本该热情相迎的外甥,没有第一时间来见自己,所以如坐针毡,坐卧不安。

等到开完会匆忙赶来,淡以兴的所有的期待,已经被久等的焦虑冲淡了。

淡以兴略带责怪地说:“贤娃子,你们的官,只认开会不认娘哦,我们等了你半天了。”

连忙致歉:“国家刚解放,要办的事太多,国家的事大,咱自己家的事小,幺舅要多体谅。”

这一夜,他们彻夜长谈,淡以兴给讲了他离家后家庭的变故,父母的病死,继母夏伯根如何辛苦持家,如何侍奉父亲,如何在父亲病死后,辛苦守着这个家。

拭去眼中的泪水,向舅舅和夏伯根表示感谢:“父母去世,我都没在跟前尽孝送终,今后,我们要给这位老娘养老送终。”

只大几岁的夏伯根,得到了后半生的依靠和保障,激动得泪流满面。

临别之时,淡以兴欲言又止。

图片源于网络

睿智的拉着淡以兴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道:“幺舅,咱们自小一起长大,那份情谊我不会忘记,也感谢你这么多年我对我们家的关照。但我是的干部,有几点纪律要求,你还要支持我。一是我工作忙,不能够经常回家,二是我是给老百姓打工的,手里并没啥子权力,给家里帮不上忙,你回去也不要介绍我的情况。但是,将来你老了,我们会尽心照顾您的生活。”

淡以兴心里五味杂陈,有重逢的喜悦,也有淡淡的失落。但他铭记着外甥的话,后来的岁月里,无论多难,从没有张口找过麻烦。

难以相见,相互牵挂的温暖

随着生活的稳定和岁月的流逝,身处异地的亲人,越来越成为彼此的牵挂。

在闲暇之余,经常和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们谈起老家的亲人,谈起自己与幺舅的快乐童年,舅舅曾经对自己家无偿地资助,感恩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与心心相印的夫人卓琳,感受到了自己丈夫百忙中的牵挂,从1958年开始,每个月都从自己家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一些钱来,给淡以兴家寄去。从每月的5元、10元,到20元,一直坚持到淡以兴去世。

感激地看着爱人,欣慰地说:“家里老人,我们无法尽孝,只能这样表表心意喽。”

每个月都能收到北京寄来的钱,让淡以兴老人在村里很有面子。

有人给淡以兴开玩笑:“你老汉儿可是有靠山的人呐,让你外甥把你接到北京,给娃儿也安排个工作哦。”

淡以兴憨厚地一笑:“我们贤娃说喽,他没得这个职权,我们老百姓就是种地哩,干不了啥子工作,不能给他添麻烦。”

图片源于网络

可是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淡以兴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外甥,经常依靠在家中的矮墙边,眼望着村外的路口,一个人自言自语:贤娃儿咋这么忙啊,也不说回来看看。

1985年,淡以兴终于按捺不住,托人给写了一封信:“年岁大了,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一面了。”

远在北京的,也牵挂着家乡的亲人,但因为工作忙,更因为不愿意给地方上添麻烦,所以一直没有回过家乡。

1986年2月,携夫人卓琳到四川视察工作。当时正值春节,决定和舅舅舅母一起,过个团圆年。

多年未见,舅舅已经须发尽白,腰背弯曲,眼花耳背,自己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

一见面,紧握着淡以兴的双手,亲切地说道:“舅舅舅母,给您老人家拜年喽。”

淡以兴老人颤抖地握着自己外甥的手:“贤娃儿,你也老喽,多保重哦。”

2月13日,久别重逢的甥舅俩,与家人们一起,在成都金牛宾馆亲切合影,留下了珍贵的一幕。

分别之时,脱下自己随身穿着的灰色大衣,披到淡以兴身上,深情地说:“幺舅,我太忙了,不能回去看你们,您要多保重,就让我这件大衣,代替我陪伴你吧。”

直到淡以兴老人去世,这从小为伴、情谊深厚的甥舅俩,也没见过面,但赠送的那件大衣,淡以兴老人一直穿到去世,破了又缝,缝了又破,始终不愿意丢弃。

淡以兴去世后,他的后人将这件灰色的棉大衣捐赠出来,如今就陈列在故居陈列馆里,永远见证着与淡以兴之间的情义。

而淡以兴的葬礼,广安县委的同志在接到三句话定调后,便严格按照指示,不送花圈,不开追悼会,用普通的农村葬礼仪式,送别了淡以兴老人最后一程。

乡音、乡情,包括家乡的亲人们,始终是每个人的牵挂。但作为身居要职的国家领导人,会受到更为严格的约束,所以即使对亲人梦绕魂牵,也无法常常来往。

虽然与淡以兴从小为伴,甥舅感情深厚,但也没有因此得到特别的优待和照顾,就连百年以后的葬礼,和普通的老百姓也无区别。小平同志的三句话,看似亲情淡漠,但展现的,恰恰是领导干部不搞特殊的伟大格局,是与人民群众保持一致的百姓情怀,这种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敬仰和怀念。

一年级下册会写字笔顺

一年级下册一类字笔顺汇总,每课都有。

每日一字214:添

应书友要求,今天讲的是:“添”字。

添,tiān,指增添,增加,添补,如锦上添花;也作姓氏。

“三点水”首笔点画为撇点,不要写重,角度略平,出锋勿长;第二个点画位于首点收笔的下方起笔,上粗下细,稍带弧度,收笔引带下一笔画;下面提点紧凑上靠,收笔指向延长线不要超过首点的外沿。

右部“天”字首横的起笔与左边基本平齐,抗肩圆收,不要写长;下横起笔稍左探,与第二点“折”处齐平,大抗肩,右部勿长;撇笔稍靠左,角度稍立,注意行笔的轻重变化;捺笔从横画里面藏锋起笔,顺势向右下行,行笔渐重,与撇笔对称,捺脚略高于撇尖,出锋要平。

下面竖钩与上部重心直对,垂直有力,钩角低于左边提点,钩身勿大;最后三个点笔左轻右重、左高右低,紧凑呼应。

“添”字的另一种写法: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