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四(农历十四出生的男孩好不好)
今日入七九,“孟春行冬令,必定倒春寒”,啥意思?有啥预兆?
#头条创作挑战赛#今日入七九,“孟春行冬令,必定倒春寒”,啥意思?有啥预兆?
今年公历2月14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不仅是西方“情人节”,还是咱们国家一些地区“接金佛”和“老鼠会”的日子以及广东地区的“迎姑婆”。
不过,对于农人来说,今天的天气更重要,是“七九”的第一天,处于孟春时节中。在民间有“孟春行冬令,必定倒春寒”的民谚,怎么理解呢?有舍预兆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一、七九的特点农历冬至日起第五十五天至第六十三天,称为“七九”。在《咏九九诗》中记载:“七九,黄河冰水各半,鲤鱼游向滩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
“七九”在立春与雨水节气之间,气温回升,此时,不再刮冬季的朔风了,而是春风和东风。这风会吹融大寒时腹坚的冰层,会吹软蛰虫僵硬的身体,使其逐渐苏醒,还会吹得鱼儿争暖戏水,喜鹊筑巢,鸿雁归来,一片生机盎然。
到了“七九”期间,按古人总结的冷暖规律,“七九河开”,国内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并且,农人要为春播做准备了,确保“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从这些年来看,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每年几乎都会春旱,雨水并不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因此,这个地方的人们是希望春雨能够及时来的,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而淮河以南一些地区,正好相反,春季雨水可能会较多。建议农人要加强中耕锄地为主,同时搞好田间清沟沥水,以防湿害烂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已经进入“七九”了,但却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其中,南方地区经常会被暖湿气流和阴雨霸占,较为湿冷;北方地区仍然阴寒未尽,比较寒冷,还会下雪。
二、今年“七九”有什么不同?今年七九在正月二十四这天,月亮进入尾宿,太阳在室宿三度,室宿位于娵訾之次,其位在亥。在《东观占》中记载:“月入尾,风大至,若水。又曰民多病寒热,其岁不登。”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今年七九头一天寒冷而多风,还不能融化冬天积下的冰雪,相对寒冷一些。从近几天的天气来看,北方有降雪的情况,就比如,半干旱区的甘肃兰州昨天也普降大雪,市区积雪深度达8厘,能够缓解一下春季旱情。
三、孟春行冬令,必定倒春寒民间有“七九河不开,必定倒春寒”,“春寒七九头,冷到二月中”的农谚。雪本是冬季的重要标志,这个时候还下雪,说明温度还很低,并且,要持续一段时间。
在《礼记·月令第六》中记载:“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孟春出自《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冬令是冬季施行的政令。在古代农业社会,古人将政务智慧和天时结合在一起,认为一个季节必然有其所对应的政策用以实行,否则会导致农业生产紊乱,社会不稳定。
大意是说,孟春时还要实施冬季的政令,说明春天温度低,一些成熟期比较长的作物就不适合种了,要选择成熟时间短的种子,要不然就容易影响下一次播种。
总之,今年春天大概率会偏冷,农人要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当然,我们现在的农业技术水平,要比古时候高明的多。并且,作物的抗逆能力也要比过去强太多,还是不需要太担心的。
农谚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今天是七九头一天,我们这是个大晴天,您那呢?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明天农历九月十四,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祖宗的谚语怎么说
#秋日生活打卡季#
导读:农历九月十四将至,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祖宗留下的谚语怎么说?
俗话说:“重阳无雨望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农历九月十三是民间传统的“雨日”,古人认为这天有雨无雨,将会直接影响着接下来日子雨水的多少,因此,古人是非常重视这一天的。
但是,你知道吗?除了九月十三外,九月十三的次日,农历九月十四在古人眼中也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一天,你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老祖宗的谚语又是怎么说的呢?一起来看看!
九月十四是什么日子?老话说:“九月十四日,青女降霜日”。据老人们讲,农历九月十四是青女到人间施法降霜的日子,民间把这天称之为“青女诞”。青女,本名吴洁,又叫“青霄玉女”;是吴刚的妹妹,掌管人间霜雪的女神。
相传,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要在青要山结盟,形成第一次部落大融合。然而,连年的征战导致青要山朽草枯瘴、四季不分、瘟疫横行,周围民不聊生。
《山海经》中说:“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
于是,青要山女神就到广寒宫请来了青女,为大地降霜飘雪。霜雪过后,山瘴毒雾消失,人们过上了幸福生活。那天正好是农历的九月十四,于是人们就把九月十四定为“青女降霜”的日子。
如今,青要山中还有一座青女峰,宛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据说就是青女的化身。山下还有“玉洁泉”,相传是青女施法前的沐浴之地。
当然了,传说毕竟只是传说而已,农历九月十四临近霜降节气,有霜落下只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发现的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淮南子.天文训》中说:“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那农历九月十四“青女降霜日”这天,有霜落下的话,又有哪些预兆呢?一起来看看,古人的谚语都是怎么说的?
因为历法间的差异,导致农历九月十四有时是在霜降节气之前,有时在霜降节气之后。一起来看看谚语都是怎么说的!
谚语说:“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前霜,米如糠”、“晚稻就怕霜来早”、“寒露有霜,晚稻受伤”、“霜降前下霜,种地一包糠”,从这些谚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农历九月十四“青女降霜日”出现在霜降节气之前,且有霜落下的话,则预兆当年的晚稻会因为提前降温而秕粒过多减产,来年的粮食收成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老话说:“青女霜降前,必定是荒年”,就是这个意思。
那要是九月十四“青女降霜日”,在霜降节气之后,又会怎样呢?
谚语说:“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霜后霜,谷满仓”、“霜降后下霜,种地谷满仓”,由此可见,九月十四霜降日出现在霜降节气之后的话,则预兆当年谷米满仓,将会是个大丰收的好年景,来年的收成也不会太差。
小结诗云:“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下霜之后,野草就要开始枯黄了,树上叶子也要变黄开始落下了。
不过,今年的寒潮来得似乎有些突然,气温是嗖嗖的往下掉,明明前几天还穿着短袖,如今穿着薄毛衣加上外套,还觉着有些冷呢!今年的农历九月十四“青女降霜日”,恰好又是在霜降节气之前。您觉得古人的这些谚语如今还准确吗?欢迎评论分享!
中元节之夜,可赏年度第三大满月
新华社天津8月10日电 8月12日,农历七月十五,迎来中国传统节日中元节。天文科普专家表示,是日,年度第三大满月将现身天宇。“练练飞明镜,亭亭转玉盘”,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各地公众均可在当晚欣赏到这轮珠圆玉润的大满月。
当月亮和太阳处于地球两侧,并且月亮和太阳的黄经相差180度时,地球上看到的月亮最圆,被称为“满月”,亦称为“望”。农历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甚至十七,都是满月可能出现的时段。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修立鹏介绍,一个公历年中,通常会有12次或13次满月。2022年是公历平年,年长365天,共出现12次满月。如果给这12次满月排排座,8月12日的这次满月排第三。年度最大和第二大满月已分别出现在7月14日和6月14日。
根据天文精确推算,8月12日出现的这次满月,最圆时刻出现在12日9时36分,而8月11日1时09分月球过近地点,最圆的时间与过近地点的时间相差32个多小时。
“满月时,月球距离地球约为36.1412万公里,月面视直径33.05角分,虽比6月14日(满月时,月球距离地球约为35.7656万公里,月面视直径33.40角分)及7月14日(满月时,月球距离地球约为35.7418万公里,月面视直径33.42角分)略小,但这次满月的月面视觉上也会感觉比较大。”修立鹏说。
作为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我国民间有放河灯、祭祀的习俗。每到此时,不少人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祭奠逝去亲人,寄托无限哀思。
“古往今来,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中元节之夜,如果天气晴好,有心人不妨举头遥望,寄情那一轮圆月,怀念逝去亲人,倾诉绵绵思念。”修立鹏说。
如何欣赏这轮年度第三大满月?“‘望’的时刻发生在上午,我们无缘得见,不过,可以等到12日傍晚观赏和拍摄,此时月亮刚刚升起,高度角低,显得很大,不仅适合裸眼欣赏,也非常适合与地景‘合照’。”修立鹏说。
(记者周润健)
来源: 新华社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