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农历1月29八字(1967年农历1月29日是什么星座)
中国核潜艇之父34岁被密召进京,此后30年再没回家
他的秘密身份被隐藏了30年,这30年间,他没有回过家,父亲到死都没有再见一面。家人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就连到了同一个城市都不能相会,气得拒收他的来信。
无人知晓,他独自一人承受着误解,有时甚至欲哭无泪,只因肩负着重要使命,离国家秘密最近;赫赫无名,90多岁的他被习总书记亲自搀扶着坐到身边,是值得所有人致敬的民族脊梁!
他叫黄旭华。看完他的故事,中国为什么行,相信你心中就会有答案——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93岁的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犹记得,2017年11月17日,人民大会堂上演了感人的一幕:看到90多岁的黄旭华站在代表们中间,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握住黄老的手,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犹记得,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黄老娓娓地叙述自己的经历,在他的演讲过程中,观众们除了报以热烈的掌声,还几次抹起了眼泪。撒贝宁说:这是我听过的最震撼,最让人心情久久无法平静的演讲!
犹记得,在上海交通大学120周年校庆时,90多岁的他,在演讲时毅然推开了为他准备的椅子,全程站着完成演讲,他让在场的所有人润湿双眼!
如果今天之前,你还不熟悉黄旭华这个名字,那么今天之后,请记住他!
他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愤怒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潜艇技术的垄断,中央批准研制导弹核潜艇。可中国无一人了解相关技术。
1959年10月1日,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政府向他提出对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又非常多,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父母悬壶济世,仗义疏财。看到父母的善举,受人尊敬,黄旭华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可时代洪流将他人生计划全盘打乱。
小学时,七七事变爆发,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了。可日本鬼子轰炸愈发频繁,每次警报一响,黄旭华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往城外的山洞跑。年少的黄旭华开始思考:
为什么日本鬼子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
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
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受人家的宰割。黄旭华说:“我不学医了,我要造飞机、造大炮,造军舰、中国之所以弱,就是因为国防科技太落后了。”
总之什么能对付敌人,他就学什么!
1945年,21岁的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学航空系,但他的志向是造船,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4年,他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艘扫雷艇和第一艘猎潜艇。
四年后,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被秘密地召集至北京。
“1958年春的一天,研究所通知我到北京开会,我什么都没带就去了。到了北京才知道,我们不回原单位了。”
和黄旭华一样被通知到 北京“开会”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直到几天后,聂荣臻元帅亲自给大家开会,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在这次会上,年轻的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就这样,他甚至都没有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告别,就孤身一人来到了北京,30年,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30年,只留下了一个神秘的145信箱……
硬是靠着算盘造出了“核潜艇”
研究核潜艇得去海上,因为机密和危险,必须远离人烟。
黄旭华回忆:“在海上奔波了几个月后,我们在黄海和东海的中国海域分别选择了一个荒凉的小岛,小岛都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在地图上也查不到。为了保密,不通邮,不通电话,偶尔只有经过伪装的民船靠岸送给养和信件。我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带着团队到岛上扎下了根。”
因为保密需要,黄旭华的妻子李世英被调到了北京。从此,黄旭华一家就在父母面前“消失”了,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
黄旭华常年生活在荒岛上:“条件非常艰苦,整年都是风沙弥漫。”比环境更艰难的是核潜艇的研发举步维艰。究竟有多难?难到所有的人根本就没见过核潜艇!
令人不敢相信的是,直到有人从国外带回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团队才总算有了实物参数。通过计算、对比,玩具模型与他们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正是靠着拆解这两个核潜艇模型,科研队伍才坐实了资料内容。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他们会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他笑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他的那把算盘。
研发核潜艇时用的算盘
可见当时,黄旭华他们克服的困难,根本不是我们能用文字形容出来的!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必须集成航海、导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才能将它制造出来。
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艇内仅控制阀门就有一万多个,各种仪表达到几千个,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设备,全都是自己制造!
时期,白天搞“革命”,黄旭华和一些技术骨干还得挨批斗。但是到了晚上,黄旭华和大家一起加班加点,把白天失去的时间补回来。1967年,黄旭华被“勒令”养猪,1968年他才被“解放”出来,夜以继日地继续进行研制工作。夜半寒风刺骨,工厂施工遇到技术问题,一个电话,他就立即掀开热被窝,穿起工作服,冒着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的严寒,爬山五十多分钟,赶到工厂,找出技术故障,和工人一起干到天明。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中,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从1958年组建团队到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短短不到13年的时间,对于科技落后、经验全无的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奇迹。而直到今天,全世界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也只有6个!
深潜300米的惊心动魄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
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时,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了,160个官兵无一生还。
1988年,4月29日,中国的核潜艇按照设计极限 也要做下潜实验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能保证核潜艇挺过极限深度吗?
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黄旭华第二天就带了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一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总师怎么能下去?”面对群情激动,62岁的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他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 深处 令人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成功后,黄旭华兴奋地拿起笔写了几个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这次深潜试验,黄旭华的眼底、耳朵和牙龈都因承受压力过大而渗出了血……
从此,中国核潜艇劈波斩浪,遨游在深蓝的大洋之中,为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释放出巨大的震慑力。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30年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
黄旭华 彭士禄在中国092战略核潜艇前的合影
黄旭华,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可他,却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愧疚难当……
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在北京哪一个单位?到北京去干什么工作?黄旭华一直闭口不答。由于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黄旭华每逢年节都会给老人寄去十元钱,他只能以此表达孝心。
黄旭华的父母亲
可父亲生气地把黄旭华寄的钱退了回去,姐姐也写信骂他“越大越不懂事”:面对那张退回来的汇款单,黄旭华心中五味杂陈,欲哭无泪,还不能多解释。
后来,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父母和兄弟姐妹除了145号信箱外,完全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方式。等半年后他收到信时,父亲已经去世多日……父亲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做什么,老人家是带着埋怨和不解走的。
在父母兄妹眼中,这样的黄旭华,就是个忘恩负义的不孝子。
1986年,当黄旭华回到阔别的家乡时,已经整整30年了,父亲、兄长已经去世,看着已是满头银发的90多岁的母亲,黄旭华不禁跪地痛哭流涕。
而这次重逢,家人仍不知道他这么多年在干什么!直到一年后的1987年,一篇题目为 《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的长篇报告文学,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的人生经历。
至此,黄旭华这三个字才终于被“解密”!
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母亲一看,里面所讲的黄总设计师,就是三十年没有回过老家,而被弟妹们误解为不要家,忘记了养育他的父母,不孝的三儿子。
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她把子孙们召集过来,郑重地对大家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
母亲这句话让黄旭华非常感动,黄旭华说,母亲这句话对自己非常有意义,每次想起来,他都忍不住流泪……
自古忠孝不能双全,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2014年春节,已经是87岁的黄旭华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在颁奖现场,87岁的黄旭华动情地说:若干年之后,我的工作可以公开了。我在父亲的坟前说:爸爸,我来看你了,我相信你也像妈妈一样地谅解我。
白岩松问:您哭了吗?
黄老哽咽着回答:我的眼泪,控制不住!
一生,无悔!
2014年,《感动中国》节目播出后,人们才知道了黄旭华的故事。黄旭华却很认真地说:我的妻子很伟大,没有她,我什么事情都做不成。而他的妻子李世英笑着说:他啊,生活中什么也不懂。”
他和李世英1956年结婚,妻子为他先后生下3个女儿。他离开家后,妻子用瘦弱的肩膀,默默支撑起整个家。黄老将老伴儿称为“三品夫人”,
品德高尚、品质优秀、品味雅致。老伴儿则将他称作“客家人”,每次黄老从单位回来小住,李世英就打趣说:“又回家做客了?”连孩子们也跟着起哄:“爸爸又回家出差了?”
70年代他们从北方荒岛迁至武汉后,黄旭华的家就开始有了周末家庭晚会,他为妻女表演小提琴、口琴,他以这种特别的方式诠释和表达他对妻子、对女儿们深深的厚爱。李世英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扛起了一个家,让黄旭华专心致志于核潜艇事业。
黄旭华虽然从未当着夫人的面说过一句感谢的话,可是当着媒体、当着子女、当着他人时,他总是噙满泪水地说欠了她一辈子,感谢她一辈子无怨无悔的付出。
今天,92岁高龄的黄旭华,依然精神矍铄、健步如飞,他每周仍在719研究所带上眼镜和放大镜工作5个半天。
黄旭华说:很高兴自己90多岁还能工作,生活也能完全自理!
有人问他,祖国是什么?
他这样回答:列宁说过的,要他一次把血流光,他就一次把血流光;要他把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他愿意一滴一滴慢慢流。一次流光,很伟大的举动,多少英雄豪杰都是这样。更关键的是,要你一滴一滴慢慢流,你能承受下去吗?国家需要我一天一天慢慢流,那么好,我就一天一天慢慢流。
从1958年开始到现在,93岁的黄旭华一直都在核潜艇的岗位上,为祖国呕心沥血,献出了一生、无怨无悔!
共和国的旗帜上有黄旭华和战友们血染的风采!
黄旭华和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们
我们能享受和平与安稳,正是有像黄老这样的“赫赫无名”的奉献者,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的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让我们向黄旭华,以及所有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大国脊梁,致敬!
(来源: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86年澳门富商马万祺建议中央:一定要在澳门驻军,中央如何回复?
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跨境来到了澳门。战士们威风凛凛站在受殖民统治百年的澳门土地时,当地10万居民夹道欢迎,情绪激动,他们终于等到了澳门回归的这一天。
这一日,澳门回归,街道上场面十分热烈,不少澳门同胞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很早之前,葡萄牙政府与中国政府谈判,提出了一个无理的条件:“中方不能在澳门驻军。”理由是,葡萄牙在殖民期间也“没有”派军队驻扎。
澳门富商马万祺知道后,立即找到了新华社负责人,请他们立即向中央反映真实情况,强烈建议中国一定要在澳门驻军。70年代后,葡萄牙没有派遣正规军驻守澳门,但澳门内部的社会组织和保安部队等等都有大量的葡萄牙在职军人。简而言之,葡萄牙军人不过是换了种身份继续存在而已。
图|马万祺
在马万祺眼中,澳门一定要有驻军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葡萄牙的正规军一直存在,过去中国同胞受到了不少欺压,爆发过武力冲突,想要保障我国应有的权利,就一定要驻军;第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土地,既是中国的土地,中队为什么不能驻守呢?
记者曾经采访过马万祺,这位和蔼的老人颇有感触地说道:“澳门回归前,社会上的治安并不安稳,经常发生打架斗殴、偷窃、绑架等事件。有钱人都不愿意在澳门久居,有条件的,就会把子女送去国外读书。”
1986年,澳门富商马万祺建议中央:一定要在澳门驻军,中央如何回复?马万祺在澳门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得到消息后如此着急?关于驻军问题,最后结果如何?
马万祺:“瞩望在延京”悠久文化,赤子之心,马万祺不仅是一位成功的爱国商人,还是一位爱国诗人。诗人臧克家曾经评价道:“他是一个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人民诗人。”诗人艾青也对他说过:“我写不过你,希望你多写。”
的确,爱国情怀是贯穿马万祺诗歌创作的一条红线,也是他矢志不移的信念。
1919年10月21日,马万祺出生于广东南海县一个商户家。他的父亲是一位爱国商人,希望国泰民泰。
马万祺出生,其父想起了《诗经·大雅·行苇》的“寿考维祺”和《荀子》中的“俨然壮然祺然”的两句诗词,遂给儿子取名为“万祺”。
马万祺的祖父是农民,到了父亲这一辈,开始经商。马父颇有经商之道,家族迅速壮大,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商。马万祺15岁那年,父亲劳累过度,因病去世。马万祺为长子,开始学习管理,接手父亲留下来的家业。2年后,马万祺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族的“当家人”。
父亲给马万祺留下的不单只有偌大的家业,还有优良的传统文化。马万祺早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后来管理家业,任用工人,一直信奉“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的准则。
所以,马万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总是随和的,只有在大是大非面前,才有坚定的立场。现在我们能看到马万祺最早的诗词是他1937年创作的《同仇抗敌》:
可恨倭奴太逞凶,同仇敌忾怒发冲。牺牲已至关头后,万众一心扫孽戎。
马万祺先生的怒火跃然纸上,那是他青少年时代所作的诗。马万祺青少年时期,正是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我国土,烧我家园,杀我同胞。马万祺怒火中烧,将家中的财产尽数捐给了抗日军队。
马万祺自己也投入抗日洪流中,参加了上海十九路军的抗日救国行动。广州沦陷,马万祺家族中经营的粮食、布匹等商铺被日军焚毁。两代人的血汗,一朝被焚毁。马万祺并没有悲观消极,他十分了解的宗旨,他认为东方灯塔不灭的希望在延安。
广州失守,马万祺创作《广州失守》:
凶残狠日寇,铁蹄践羊城。东南何不振,瞩望在延京。
马万祺抱着“中国必胜”的信念,来到了香港。在朋友的帮助下,他东山再起,恢复了商业运作。
马万祺制作纱布,经营粮食油等食用商品,在香港站稳了脚跟。马万祺生意越做越大,正准备向海外发展。日本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日寇大张旗鼓侵入香港。马万祺的商业再次受到影响,商铺的粮食和纱布被日寇抢夺一空。
不幸中的万幸,日本人侵入香港时,马万祺正在澳门洽谈商务。马万祺不断拓宽商业,并不是想多赚钱,而是想捐给内地的抗日组织。
马万祺干脆就留在了澳门,从头再来。马万祺通过广州湾的法国总督驻澳门的关系,在澳门开了一家葡法洋行。马万祺将洋行产生的大部分盈利都捐给了内地,支援抗战事业。
图|马万祺看望灾民
为了方便抗战物资转运,马万祺开设了大丰银行,加强了澳门与内地的金融联系。同时,和他有关的所有合营公司,都致力于抗战物资转运。
在抗日时期,马万祺从商以来所有的钱都花在了两件事上:第一,购买抗战物资,捐给抗日前线。他辗转多地都是为了拓宽渠道、方便支援前线;第二是不计回报保护同胞,他开设粥棚,免费救济同胞。
马万祺结婚,原本准备好了5万大洋的酒席钱。恰逢天灾人祸,无数农民的家园被破坏,大米涨价,饿死了不少穷人。马万祺对未过门的妻子说道:“我们把这5万大洋捐出去吧!”妻子也是一个有民族大义的人,欣然同意。
马万祺就是“澳门的霍英东”马万祺应地下党员柯麟医生的邀约,参与主持澳门著名的镜湖医院,在他们的努力下,将镜湖医院改造成了一所有名的慈善医院。马万祺的义举和胆识得到了澳门市民的好评,一些志同道合的爱国同胞自发投靠马万祺。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终于在党的带领下迎来了新生。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马万祺十分激动。
1950年,马万祺难抑心中的喜悦,带着澳门各界代表来到中山县(现中山市)慰问解放军同志。在当地解放军的邀请下,马万祺担任了庆祝广州解放大会的司仪,众人一起满怀升国旗、唱国歌。
当时的场景马万祺牢记在心中,他后来对记者说道:“除了兴奋还是兴奋,我们国家之前被人侵略,到现在才真正站了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开始对华封锁禁运。这样一来,新中国的经济很难得到发展,马万祺便想方设法打通澳门与大陆之间的贸易。马万祺还将从大陆进购来的商品转售至东南亚、美洲等地。
1950年,我军正要解放海南岛与广西地区。广东城乡却在闹饥荒,粮食紧缺,后备军需跟不上。找到了马万祺,马万祺了解情况后积极协助解放军购进战略物资。有了他的帮助,军需问题迎刃而解。
抗美援朝时期,马万祺也出了不少力。新中国才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我国的经济与军队还在建设中。马万祺对抗美援朝这一举措表示支持,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战,打赢了世界头号大国美国,世界上任何国家想对中国动手都要再三思索。
马万祺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突破了敌国的封锁,从国外购进了物资,将这些都运去了前线。马万祺做生意向来是谨慎小心的,他不愿冒险,但为了国家他敢于冒险。了解他的人都十分钦佩地说:“马万祺就是澳门的霍英东。”
澳门即将回归,马万祺:一定要有中国驻军新中国成立,马万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马万祺还有一个愿望就是祖国统一。1979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中国经济又迈了一大步。中国与葡萄牙建交,葡萄牙当局也终于承认,澳门是中国的土地。
中国想要回中国固有土地,葡萄牙一拖再拖,最终给出答案可以进行谈判。也就是说,澳门会归还中国,但还需要商议。这对马万祺和在澳门的爱国人士来说,也算是一个好的结果,总归是有个盼头。
时间一晃,7年过去了。1986年6月,中国与葡萄牙就澳门回归一事进行会谈,双方主要商议澳门回归的具体事宜。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有一天突然新闻界传出来“葡萄牙不允许中国在澳门驻军”的消息。
图|马万祺
马万祺得知后,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马万祺在外漂泊多年,见识良多,他太清楚中国人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会有怎样的结果。澳门发展至今,无论是在商业还是在黑市,都有帮派纷争,社会也一直有治安混乱等问题。这要是没有驻军,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马万祺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托人给中央递话:“没有驻军,有什么事情怎么办?无论多少,一定要有……”
当年的血案历历在目1952年7月15日,广东与澳门因边境发生了一些摩擦,中方与葡方的士兵打了起来,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关闸事件”。50年代中国与葡萄牙还没有建交,中国人要去澳门就必须通过一座牌坊式的大门,也就是著名的“关闸”。
“关闸”就是广州与澳门的边界,在“关闸”的两边,中国和葡萄牙双方士兵各自把守着一边。正常情况下,“关闸”定期开放,这是为了方便双方商品流通。
但在7月15日这一天,葡萄牙的一名士兵将哨位向前移了不少位置。我方哨兵发现后,发出警告,打手势让葡方士兵后退回原来的位置。
葡方士兵十分嚣张,认为我国还像以前一样软弱好欺,非但没有退后,还抄起刺刀刺伤了我方士兵。我方战友见状哪里能忍,随即就动起手来。这场冲突,最后发展为枪战。
7月30日,这场冲突才结束,葡方5人死亡,14人受伤;我方牺牲2人,30人受伤。试想,如果当时广东边境没有武装守军,最后的结果不言而喻。华东军区司令员知道后,立即召开了会议,将领们纷纷请战,甚至有人扬言:“给我一个师即可!”
最后毛主席发话:“澳门的居民是我们的同胞,我们对澳门开战,弊大于利。新中国刚成立,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大国从严,小国从宽。”
图|毛主席
“关闸事件”发生后,澳门居民的生活深受影响。澳门之前的蔬菜、水果等商品大部分是从大陆购进的。冲突发生后,澳门市场发生了变动,一时间物价飞涨,蔬菜粮食供不应求。葡萄牙可以不管中国人的死活,但我党不能不考虑。
马万祺和好友何贤四处奔走,进行斡旋,光是珠海与澳门之间就接连跑了10多次。在马万祺等爱国人士的努力下,葡方终于愿意向中方递交道歉书。这个事件,才最终得以和平解决。
1966年,澳葡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12·3”血案。当天,中国爱国同胞来到澳督府游行,抗议澳葡当局无故抓捕、殴打工人。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澳葡当局没有听取民声,反而派出了佩戴真枪实弹的警察来镇压。葡方警察将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学生、妇女百姓。
在这场血腥镇压中,葡方警察共打死了220多人,还有62人被葡萄牙当局带走。中国内地人民义愤填膺,纷纷对葡萄牙的暴力血腥手段展开声讨。马万祺与何贤也十分气愤,在澳门广播演讲,严厉谴责了葡方的野蛮行径,同时提出要让葡方给一个交代。
马万祺在澳门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号召力,葡萄牙同意交涉。马万祺和何贤等13人组成了谈判小组,代表全体中国人与葡萄牙进行谈判。起初葡方直接耍赖,光认错没有实际行动弥补。
葡方一直在拖延时间,企图大事化了。广东省外事处给澳葡下最后通牒,必须在72小时内给出答复并解决问题。葡方慑于各方压力,终于在1967年1月29日,签署了认罪书,并处置了杀人凶手,释放了狱中的游行者,赔偿受害人葡币205.8万元。
诸如此类的事件有很多,所以在马万祺看来,澳门回归,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驻军。中央收到马万祺的建议,郑重其事地委托新华社负责人转告马万祺:“中队一定会在澳门驻军,放心!”
马万祺得到中央肯定的答复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党和新中国没有让他和澳门同胞失望。
曾经香港回归,撒切尔夫人也提出过:中国不能在香港驻军澳门回归,驻军问题一波三折。其实在很早之前,香港回归就打好了“样板”,中国与英国就这个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图|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撒切尔夫人见面也就意味着两个大国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撒切尔夫人谈及香港主权问题,正面回应:“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1984年5月,外界传出了一个谣言,不排除是有人故意为之,说:“中央不会在香港驻军,原因是英国方面不允许。”
国防部部长耿飚工作十分繁忙,一些别有用心的记者穷追不舍提问:“中央是不是不会在香港驻军?”“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划呢?”
耿飚面对记者的“狂轰滥炸”,有些应付不过来,想离开却又被团团围住了。耿飚部长对着镜头,含糊地说了一句:“现在还不确定,有可能。”此话一出,记者们大做文章,不少报纸头条为“中国外交领导在驻军一事有所犹豫”,急迫地想坐实谣言。
知道后,气不打一处来,严厉批评了耿飚。立即做出了行动,补救耿飚的无心之举。立即安排了一场港澳代表见面会,邓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记者传达的信息。
邓公出场,记者拍照后按照惯例必须清场。突然叫住了记者们,说道:“记者朋友们,等一等,我还有话要讲。”邓公发话,记者们纷纷回头。说道:“有人曲解我党领导人员的话,我想找你们帮我辟个谣。香港是中国的领土,我们一定会派出军队驻军!”
的肯定发言,让港澳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很快,的话就传遍了全国,各大报纸头条为:发言,一定会在香港驻军。
葡方同样也不希望中国在澳门驻军香港回归,为澳门打好了模板。我国在解决澳门回归问题的时候,轻松了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中葡双方没有分歧。
比如回归日期,葡方原本表示回归日期定在1999年12月31日。中方代表周南说道:“你们外国25日就是圣诞节,你们国内都放假了,大多数葡萄牙人都与家人团聚了。你们干脆将时间提前至20日,让你们的同志回家好好放松一下。”
葡方对于这个问题倒是没有太多的坚持,澳门回归是迟早的事情。葡方的外交官表示:“我们同意这个提议,可以把时间提到20日。”在我方的坚持下,澳门回归提前了11天。
还有一事,葡方坚持不肯退让。很早之前,中葡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里面没有记载关于驻军的问题。他们认为,关于驻军这个问题,澳门与香港是不一样的,葡方在70年代的时候就将驻军撤离了。
按照他们的逻辑,葡方管理澳门时没有驻军,中国也不能驻军。我们前面提到,事实并非如此。葡方的军人不过是换了一种身份继续留在了澳门,1952年的“关闸事件”和“12·3”血案记忆犹新,恍如昨天。
1998年9月18日,中方做了大量的工作,就葡方强调的“葡萄牙近20年没有在澳门驻军”展开了调查。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澳门驻军法”,使得葡方的态度发生转变。
图|马万祺(金匾中间者)等代表澳门人民把写有“威武文明之师”的金匾献给驻澳门部队
1999年12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浩浩荡荡进入了澳门。400多年了,澳门总算迎来了第一支驻守的中队。澳门回归后,社会治安好了很多,整个社会变得安宁、平静,与回归前的澳门大相径庭。
日本侵华时期,移民东北,日本人在我国国土上作威作福,欺压中国百姓,追其原因还不过是他们背后有日本军队撑腰。中队撤出了东北,中国百姓没有后盾,只能忍气吞声。
以史为鉴,驻澳的中队就是澳门同胞最坚强的后盾,澳门的治安警察在追捕审查黑帮犯罪分子时,腰板更硬了。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