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传薪灯三部曲-体系与宿命(八字传薪灯网盘下载)

相见陌路 2023-10-08 06:25:50 网友投稿

探寻人文江南的脉络源流

《江南繁荒录》 徐风 著 译林出版社

永不磨灭的江南精神版图

徐风抛开人们对江南固有的“唯美”“诗意”等标签,透过这些古老遗迹,发掘潜藏其中的历史兴替,重现具有时代意义的大事件,为读者探寻人文江南的脉络源流。

全书以“青玉案”“声声慢”“风满楼”三部曲层层递进,对江南地域的文化现象细作检点,对隐藏于民间的风土、情怀、侠义、肝胆、宽厚、仁爱等传统精神深加描摹,最终,留给现实的迷路人和未来的还乡者一份永不磨灭的江南精神版图。

民间江南的耕读传薪

徐风长居江南,著有小说《国壶》、散文《一壶乾坤》、传记《布衣壶宗:顾景舟传》《花非花蒋蓉传》等。作为地道的宜兴人,徐风一直通过紫砂来写江南文化,《江南繁荒录》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江南深厚的崇文重教氛围,不是一时一代的功劳,与历代士人身体力行推行文教息息相关。”在书中,他试图进行历史与现实的书写,致力于描述出一条古今江南人上下求索的精神轨迹。

在《江南繁荒录》中,徐风还将笔触直指一个容易被遮蔽的民间江南,试图阐释士农工商的价值观。通过梳理典籍方志,翻阅戏票账本、家谱院志,甄选珍贵老照片,他用内视角为我们讲述何为江南,和文字一起将这些曾经发生在书院、祠堂、茶馆,记载于方志、日记中的故事一一呈现。

精彩书摘

心灯未泯

彼时江南的乡村教育,已经有了盘根错节的网络体系。不再选拔举人进士,固然给太多的读书人带来困顿与迷茫,但铁律一般的民间价值观,水银般浇注在这片山河土地上,丝毫不会减弱人们对读书的热情。

一些有实力的开明绅士站出来,出钱办教育,把原先的那些书院牌子,换成了师范讲习所。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便是乡村教育的后继之人。原先的士子晋升路径是秀才—举人—进士,现在是小学—中学—大学—出国留洋。无论晚清还是,像江南太湖之滨这样的地方,虽然偏安一隅,但从来并不闭塞。

一个出紫砂壶的县邑,早在16世纪,那些茶壶就跟着茶叶,由东印度公司的邮轮远渡到阿姆斯特丹的港口。紫砂壶引来的文人很多,有的留下不走了。教书是他们的首选。你别看一个简陋的乡村学校,走出来的先生可能就是一个学问家。

包括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这样的乡村画家,画过传世之作《荆溪十景》,早年就是附近乡村学校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再比如东坡书院这样的老牌子,自然要被县里收编,改为高等小学堂后,附近的大户人家都把孩子送到这里;原先有实力的乡村宗祠塾学,也相继改为小学和初级中学。太湖之畔芳桥镇有个前清秀才周文伯,出资将村上周姓祠产充作学校,名“作人小学”。

周文伯是个开明绅士,他要求村上的孩子,不管家庭贫富,必须念书识字。每天他都要拄着拐杖,站在村东头的小学校边,听一会儿孩子们的读书声,这于他,是一种莫大享受。穷人的孩子没钱交学费怎么办?他另捐出30亩地,作为学田之用。当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周培源从这里的乡村小学读到县城中学然后出去读大学,会一直读到出国留洋,最终成为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