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查八字的地方(济南查八字的地方有哪些)
20天撮合30对!济南这个“社区大妈”帮帮团“免费发对象”
您听说过介绍对象,有婚介所以及相亲大会......但您听说过“免费发对象”的事情么?近日,济南市中区六里山街道一社区内的“社区大妈”帮帮团“免费发对象”公益项目火了起来。
什么是“免费发对象”?就是不收费给你介绍对象,而且保证质量,保证人品,包你满意。
该公益项目推行20天以来,已经登记了300余名女性,200余名男性,促成了30对青年男女,还有不少外地市民得知消息前来登记报名。
一个偶然的想法
“社区大妈”帮帮团当起了“红娘”
”给孩子来相亲是吗?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你如果不来现场的就把信息发给我,我给你登上。我们这里优秀的孩子很多,你放心,在这里肯定能找到满意的另一半儿。“17日下午,忙着张罗来往相亲对象的“赵大妈”电话一直没闲着。
“赵大妈”是六里山街道玉函南社区居委会主任赵惠,据其介绍,从今年2月17日开始,“社区大妈”帮帮团开始致力于帮助大龄青年男女找对象。
而为何要搞这样一项公益活动,还源于一个偶然的想法。“去年疫情开始后,我们通过入户摸排发现,辖区内有很多大龄的单身女孩和男孩都没有对象。而每年过年,家里父母都会催婚,导致他们不想回家过年,这样家庭就不和谐,”赵惠说,为此她认真思考后,联合了“社区大妈”帮帮团的16名社区志愿者们,开始了的“免费发对象”这一公益项目。
新时报记者了解到,介绍对象这一公益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线下主要是通过大妈登记、接待,进行信息的录入。线上将适合的男女个人信息一对一进行互通有无,“只要女孩觉得可行,就把男孩的微信推送过去,很多聊了一周见面给我反馈在一起了。”
目前,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已经有300余名女性,200余名男性来社区进行了登记,20天共促成30对青年男女。前来社区进行登记的有山东本地的,还有北京上海等地方的,大部分是父母替孩子来登记信息。
撮合对象有“独家秘笈”
女追男不如男追女 联系一周必须见面
20天共促成30对青年男女,这在婚介市场也属于高标准了,那么,赵惠以及“社区大妈”帮帮团的大妈们对于撮合对象,有什么“独家秘笈”么?
“我们都是过来人了,对于找对象,我们都懂。”聊到这里,大妈们笑了起来。
大妈们神秘地说,“秘笈”也是有的,那就是在介绍之前,要综合考虑双方的条件,比如身高、收入、年龄、学历、家庭条件等等,再进行介绍,这样的成功几率会大得多。“总不能一个大学生,你给他介绍一个初中生吧,这样也不合适。”
“秘笈”之二就是女孩不能追求男孩,男孩得主动追求女孩。“女追男隔层纱那句话是假的,不准,现在男孩还是喜欢矜持一点,温柔一点的女孩,那种直接上来的,太猛,他们接受不了。”赵惠坦言。
所以,大妈们在介绍对象的时候,在双方认为对方可以的前提下,一般都是把女孩的联系方式告诉男孩,让男孩主动联系女孩,同时,在双方联系一周后,会建议双方尽快见面,“不能拖,越拖越黄”。
“对于那些要求特别高的女孩子,男孩子,我们也会很直接地告诉他们没门,不可能,得根据实际来找,不能好高骛远啊。”通过以上“独家秘笈”,大妈们每次撮合成功的几率都在80%以上。
计划推出“四点半计划”
“共享大妈”帮忙照看放学后的“神兽们”
“社区大妈”帮帮团成立于2020年3月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帮帮团成员约有50余人,分别为玉函南社区55栋楼上的热心居民们。而帮帮团一开始成立的原因是为了帮助社区的孤寡老人。
“去年疫情期间,不少老人独自在家生活,我们很担心他们的健康,就每个楼安排一位大妈,进行不定期走访,询问老人情况,后来疫情慢慢好转,帮帮团也没有解散,还是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说。
据介绍,“社区大妈”帮帮团的成员最大的有71岁,最年轻的也有50岁了,而她们不论年龄,都十分乐意于参与到介绍对象这一公益活动上来。
赵惠说,“社区大妈”帮帮团主要是帮助大龄青年,或者是离异的青年男女进行牵线搭桥,目的是帮助他们摆脱单身,走向幸福。“我们在帮助他们脱单的同时,也教导他们要树立正确的择偶观,不看属相,不看八字,只要相互喜欢,在一起幸福最重要。”
下一步,“社区大妈”帮帮团的服务内容还会继续延伸,计划在4月份在社区组织一场相亲大会,同时还计划推出“四点半计划”,“社区大妈”变“共享大妈”,在社区找一间屋子,帮忙照看放学后的“神兽们”写作业,玩耍。
“打开门,迈开腿,善于推销你自己,有困难甭着急,社区大妈来帮你,找对象甭着急,来找社区帮帮团,你心仪的那一半我们一定能给你找到。”以上是赵惠总结的一套“脱单秘籍”,16位“社区大妈”都已牢记在心。
新时报记者:李焜染
编辑:卢婷
济南共青团“八字诀”推进青年政治人才建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邢婷)近年来,共青团济南市委在产教融合青年人才试验区打造的核心框架下,聚焦团干部队伍锻造、青马工程项目延伸、推优入党工作联动,进一步优化政治辨才、平台聚才、事业炼才、青年成才工作路径,通过“严管、优选、精育、善用”这一“八字诀”,全力推进青年政治人才建设。
在“严管”方面,从严从实抓好团干部队伍建设,按照“清理空壳团组织、调整涣散团组织、表彰优秀团组织、提升大部分团组织”的思路,兼顾团组织“瘦身与强肌”“剔骨与赋能”,根据产业布局、组织类型、群体分布,因地制宜推进团组织规范化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团干部作风提升行动,全力解决团干部“无感”“无岗”“无状态”问题。
此外,坚持分类管理。对专职团干部,常态化执行干部配备率、在位率、空岗率动态更新,将政治考核作为团市委机关干部职务职级调整的首要参考,同时畅通向组织部门定期反馈的沟通渠道;对挂职和兼职团干部,以规范团组织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协管职能,缩短适应期、延长工作期、提升认同感。
在“优选”方面,统筹兼顾实施推优入党。注重风险防范,建立“党委领导、团委牵头、支部实施”的三级联动体系,以“积分标准”为量化标尺,以“积分档案”为流程指南。同时,坚持筛选择优,设计《入党积极分子积分标准》,明确20项基础指标,从工作贡献、评优、志愿服务三方面设置7项加分指标。入党前通过理论考试、党员群众测评等方式进行检验,入党后,组织员与青年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包保”,对照“积分标准”互查“短板”,形成“争优、反思、提升”的闭环管理体系。
在“精育”方面,分类实施推进青马工程。抓好各区县、学校和各领域青马工程教学基地的建设,完善学员选拔管理、课程体系、文化产品等培训机制,全力达到“分类培养、分层实施、全面覆盖”的培训效果,增设网上课程、微团课,年度新增“青马工程”农村班、社会组织班。同时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团内课程研发,全面提高青马工程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善用”方面,产教融合提供广阔开放平台,搭建校企地青年创新平台,打造产教融合青年人才试验区,有效打通校企对接新路径。将“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由带动转为牵引,坚持挖掘、培育、扶持三步走,实现优秀青年创新项目立项近200个,依次为前提推动成立总规模10亿元的青创投资基金。创新“服务队+行业小队+校企地联络员”新模式,助推国内知名高校、省内普通院校、职业院校与驻济企业实现精准对接,吸引集聚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来济。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据说,这是只有济南人才知道的老街!
升官街是一条消失了的街。它的位置在现在济南舜井街南头向西到天地坛街的一段,不足200米。升官街名字很好听,其实是卖棺材的。50年前,南关一带卖棺材的集中在升官街和南门里,算是棺材专卖中心。
卖棺材的店铺大都是厂店统一,没有柜台,也无需柜台,把打好的棺材往那儿一摆,大约连广告也不用打。一般棺材铺都上门板,那门板就是一块块长木板,白天把门板卸下来,到了晚上再把门板安上。那时的棺材铺也不像现在的商店都搞装修,素朴得很。大概棺材铺装上霓虹灯或者音响什么的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旧时南门里大街
但是,那时候的商家也很懂得多种经营。升官街上卖棺材的除了专营棺材之外还兼卖蛐蛐儿,这儿是当年有名的蛐蛐市。
蛐蛐儿,学名蟋蟀,也称“促织”“趋织”,意思是听到蛐蛐叫便当知秋凉,应当抓紧预备织布做棉衣越冬了。但在中国的民间,蛐蛐是岁晚赋闲的玩具。《诗经》中便有《蟋蟀》的篇名,是讽刺晋禧公的。宋朝济公的故事中也有“济公斗蟋蟀”的故事。四十年前还有个动画片《蛐蛐》,是根据蒲松龄的《促织》改编的。据说,近几年南方一些城市又重新兴起了斗蟋蟀的风气,甚至还要举办“斗蟋蟀大奖赛”。我不知道办没办成,但这些年济宁地区有人靠卖蛐蛐发了大财却是不争的事实,人们斗蛐蛐的热情并不低于远古的先民。
一到秋天,升官街的蛐蛐市便火爆起来,沿街两边摆的全是蛐蛐罐儿,一摆就是三四层,有陶瓷的、南泥的、竹子的,外面刻着梅兰竹菊,非常好看。当然最好看的还是斗蛐蛐,把蛐蛐过到罐里斗,也有的用专门的咬圈。参战的蛐蛐儿头上两根长长的须,像京剧里小生头上插的雉鸡翎,屁股后面两根叉,呈八字状,像是两根坚硬的蒺藜刺。蛐蛐最起码的条件是全须全叉,交战前用“蛐蛐胡儿”打一打它的牙,看一看它的牙板。“蛐蛐胡儿”是草茎做的,搔到蛐蛐的牙上,它马上愤怒地张开,旋即鼓起有着黑褐色花纹的羽翅——那叫“晶子”,嘟嘟地叫了起来。
有一年,一个又矮又瘦的人带来一个蛐蛐,从早上到晚上一连咬败了六七个,喜得他手舞足蹈,笑容满面。然而乐极生悲,恰好战斗正酣之时,挤过来一个卖鸡的,担着两筐鸡驻足观看,那蟋蟀猛地一蹦,恰好蹦到鸡筐里,再也没有看见这只常胜将军生还。那人不禁嚎啕大哭起来。许多从这儿路过的人都来询问,他边哭边说:“我那老爷死了。”人们以为他的外公去世了,连忙劝他回去奔丧。他指着那鸡笼说:“老爷让鸡给吃了!”原来他的蛐蛐名叫“老爷”,人们哄然大笑。后来那人把卖鸡的拉住,生生地留下两只鸡才算了事。
我那时在南城根小学上学,每天从升官街上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件事:在升官街的西头,天地坛的南头路东有一家卖石灰的,门前堆满了石灰粉,热气腾腾冒着热气,一个精神病人来到石灰堆前,把脚上的布鞋脱了下来,然后往鞋里装满了石灰粉,猛地往自己的嘴上一扣!那场景吓得我撒腿就跑。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眼睁睁地看到精神病人对于自己肉体的摧残,令人深深的悲哀和同情。
如今,升官街在人们的眼里和地图上消失了,卖棺材的也改弦更张了。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只有记忆还那么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依然那么清晰。(武存中)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