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1月9日(1976年11月9日农历是多少)

风里有诗句 2023-07-15 05:00:41 网友分享

「党史今日」1976年9月9日(农历八月十六)逝世

42年前的9月9日,

一代伟人与世长辞,享年83岁。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

1976年9月9日(距今已42年),中国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今日零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中央军委为此联合发出《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报告了这一噩耗,并高度评价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

▲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的。

▲1919年5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湘潭学友会合影。二排左三为。

,字润之,生于1893年,湖南湘潭人。早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参加过五四运动,并主编《湘江评论》。1920年筹建长沙主义小组。1921年参加一大。1923年三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五大,当选候补中央委员。同年领导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与朱德的部队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1933年1月,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先后率红军粉碎了政府军一、二、三次“围剿”。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红军和中央的领导地位。他指挥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

▲1927年,领导的秋收起义。

▲长征到达陕北后的、朱德、周恩来、秦邦宪(从右至左)

1936年12月,他当选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中,他提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的理论,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他批评了王明的右倾投降路线。1942年他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1943年3月被选为中央主席。在抗战时期,他的领导地位日益巩固,他的思想在党内逐步占居主导地位。从1945年七届一中全会起,他一直担任中央主席。

▲1938年5月,写了《论持久战》一文。

▲1946年8月6日,在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指出:“一切派都是纸老虎。

1946全面内战爆发后,他指挥解放军击败的数百万军队,解放了中国大陆。1949年9月,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他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领导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对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1954年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并在一届人大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49年,开国大典。

▲1952年,视察黄河时在河南邙山留影。

一生致力于推行中国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致力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后他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解放战争运筹惟幄,建立了共和国。同日,新华社播发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告人民书》中说:“中国人民的一切胜利,都是毛主席领导下取得的,都是思想的伟大胜利。思想的光辉,将永远照耀着中国人民前进的道路。”《告人民书》还说:“主席的逝世,对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对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革命人民,对国际主义运动,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8日,追悼会在广场隆重举行,北京百万群众参加。

▲接见的最后一位外宾是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北京百万市民和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广场举行追悼大会。

▲北京各界人士前往人民大会堂向遗体告别

▲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在追悼大会上致悼词。左为中央副主席。

▲联合国总部为逝世下半旗致哀。

46年了,今天,一起缅怀一代伟人!

1976年9月9日

秋风含悲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那一天,一代伟人就此陨落

那一天,举国上下悲痛万分

制图:张玉阶

1976年9月9日零时10分,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同志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为人民谋幸福

为民族谋复兴

是他一生的追求

青年时代的

他是伟大的战略家

将一个积贫积弱

一盘散沙百余年之久的

旧中国带进了新的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中国人民成为了

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1931年,在瑞金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创造性地解决了

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937年,在延安

他是伟大的军事家

使我军逐渐成长为一支现代化

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打败了形形的派和侵略者

他还是伟大的诗人

不仅写诗

而且一生都行走在

革命和智慧的道路上

他的人生本就是一首诗

一首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诗

晚年

今天

2022年9月9日

是同志逝世46周年的日子

忆往昔峥嵘岁月

我们深深怀念您

立志出乡关的铮铮誓言

  1915年秋,一份《征友启事》出现在长沙各校,一位名为“二十八画生”的青年诚心求友,便用土纸油印了一份启事,只见文章流利、字体刚劲,其中写道: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启事中指出,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并借《诗经》“嘤鸣求友”与“将伯之助”的典故,表示自己求友心切。

  落款署名着为“二十八画生”,此人便是,之所以这样取笔名,是因为“”三字繁体笔画数刚好为二十八画。

  这份《征友启事》,彰显了青年的不拘一格、胸怀大志。那么,他的求学时代又是怎样的呢?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

  和中国许多家庭重视教育一样,自9岁开始,他的父亲便送他去私塾读书。可他父亲最大的期望,还是要安心务农、精于持家,因此,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便开始白天在田里帮助父亲干活,晚上替父亲记账。

  就在这时,一本书又燃起了他对读书的渴望,这本书就是《盛世危言》。该书主张设议院、办商务,讲农学,兴学校……还说到中国之所以弱,正是因为缺少西洋的铁路、电话、电报、汽船等,据回忆:“《盛世危言》激起我想要恢复学业的愿望”。

  在这一时期,对影响很深的还有另一件事。1910年4月,湖南粮荒,长沙饥民暴动惨遭镇压,许多人被捕杀。

  当时,和同学们对这件事议论多日,据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对于他们受到冤屈我深感不平”。

“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已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磨灭不掉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特别是在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以后。我现在还记得这本小册子的开头一句:‘呜呼,中国其将亡矣!’这本书谈到了日本占领朝鲜、台湾的经过,谈到了越南、缅甸等地的宗主权的丧失。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对国家危亡的忧虑,再到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加渴望走出小小的韶山冲,去了解外面更加广袤的世界。

1919年,(右一)同父亲毛顺生(左二)、伯父(左三)、弟弟毛泽覃(左一)在长沙合影

  17岁的他,在临行前给父亲写了一张便条,借一首他改写的诗表达自己的远大志向: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不久,便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但因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的求知欲,仅六个月,他就从省立高等中学退学,转向湖南省图书馆自修,他后来回忆道:“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定王台湖南图书馆旧影

  就这样,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闭门读书整整半年的时间。这半年,是大开眼界的日子,从此他养成了终生以书为伴的习惯,也养成了博览群书的爱好:“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

  1913年下半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除了刻苦钻研“有字之书”,他还身体力行读“无字之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

“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

  能够看得出来,当时的认为要改造中国必须要先了解中国,这就不可不读“无字之书”。

1918年3月,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第八班合影。四排右二为

  于是,在读书期间,他经常利用节假日,采用“游学”的方式到群众中去学习。

  1917年暑期,他同萧子升一道徒步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他们有意识地不带分文像“游学先生”一样,每到一地,靠为人写字作对联,解食宿之难。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雕像

  一天,在从安化司徒铺到梅城的途中,已近黄昏,看不见尽头的河堤上荒无人烟,执意露宿沙滩,并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这便是衣架。”随即顺手将包袱、衣服挂在树枝上,安然入睡。

  在一师期间,当过好几次这样的“游学先生”,这使他更加了解,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为他以后领导中国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也曾是“北漂”青年

  1918年6月,从湖南一师毕业,呼唤他的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1918年8月15日,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学子踏上北上之。

  当时,在来京的一群湖南青年中,是最穷的一个:

“北京对我来说开销太大,我是向朋友们借了钱来首都的,来了以后,非马上就找工作不可。”

  于是,在恩师杨昌济的推荐下,他来到北京大学,做起了图书馆助理员,负责新到报刊和阅览人姓名的登记工作。

北大红楼图书馆旧照

  正是在这个图书馆里,遇到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领路人,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的李大钊,并在他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李大钊及他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后来,在与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很动情地说:“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1919年4月,因母亲病重回到了湖南,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就这样结束了。

“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

  回到湖南的并没有闲着,不久,五四运动爆发,敏锐觉察到时代浪潮变化的于1919年7月14日“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创办了《湘江评论》。

1919年的(摄于长沙)

  担任主编和主要撰稿人即为本人,他先后撰写了创刊宣言及长短文20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在《创刊宣言》中,以犀利的笔锋,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1919年7月《湘江评论》创刊号第一版版面一角(资料照片)

  《湘江评论》从第二期起,接连三期刊登了的《民众的大联合》。他在文中写道:

“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气势恢宏、发人深省。

  这篇雄文在当时的进步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湘江评论》却只办了四期,1919年8月中旬,《湘江评论》第5期刚刚印出,便遭到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查禁。

  12月6日,湖南省学联公开发表驱张宣言,长沙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决定一致罢课,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就这样正式开始了。这是独当一面发动的第一次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政治运动。

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为了联合各界开展驱逐张敬尧运动,第二次到北京。在此期间,怀着渴求真理的心情,尽力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和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书刊,这使他的思想产生了新的飞跃,他后来回忆道:

“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1920年,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与创建中国。这是(左四)与进步团体“辅社”同人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与此同时,在《发起文化书社》一文中写道:“一枝新文化小花,发现在北冰洋岸的俄罗斯。”那时,他已经开始把中国和世界的希望,寄托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榜样上。

  1920年12月底,萧子升从法国回国,带来蔡和森写给的长信,信中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读完信件,在复信中说:

“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0年间蔡和森在法国给的信

  1921年7月23日,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参加了大会,这是一次年轻人的会议,15位与会者的平均年龄为28岁,正巧是那时的年龄。

一大期间的

有一种信心叫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所在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不堪回首,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到战争之后一步步陷入任人宰割、民不聊生的境地。

  生活在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无数同胞被侵略者屠戮,无数个家庭分崩离析的动荡时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图存之道,渴求刺破黑暗的真理之光。

  “落后就要挨打”“枪杆子里面出”,在与错误思想路线的一次次斗争中,带领革命队伍从一次次危急关头走了出来。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武装在不断围剿中,屡屡失利。秋收起义部队会攻长沙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广州起义部队坚守羊城失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革命的火种仿佛狂风中的烛光,随时都可能被扑灭,使得党内和革命武装内部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情绪。

  为了解答革命队伍中的疑惑,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就在《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以及中国革命的实质,总结了井冈山根据地及其他地区建立小块红色的经验和教训,着重分析了中国红色能够发生、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问题。在井冈山首次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得出中国红色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结论。

  他对革命前途的乐观和信心,甚至感染了当时远在莫斯科的。1929年春天的一天,正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的看到了两本从国内传来的油印小册子,上面刊载了1928年10月为湘赣边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写的决议和1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看完后激动不已。他拿着这两本小册子,兴冲冲地来找左权和屈武。他一边念着文章,一边深有感慨地说:我真想现在就回国,上井冈山和、朱德一起去战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红色居然能在白色恐怖的隙缝中生存下来,这确实是伟大的创造,是东方的奇迹,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光,这也是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来的光芒!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出”的著名论断

  而在古田会议后,利用难得的短暂战斗间隙,在古田赖坊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了那封六七千字的长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磅礴的和火热的话语重新点燃了革命的信心。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古田会议通过了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

光芒万丈,穿越时空,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有一种豪迈叫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历史硝烟虽已远去,但每当我们回望长征时,总能被无数的故事敲击心灵,荡涤灵魂。而书写这段传奇的人,正是。

《红军过草地》(油画)张文源 作

  这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壮丽史诗。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为摆脱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施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

1936年的

  这又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1935年9月29日,陕甘支队从榜罗出发,于当天到达通渭县城,这是红军爬雪山穿草地三个月以来占领的第一座县城。

  向杨得志、肖华询问部队的情况后,又不顾鞍马劳顿,赶到不远的文庙街小学。在那里,他首次充满地公开朗诵了他自越岷山后酝酿于心的诗篇——《七律·长征》,要知道当时长征还没有结束,但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这是一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彰显的是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忠诚信仰和必胜信念。

有一种清醒叫做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有一种思念,历经历史云烟,愈加醇厚;有一种记忆,穿越时代风雨,历久弥新。这是同志执笔为新华社撰写的五大评论之一,评论的是1949年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着重1944-1949年时期》。而这一句话也一直是我们和平崛起路上的一针清醒剂。

  即使时隔几十年,我们再来回顾同志的这些话语,今天依然适用,这就是伟人的智慧与远见。

有一种态度叫做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警备团三营八连“南京路上好八连”的荣誉称号。当天,正好在上海会见印度尼西亚军事友好代表团成员,给他们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胜利的经验。他说:主要一条经验是,要同群众结合起来。当年8月1日,他便写下了《八连颂》这一首杂言诗。

  其实早在1928年,结合旧军阀出现的各种扰民现象,他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之后全面概括成了我们熟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此,中队的风气焕然一新。这也是不断思考和始终关注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中国革命之胜利,根本还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原则的胜利。

  说的最朴实的一句话是“为人民服务”,最感恩的一句话是“人民万岁”,这就是一种“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公仆情怀。

有一种奋进叫做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62年的冬天,中国刚刚走出三年困难时期,中苏关系又开始紧张。同年底,郭沫若填《满江红》一词,借以表达中国人民面对势力,团结一致、坚持斗争的必胜信念,读后当即作此和词。

1960年,在北京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因为时间不等人。就这样,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在不长的时间里,使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他曾经说过:“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那铿锵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只争朝夕的奋进,透射着时代伟人的担当尽责!

他心里装着革命和整个国家

唯独没有他自己

  那年,中央警卫局在清理同志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小柜子,里面装的是亲手珍藏的毛岸英的几件衣物,有衬衣、袜子、毛巾和一顶军帽。

  这些物品不是身边的工作人员收拾的,他们甚至看都没有看到过。

  从毛岸英牺牲到同志逝世隔了26年,他是在怎样的悲痛和寂寞中把儿子的这些衣物珍藏在身边的?

  历史总是有太多令人心碎的巧合。当悄悄藏起对儿子的思念时,他不知道的是几十年前,他的妻子杨开慧,也把对丈夫的牵挂,藏在了老家房子的砖缝里。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他一生的追求。

也许有人会问

46年过去了

为何只要提起同志的名字

无数群众仍然泪流满面

许多人就有讲不完的感恩

也许有人会问

46年过去了

为何一提起同志的名字

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

敬爱之情溢于言表

也许有人会问

46年过去了

同志为何受到群众如此爱戴

总是让人怀念

……

因为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辈子不贪钱

一辈子节俭度日

一辈子让敌人闻风丧胆

一辈子手不释卷

一辈子与人民心贴心

直到现在,只要提起

大家依然充满崇敬地说

您是这样一个人——

一生信念坚定

一生踏实务实

一生坦荡无私

一生清正廉洁

一生文韬武略

您虽然已经离开我们46年了

但您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

今日之中国

已前所未有地

接近世界舞台中心

今日之中国的伟大成就令人赞叹

您,看见了吗?

看,万山红遍,他看见了!

  2013年,总书记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深刻指出:

“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

2022年9月9日

是同志逝世46周年的日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

让我们深情缅怀

一代伟人

来源:中国网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