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阳主聚阴主散(阳主什么阴主什么)
《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5 阴阳应象大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第5 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诵读:
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及参考译文:【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翻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力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文】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翻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翻译】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阳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生,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翻译】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翻译】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翻译】黄帝问道: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翻译】歧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原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翻译】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原文】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翻译】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原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翻译】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原文】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翻译】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翻译】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翻译】黄帝道:阴阳的法则怎样运用于医学上呢?
【原文】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原文】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
【原文】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翻译】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阴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异形。不善于调摄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体的方法。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翻译】天气是不足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是不足于东南方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
【原文】帝曰:何以然?
【翻译】黄帝问道,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翻译】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原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翻译】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发生了。
【原文】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翻译】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原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翻译】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翻译】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阴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原文】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翻译】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应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1、黄帝内经经典段落及名句
2、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背诵部分节选
3、《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
4、《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二篇 四气调神大论
5、《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生气通天论
6、《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
7、《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五篇 阴阳应象大论
8、《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六篇 阴阳离合论
9、《黄帝内经·素问》对译——第七篇 阴阳别论
10、《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八篇 灵兰秘典论
11、《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九篇 六节藏象论
12、《黄帝内经·素问》对照参考译文——第10 五藏生成篇
注意:中药处方需在执业医师下使用。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经典健康资讯,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为什么说:古玩有灵性,能给藏家带来好运
有人说,古董艺术品是从地下出来的,带着浓浓的阴气,越是远古的器物,阴气越重。因此他们都不敢把古董艺术品往家里带,怕阴气把家中的阳气冲没了。
事情真是这样的吗?非也!本人认为,古董艺术品是幸运之神,而且越是古老的完整艺术品,越是吉星福星。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在古代能够定制这些器物的人身份显赫,有些甚至来自皇宫,使得这些古董艺术品一出现在世上就带着高贵的身份背景。从考古挖掘的结果来看,古董艺术品中的一部分来自于古墓中殉葬品,越是身份高贵者身边的殉葬品越多,而且殉葬品中的相当一部分属于主人生前使用之物,因此也就表明它们是长年接近富贵,身上自然也就粘着更多的贵气。另一部分是来自于窖藏的传世品;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能够把这些器物埋进地窖的,也是富贵之家才有可能做得到,普通人家也没有能力拥有这些东西。因此,家中能够摆放古董,也就能够预示着这个家贵气旺盛,必然会有兴旺发达的那一天。
第二,是这些古董艺术品是古代优秀的能工巧匠们所精心制作的作品,因此也就说明它们也必然会属于古代优秀的人所用有。这些人都是古代社会的成功人士,这些宝贝在他们手上相传,传递的就是成功的正能量,上面依附着最优秀的气场,依附的是美的灵魂。欣赏这些优秀的古代作品,就是直接跟古代最优秀的前辈们进行对话,与什么人长期相处,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三,世间每一件器物都有生命,生命的存在方式可能不同,但是并不影响它存在的事实。有些生命我们可以简单地认知,有些我们要借助比较复杂的认知程序过程才能认知,我们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的生命存在方式还没有被我们所认知。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气场,好运就会有好的气场。一件器物是否带有好运气,要看器物自身。一件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的器物,中间要经历多少次意外的天灾人祸等事情,其中任何一次意外都足以导致它浑身碎骨,可是所有的天灾人祸都被它幸运的躲过了,至今还完须完尾地留下来了,甚至身上一点伤疤和刮痕都没有,这过程需要它自身具有多少的好运气才能达到?
一个人、一个家要是长年被这些好运气的包围之中,对它们心怀感激,心存敬畏,对自己能够与它们结缘而满怀庆幸,你的运气会差吗?不会的,只要你善待他们,精心地呵护着它们,它们必然会把自己的几百年几千年好运气熏染给你,与你共同享受这世间的好运气;相反,因为经常无端它们,自以为是地轮起大锤咂掉它们的人。人肯定会走向背运。这些年我们也不难看到这样的例子。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地球整个宇宙,要想得到安宁都必须达到阴阳调和,一个人阴阳调和才能得到健康的身体,一个家庭要阴阳调和才能有快乐的生活,一个国家有了阴阳调和也就会有了和平与稳定,宇宙间阴阳调和才能让万物健康成长。
今天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会动荡不安?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会把稳定当做首要政治任务?家庭暴力为什么屡出不穷?癌症为什么会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巨大危险?是弥漫于整个人类世界焦燥症。焦燥属于阳病,阳气过旺而阴气不足,导致了整个人类焦躁不安。阳主生旺阴主滋养和储藏。最近几十年活动于市井坊间有许多“大师”,他们最大的长处就是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采阳,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充满阳气,可是没有一个家庭或者一个人因为他们的意见而得到平安。这就是深刻教训。整个宇宙就是一个阴阳合体,如果我们忽略了阴的作用,自然也就会得到阴的报复,小报复只是让你焦躁不安,大报复是毁灭。这就是古代暴发户追求古董收藏的直接原因。
如今收藏品满天飞,但是真正理解收藏文化的有几人?给别人做古董鉴定的“砖家”遍地都是,对古董心存敬畏的人又有多少?给人指点迷津的“大师”满街跑,自己迷在其中的却是无数。
文物古董是一个来自于远古世界的幸运的生命,也是来自于古代世界的幸运之神。它们能够给收藏者带来吉祥平安,带来好运。也带来远古时代的许多信息,能够给我们焦躁不安的时代带来一些阴柔的抚慰,平复我们的心灵创伤,我们应该对它们心存敬畏,对它们精心地关爱和呵护,这样我们自然就会达到自己的愿望。
题外话: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物呢?我们该如何来看文物的价值?
文物,就是文明的产物及遗迹。那文明又是什么?真正要了解文明,最好的方式是设想,假如没有文明,我们过的会是什么样的生活?野生动物的世界是没有文明的,因此看看野生动物的生活,就能了解没有文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文物是文明的产物、遗迹,或是证物。有些文物,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让全人类都可以藉之缅怀过去,激励将来,因此具有重要的普世价值。譬如发现于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的一块石质手斧,证明120万-140万年前,早期人类已经能制作石器了;这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又如中国明代早期发行的纸币(大明通行宝钞),是人类最早使用非金属货币的例证,对人类货币、金融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也是属于全人类的重要文物。
在中国,文物的境地也同样举步维艰。不但受战乱政局的影响,盗墓之风自古至今未曾断绝。1928-1936年,李济、董作宾等在河南安阳殷墟考古时就发现,晚商11座王墓基本上在宋代或以前就已经被挖掘一空(可能是官方挖掘,未必是盗墓),所以殷墟发现的遗物都不是在墓室里,而是在墓道旁边。其中牛方鼎、鹿方鼎可能是因为太重、太大,以前的人搬不走而幸存下来。1939年在安阳五官村被农民吴培文发现的司母戊鼎也很有可能是因为875公斤的重量而未被盗掘,得以保存。
中国历代的陪葬品被盗掘,可流传下来的却寥寥无几,这些数量惊人的被盗文物哪里去了?同为文明古国的埃及,有这样一个例子值得我们深思。长达三千多年的法老文化,在公元前343年以后,陆续被其他文化所取代,以至于法老王国文化被湮没在黄沙之下,两千多年间,只有盗墓贼加以闻问。对于文物的无知,使得无数被盗的文物都被“废物回收”回炉重新加工成合金金属。著名的罗塞塔石碑,就被人用作修城的建材。直到1798年才被法国人发现,最终落入英国人之手,现存于大英博物馆。这块石碑雕刻于公元前196年,刻的是以旧希腊文与古埃及象形文对照发布的政令,对于揭示古埃及的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