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秉和八字(易学大师尚秉和)
古人结婚讲究多,新媳妇进屋后,还要有人在外“听房”
随着九月的到来,又迎来了“金九银十”的结婚旺季。
在这个美丽的金色季节里,一对对幸福的新人,将十指紧扣走进婚姻的殿堂。
如今的婚礼有中式、西式,新人的礼服也有多种多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式婚礼。
如此,我国古时候人们的婚礼到底是怎样的呢?还有哪些比较小众的讲究和细节呢?下面小编来为您揭秘!
婚姻,古时又称“昏因”。
据《诗经•郑风》记载:“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
意思是,男方到女方家迎亲的时间是黄昏,而女方则因男方来而踏出家门。
这种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
唐朝以前的迎亲方式和我们想的完全不同。
据《仪礼·士昏礼》记载:“昏礼下达……主人爵弁、 裳、缁 ,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
怎么感觉有些瘆得慌……
还好,唐代把婚礼时间改成了早晨,礼服由黑色改成了大红色。
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今行礼于晓。\"
迎亲之后婚礼正式开始,新人有诸多礼节,尤其新娘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古时对新妇的姿态特别讲究。
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宜安矜烟视媚行。”
所谓“宜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媚行者……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份。\"
也就是说,新娘在举止、动作、仪态等方方面面都有要求。
比如,新娘在早上拜完天地入洞房之后,是一直不吃不喝,在床边端坐且微低着头,这段时间有专人看着,直到夜晚新郎来揭盖头。
如此看来,还是唐朝以前的婚礼比较人性化,入洞房之后没多久就睡觉了。
下一个颠覆我们想象的是,电视剧里演绎的古时候婚礼均在宽敞明亮的大厅举行。
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从汉朝到清朝,婚礼都是在相对狭小的“帐篷”中举行。
据《世说新语·假谲》记载:“魏武少时……观人新婚……青庐中人皆出观……\"
“青庐”指青布幔搭成的帐篷,在帐篷里,新人举行交拜之礼。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多次提到这一习俗。
关于交拜,也有很多细节和我们认为的不一样。
譬如,新娘离家之前,在娘家、而不是到夫家,新人便举行拜天地之礼。
先拜天地,再拜祖先。
下一步,新人向双亲奉茶。
奉茶时,新人不能跪下,只能站立。
因为新媳妇尚未到男家拜见翁姑。
待三朝回门之时,女婿方可跪拜岳父岳母。
在过去,特别是农村,当新人入洞房了以后,人们在门外趴墙根偷听新婚夫妻说悄悄话,这个习俗谓之“听房”。
有趣的是,“听房”在两千年前的汉朝就已经出现了。
意思是,听得人都不好意思……
说了这么多,读者朋友是不是感到新鲜有趣?
结婚意味着一对新人对彼此承担起责任。
婚礼是在亲人见证下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
是每个人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日子,什么样的婚礼才毕生难忘呢?
【参考资料:《汉书·袁隗妻传》《世说新语·假谲》《酉阳杂俎》等】
《左传》占卜卦例——筮成季之生
一、卦例背景介绍:
成季(约前700年—前644年),又名季友,季子,是鲁桓公姬允和文姜最小的儿子,鲁庄公的弟弟。季是氏,成是谥号。成季最为忠诚拥戴鲁庄公,后来拥立辅佐鲁僖公。他也是三桓家族中最强大的“季孙氏”(季氏)一脉的开山鼻祖。
鲁桓公(在位时间公元前711年—694年)有四个儿子, 鲁庄公、季友,为夫人文姜所生,庆父、叔牙,为妾所生。其中鲁庄公为嫡长子,继承了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及嫡次子季友(成季),三个皆被鲁庄公封为卿,其后代发展成了三大家族,庆父的孟孙氏(又称仲孙氏、孟氏),叔牙的叔孙氏,以及季友的季孫孙氏(季氏),即后来“三桓”。三桓一直影响着鲁国国政,季氏勢力尤为强大。
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662年),鲁庄公病重。
鲁庄公的正妻哀姜没有子嗣,而哀姜的丫鬟叔姜则为鲁庄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公子开,但是因为庆父与哀姜有染,如果让公子开继位,那鲁国大权最后一定会落到庆父手里。此外鲁庄公还和宠妃孟任生了一个儿子公子般,季友拥立子般继王位。八月癸亥日,鲁庄公去世。
才刚两个月,这年冬天十月己未,庆父杀子般,在齐国的支持下,哀姜妹妹叔姜的儿子子开即位,即为鲁闵公。季友在内乱中逃到了陈国。
庆父和哀姜私通更甚,密谋篡位。
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八月,庆父杀了即位不足两年的鲁闵公,自立为王。季友知道后,就带着鲁庄公之子姬申逃往邾国,并请求鲁国人支持。庆父在鲁国不得人心,鲁国人想要杀掉庆父,他便逃到了齐国莒地。闵公被害,哀姜事先知道内情,也逃到邾国。齐人向邾人索取哀姜,在夷地杀了她,后在鲁国安葬。
季友带着姬申回到国都,立申为君,是为鲁僖公。庆父最后在走投无路之下自缢而亡。
鲁僖公元年(前659年),鲁僖公將汶阳费(今山东费县一带)封给季友,并以季友为相,季友成为鲁国及鲁公的右輔。鲁国国君的权利自鲁僖公时就开始衰败。
鲁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季友去世。
季友死后,季氏长期把持鲁国国政。在鲁昭公时期,季平子(季孙意如)还把鲁君昭公赶到了齐国,自己摄政近十年。鲁昭公的争权失败与流亡命运是不可逆转的。后来,随着季氏衰落,鲁国一直走下坡路。这验证了“同复于父,敬如君所”的预言。
公元前256年,鲁灭于楚。又验证了“季氏亡,则鲁不昌”的预言。
因此,鲁国卜楚丘之父通过占断成季之生,准确预言了成季及季氏乃至鲁国400多年的发展过程。
二、卦例原文及其释义
《左传·闵公二年》原文:
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友”,遂以命之。
注解:
1、右:古以右为上,品质等级高的称右。
2、两社: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泛指祭祀土地之神的地方。两社,即土神和谷神,古代帝王和诸侯都祭祀土神和谷神。
卦例释义:
成季将要出生的时候,鲁桓公让卜楚丘之父先用龟卜法卜了一卦。
卜楚丘之父占断说:“这是个男孩。他的名字叫友,将来会位列公卿,辅助国君,执掌鲁国国政,成为鲁王室的辅宰之臣。成季死后,鲁国就不再昌盛。”
接着鲁桓公又让卜楚丘之父用《周易》筮占了一卦,得《大有》卦之《乾》卦,即《火天大有》卦六五爻变,变卦为《乾》卦。卜楚丘之父根据卦辞解卦道:“能够成就和他父亲一样的基业,受到像父王一样的尊重。”
乾卦为君为父,离为乾之子,离变为乾,故曰“同复于父”,所以国人景仰他,他受的尊敬同国君一样。乾为君,故“敬如君所”。
成季出生后,发现他的手掌上的纹路像个“友”字,和灼烧的龟甲上“友”很像,于是就用“友”给成季命名。这和卜楚丘之父说的完全一致。
其他释义之一:
春秋时期,“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 古人认为物先有象而后有数,龟为象,筮为数。但这两者的先后顺序,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并不一定如《周礼》所说。此卦例中,鲁桓公采取了先卜后筮,二者并用,且卜和筮的结果一致。至于孩子名字叫“友”。这大概是根据龟卜裂纹来判断出的结果,很可能明显出现“友”字样的裂纹。
《大有》卦的第五爻是上卦《离》的中位,是“得中”,吉兆。《象》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也。”六五居离中,下应九二,以诚信接应,激发他人心志,威严庄重以得到吉祥。
《大有》是《乾》演变出来的归魂卦,同属乾宫,象征“父子同德”。《彖》曰:“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大有》之六五以一阴之虚乘五阳之实,以阴柔居五之尊位,被众阳朝拱,有中正之德,且得上下众阳响应,因此有“微如”、“交如”。
再看变卦《乾》卦的九五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可见能筮得此爻的人可堪大任。这也大概是卜楚丘之父所断卦的依据。
“同复于父”的 “复”作“孚”,帛书版易经孚皆作复讲,孚为信或感应,“同复于父”即为他所受到的信誉、信任和名望和他的父亲一样。《大有》卦六五爻变,即以六五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现在《周易》通行版本的爻辞,“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有可能是春秋当时的爻辞。)来断吉凶。“厥孚交如”为诚信能与人相交,即君臣交心,互为信赖。“厥孚交如,威如,吉。”解释为:“与人诚信交往,再济以适当的威严就完善了。”
《大有》卦六五爻的《象》辞曰:“厥孚交加,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其意为:“与人诚信交往,目的在于完成大业。威严产生的吉利是很容易的,自然而成。”因此,此爻主要意义是指:只要诚心诚意,得到民心,就为吉利。
巧合的是大有卦的“有”字与“友”字形近而且同音。
其他释义之二:
高亨认为,“同复于父,敬如君所”,系根据卦象所做的论断,不是爻辞,所以这也可能是用《周易》。《大有》卦是上离下乾,《乾》卦是上乾下乾,乾为父,离为子,那么,《大有》卦上离变为乾,是象征子与父同德,“无改于父之道”,所以说“同复于父”。《 大有》卦上离变为乾,又象征臣与其君同心,常在君之左右,所以又说“敬如君所”。
离为乾子:《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乾为父,离为乾之女,故曰“离为乾子”。
尚秉和认为,《大有》之《乾》卦,上卦离变乾。乾为君为父,故曰同于父,敬如君。因乾位南,离亦位南,故人之敬离位,等同于乾位,故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
任启运认为,“同复于父,敬如君所”,所谓后天之离即先天之乾。后天八卦方位中的离卦就是先天八卦方位中的乾卦,因为两者的方位皆属南。
卜楚丘之父用龟卜法占断得出“男也。其名曰友”。若用筮法反证,根据大有变为乾卦来看,也能断出是男。将大有卦与乾卦并列,按照清华简《筮法·男女》,上去两爻,下去一爻,所得中间的三爻卦均是乾卦,确可得出“季友为男性”的判定。
三、结论:
成季就是三桓中季孙氏的第一代宗主,他也是鲁桓公的嫡次子。在他即将要出生时,鲁桓公就迫不及待地让卜楚丘之父为这个儿子卜筮其一生命运,可见对这个儿子的疼爱和重视,其结果也没有让齐桓公失望,成季具有君王之德威,鲁僖公元年,成季以功受封邑,为相,辅佐僖公将鲁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为鲁国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成季在鲁国的非凡政绩,使国人都象尊敬国君一样敬仰他。
(部分观点来自网络,在此一并致谢。/侵删)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转发、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将是我持续写作的动力!
《周易》里的“大人”到底指的是什么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乾》卦九二爻的爻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里的“大人”该如何理解?
《释文》解释“大人”说:“王肃云:圣人在位之目。”孔颖达《正义》说:“‘利见大人’,以人事托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都把“大人”解释成圣人。
“圣人”,我们一般认为是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但在先秦时期,“圣人”不但指智慧、品德,还包括身份地位在内。“聖”字,上左有“耳”以表闻道,通达天地之正理;上右有“口”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王之德,德行遍处施行。所以,“圣人”是指有品德、有智慧的王者,即如孔子在《论语》里多次称颂的尧、舜等。比如《论语·雍也》里,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就是圣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当然只有王者。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孟子·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来知德《集注》说:“大人者,大德之人也。”又说:“‘利见大人’者,利见九五之君以行其道也。”先强调德,有强调“九五之君”的位(诸多《易》家成五爻为“君位”,其实正是对应人间的君王的),“大人”这种有德有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周易》卦爻辞里没有出现“圣人”一词,“大人”和“王”多次出现。那么,《周易》里的“大人”就是指“圣人”吗?
现代《易》家里,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也是这样认为的:“《易》中大人皆指德位兼具的人。九二虽非君位而有君德,而且乾卦不像别的卦那样,往往一爻取一象,一爻代表一人;乾卦诸爻共一象,从潜龙到亢龙,都是那一条龙。它们代表的人也是一个,从‘勿用’到‘有悔’,都是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境遇和表现。这龙是高贵的动物,这人不是凡人,现在又居中,所以称大人。这位有大德的大人既已出世,其恩惠必将泽及天下,天下人都高兴见到它,故曰‘利见大人’。”
“德位兼具的人”,“恩惠必将泽及天下”,自然就是“圣人”了。
《文言》里说得更加夸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但《论语·季氏》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把“大人”和“圣人”并列,显然不认为“大人”就是“圣人”。
有人认为“大人”是单指道德而言的,比如黄寿祺、张善文《译注》说:“大人:一般有两种含义:其一,指有道德有作为的人;其二,指有道德并居于高位的人。这里指第一义。”
“大人”当然也可以单以道德而言的,比如赵岐注《孟子·尽心上》说:“大人,大丈夫不为利害动移者也;正己物正,象天不可言而万物化成也。”但更多时候还是要强调地位的,比如《礼记·礼运》“大人世及以为礼”一句,郑玄注解说:“大人谓诸侯。”杜预注《左传·昭公十八年》也说:“大人,在位者。”
我认为,和“君子”一词一样,“大人”最初也是单指地位而言的,后来逐渐被赋予了道德含义,在《周易》成书年代(具体时间此处不论,但肯定早于《论语》、《左传》、《孟子》等典籍),“大人”应该更侧重于指地位。
但“大人”又不同于道德最好、地位最高的“圣人”,那么,自然就是次于“圣人”的在位者,也就是各个等级的王公贵族了。
李镜池《周易通义》说:“《易》的大人,泛指贵族。”周振甫《译注》也认为“大人”指贵族。
陈鼓应、赵建伟《今注今译》则说:“‘利见大人’即见大人有利。‘大人’犹后世算命先生所谓的‘贵人’(《蹇》卦上六《小象》‘利见大人,以从贵也’,即以贵人释大人)。‘利见大人’于经文中屡见,皆是得贵人相助之义。”又说:“《史记·龟策列传》:‘见贵人吉不吉,吉,足开首仰,身正。’此‘贵人’正是‘利见大人’的‘大人’。”
说“大人”为“贵人”本也不错,因为“贵人”是指显贵之人,也就是王公贵族,比如《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史记·汲郑列传》:“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 但这和后世算命先生所说的“贵人”可不一样。
还有,这里“利见”的“大人”,是指九二爻自身(即占者)呢,还是指他人(即王公贵族)?
如果是前者,这里的“见”就是现身、出现的意思;如果是后者,这里的“见”就是拜见、谒见的意思。
孔颖达《正义》认为是前者,说“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是天下众庶利于见自己这个“大人”。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说:“利见者,言大人宜于此时出见也。”
来知德《集注》说:“‘利见大人’者,利见九五之君以行其道也。如仕进则利见君,如杂占则即今占卜利见贵人之类。”是赞成后一种说法的,郑玄等人也认为是“利见九五之大人”。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也认为:“是说龙出现在田野上,利于拜见大人。”
抛开“当位”、“居中”、“有应”、“无应”等问题不谈,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我是赞成后一种说法的。《周易》里有很多“利某某”的话,都是以该爻为主体来说的,也就是针对问卦者来说的,若这个“大人”就是自身,“见”是出现的意思,依照古文语言简洁的习惯,多半会只说“利见”。后面既加“大人”一词,这个“大人”就不应该是主语本身。
“《周易》释辞”系列文章之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