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的八字(狄仁杰八字命理)
狄仁杰死前,在武则天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彻底解决大唐隐患
狄村是狄仁杰的故里,在太原市老城区南郊,村旁西北有狄母手植的槐树,称“唐槐”,并有“狄梁公故里”石碑。
狄仁杰墓位于洛阳城东十二公里的白马寺旁,为一圆形土丘。墓前今存碑石两方,较大的石方上书“有唐忠臣狄梁公墓”八字。据《彭泽县志》记载,狄仁杰任彭泽令期间,将囚犯免除死罪,囚犯以土在狱侧积成小丘,称为“纵囚墩”,后人就在这座“纵囚墩”上建立了狄公祠。
也因为狄仁杰名气太大,世人为其留下了很多文学作品,清朝时期就存在的《狄公案》,很可能是目前描述狄仁杰破案最早的文学作品;西方有名的汉学家高罗佩所著的《大唐狄公案》,甚至,还被芝加哥大学加入到了学生的书单里,成为学生必读书目。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现今,关于他的文学作品就更多了,有票房可观的电影《血溅画屏》;有收视率俱佳的电视剧《武朝迷案》。《神探狄仁杰》全剧更是被分为了三部,多达一百八十余集,可见,大家对狄仁杰喜爱之深。
其实,狄仁杰也是位政治权谋高手,但是,在文学作品中,对他政治才能描述得少之又少。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狄仁杰依仗武则天的信任,最终将她扳倒了。说到这里,我们则充满着疑惑:为什么狄仁杰要费尽心思扳倒武则天?他用了哪些惊人手段?
狄仁杰本是并州太原人,经历高宗和武则天两个朝代,在武则天时期政治建树达到顶峰。曾出任过并州都府法曹、侍御史、大理丞、豫州刺史等诸多职务。狄仁杰多年来潜伏在武则天周围,并且,借此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最终,成功的扳倒了武则天,将大唐还与李氏王朝。
他这般谋划深远,手段高超,城府之深,令后人叹服不已。
狄仁杰家族世代为官,祖父狄孝绪,贞观年间任职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任职夔州长史。狄仁杰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出任汴州判佐一职。当时,工部尚书阎立本受命出任河南地区道黜陟使,狄仁杰遭小人构陷被告到公堂,阎立本负责审理此案询问真相。
审理期间,阎立本发现狄仁杰是个不可多见的人才,于是,便向皇上推荐,狄仁杰由此出任并州都督府法曹。仪凤年间,高宗执政狄仁杰深受器用,升任大理丞。狄仁杰尽职尽责、执法廉明,一年时间,就判了许多积压已久的案子,涉及一万七千多人,且没有冤叛误判案情发生。
自此,狄仁杰名声大噪,成了大家认可,断案如神、惩处奸恶的法官大人。为了维护封建法度,狄仁杰不怕冒犯一国之君,敢于向上谏言。仪凤元年,即公元六七六年,时任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失误砍掉昭陵内一棵柏树,高宗皇帝下令要杀了他。
狄仁杰认为罪不至死,便奏请收回旨意,令高宗很不愉快,再次下旨非杀了不可。狄仁杰劝阻皇上:“如果,因权善才一时失误而诛杀他,千百年后,后人会认为您是明君还是昏君呢?”狄仁杰也表示:“不接旨行事,就是怕置皇上于不仁不义的境地。”
高宗这才幡然醒悟,于是,免去了权善才死罪。
自此,狄仁杰的社会声望日渐提高,为表嘉奖,武则天赐他紫色长袍和犹龟绶,并用金色墨汁在紫色长袍上写下“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字。公元六九七年十二月,即神功元年十二月,武则天将狄仁杰召回宫里,任门下侍郎,协同凤阁、鸾台一同处理朝中政务,并加授他为从三品官员,同时,负责政务的上传下达工作,并恢复其宰相一职。
这个时候,狄仁杰这位潜伏在武则天身边最厉害的高级间谍,顺利成为武则天执政期间的左膀右臂。
成语“唾面自干”由来与历史人物娄师德有关,意思是:“别人吐了唾沫在自己脸上,不要擦干,应该让其自己风干。”往往比喻遭遇侮辱却能极度隐忍的态度。
娄师德,出生于郑州原武,字为宗仁,与狄仁杰同是唐朝宰相,性格较为隐忍。娄师德弟弟出任代州刺史时,特地来向他辞行,告别之际,兄弟二人对“唾面自干”进行过讨论。娄师德建议:“别人向你脸上吐唾沫,应该保持微笑,让它自由风干。如果擦掉, 别人会觉得失去快感,那那人还会继续憎恶你。”
娄师德贵为当朝宰相,能往他脸上吐唾沫的人自然不多,至于他有没有做到“唾面自干”,我们不得而知了。
娄师德谦让随和、肚量大,被大家广泛称赞,后人更称他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娄师德和狄仁杰二人同为当朝宰相,能力却有所差别。狄仁杰在同类里比较拔尖,娄师德要平庸很多。娄师德生性与人随和,狄仁杰却看不惯他能力平平却能与自己平起平坐。
因此,狄仁杰欺负起他来更是不遗余力。但是,任凭狄仁杰怎么欺负,娄师德都不为所动,毫无怨言。外人反而看不下去,纷纷认为狄仁杰做得太过分了。狄仁杰向来高傲自大,自然没有人敢从中调解。最后,还是武则天看不下去,亲自出面做狄仁杰工作。
武则天执政时,某天散朝后留下狄仁杰,问他:“你知道为什么我那么重用你吗?”狄仁杰回答道:“我做事向来不依靠别人,皇上能重用,想必一定是因为欣赏我的文章和品行”。狄仁杰的回答在武则天意料之中,但是,狄仁杰的语气却令她有些不快。
武则天喝了口茶,平静地说道:“你只回答对一点,当初我对你不了解,提拔你也是有人推荐。”狄仁杰听后,特别吃惊,内心充满疑问:“究竟是谁推荐自己?”武则天则即使给他三次机会,甚至,再给他十次机会,他都猜不出来。
狄仁杰再问:“到底是何许人也?”武则天告诉他:“你能有今天的成就,得亏了娄师德当年多次推荐。”看着狄仁杰难以置信的表情,武则天命人将当年的奏折柜取来,让狄仁杰打开一探究竟。 柜子里十多封推荐信,内容都是力荐狄仁杰,希望皇上对他委以重任。
而落款人均为:娄师德。
狄仁杰看后觉得无地自容,也感慨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依仗娄师德的大力推荐。然而,自己非但没有领情,还一直挤兑娄师德。娄师德也并没有居功自傲,一直默不作声地忍受着。想到这些,狄仁杰感到很讽刺,自己深深反思着这一路走来的岁月。
狄仁杰是个破案高手,深受朝廷认可。同时,他也是个敢于反对一切朝堂势力的反对派。
某次,唐高宗前往汾阳宫视察情况,当地官员为了讨好皇帝,提出开一条御道,狄仁杰坚决反对,最终,修建御道计划被叫停。左司郎中王本立依仗皇上的宠幸行事乖张,朝廷上下都很怕他。唯独狄仁杰丝毫不怕,逮到机会就弹劾他。尽管高宗刻意袒护,狄仁杰仍无所畏惧。最后硬是扳倒王本立,一时间朝堂上下一片肃然。
狄仁杰这般特立独行,为他积攒了不少人气,使得尚未登上帝位的武则天对他刮目相看。武则天登上皇位后,狄仁杰深受重用。
公元七零零年,即久视元年,狄仁杰升职内史(中书令)。
同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武则天观看安葬舍利仪式。本就信奉佛教的武则天答应了邀请,狄仁杰立即跪到武则天马前劝阻,告诉武皇:“佛是少数民族信奉的神,还不足以令当今天子屈从。这个胡僧如此诡计,想邀请陛下到兵车之地不妥当。”
于是,武则天收回旨意,下令中途折返。
同年秋天,武则天想要建造一尊浮屠雕像,预计费用高达数百万,国库财政不足,武则天则下令让天下的僧侣布施钱财来补足。狄仁杰上书规劝皇帝,如来佛祖设立佛教的本意是以慈悲为怀,又怎会劳人伤财,要些华丽的东西。如今水灾旱灾不断,边境尚不安宁。如此耗费人才物力,一旦某个地区突发灾难,怎么去拯救?狄仁杰再三劝说下,皇帝收回了旨意。
狄仁杰任职宰相期间,武则天对他信任有加,其他朝臣更是无可启及。狄仁杰依仗武则天的亲睐,常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武则天也常常屈就听他建议。
可以说,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狄仁杰的政治手段越发老练,连手段毒狠的来俊臣都不是他的对手。狄仁杰深受武则天器重,居宰相高位,此时,武承嗣也洋洋得意,朝廷上下,他唯一惧怕狄仁杰,根本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
武承嗣一直觉得狄仁杰是自己成为皇嗣路上最大的阻碍,于是,便指使来俊臣诬告狄仁杰谋反,将他逮捕入狱。当时的刑法规定:“犯人主动认罪可以减刑。”迫于无奈,狄仁杰只好认罪,狄仁杰用这招成功蒙蔽了来俊臣,使来俊臣放松警惕。
在狱里,狄仁杰趁狱史不注意的时候,将准备好的上诉书放入自己棉衣里,请狱史告知家人领走。狄仁杰儿子随即成功的将上诉书交到了武则天的手上,武则天亲自召见狄仁杰,问他承认谋反原因。狄仁杰表示:“为了免于死在来俊臣的鞭下,才承认谋反。”于是,逃过一劫。
此事之后,武承嗣便成了狄仁杰的眼中钉。
并且,狄仁杰借着武则天信任,在立储时更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武则天对狄仁杰亲睐信任有加,很少直呼其名,常称他为“国老”。狄仁杰年老后,武则天待他更是不错,在朝堂上,特许狄仁杰不行跪拜之礼,还告诫朝中官吏,不是国家大事就不要劳烦狄公。狄仁杰在朝堂上地位甚高,无人可与之比肩,这也使得他对皇位继承人有谏言权。
武则天侄子武承嗣一直想成为太子,始终在谋划以达到目的。狄仁杰则大打亲情牌,告诫武则天:“立太子事关重大,要考虑诸多因素,首要考虑自己。好的继承人能按照自己的规划来执政,还能在自己离世后受到供奉;继承人选不好的话,则会导致目前一切被推翻,将来连自己的灵位都没人供奉。所以,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必然是与自己血缘最亲的儿子,只有亲儿子执政,才会设太庙供奉自己,而侄子则不可能为姑妈立庙。”
这番说辞成功的打动了武则天,武承嗣成为皇储的想法破灭,武则天儿子李显顺利的成为了太子。李显成为太子,在体制上,狄仁杰也免于遭武承嗣的清算,李唐王朝更是由此完成了复辟。并且,狄仁杰生前借着机会向武则天大力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为宰相人选:“此人虽年老但足智多谋,是位宰相之才,将来也定能为国家鞠躬尽瘁。”张柬之升任司马后,狄仁杰再次借着机会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最终顺利的升任到了宰相。
可以说,张柬之是他成功在武则天身边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只是,武则天始终没有察觉到罢了。
公元七零零年,即久视元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知道后,废朝三日,悲恸感叹“朝堂空也”,可见,狄仁杰在武则天心中地位之高。现流传于世的狄仁杰著有文集十卷,《家范》一卷。此外,《全唐诗》、《全唐文》等文集还收录有他的诗词、奏疏、文告等作品。
随着时间流逝,武则天也日渐衰老,朝廷局势更是难以控制,张柬之看时机成熟,于神龙元年,发起了军事,仅仅半个小时便一举取下张昌宗、张易之二人人头,取得胜利。不久后,唐中宗李显继位,李氏王朝重掌大局,狄仁杰先后被追封为司空、梁国宫。
后人点评这段历史,认为相比于狄仁杰的老辣,武则天则显得更单纯,单纯地相信狄仁杰,结果,才导致自己被扳倒。足智多谋的狄仁杰为了避免死后被清算,便借张柬之之手,成功的扳倒了武则天,恢复李唐大业。不论史书如何高度评价狄仁杰,也难以掩盖他对武则天的背叛。
当然,对于狄仁杰谈笑间便能使周朝毁灭的本领,世人甚是惊叹。
参考资料:
【《狄仁杰墓》、《大唐宰相世系表(狄氏)》、《新唐书·狄仁杰传》、《旧唐书·狄仁杰传》】
狄仁杰是什么星座?星座神探论了解一下
唐朝作为古代一个极其繁盛的王朝,名臣辈出。出名的宰相更是很多,例如房玄龄、张九龄等,但在武则天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宰相你不得不说,他就是不仅深有韬略,而且断案如神的狄仁杰。如若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判断一个人优劣与否,须结合他的命理来看。而言及命理,自然要说到出生年月了。
狄仁杰,生于公元63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卒于公元前700年11月15日。狄仁杰出月日记载不详,但反推他的人生经历,我们可知他是“三甲天上贵命”,也就是说他的命很“贵”,具体贵在哪里呢?贵在“当官”与破案上。
在狄仁杰的长辈中,前两代人都做过官。仿佛是命中注定一般,后来他顺理成章地中了科举,做了官。早在狄仁杰青年时期,他就非常地聪明,这不仅受到了上司赏识,还时常帮助自己同事解决问题。由此可见,狄仁杰很擅长社交。这种社交能力,让他在高宗时期当上大理寺的官员,处理了大量囤积的案件,涉案人数高达17000起,一时间,不仅神探的称谓就此流传开来,官位也上升到了“上下等”。命力有贵,即使不在一把手,也可以帮助一把手做事。以至于在武则天在位期间,狄仁杰又多次得到提升,官职来回转动,最后坐上了丞相的位置。
有了好的仕途,那爱情怎么样呢?狄仁杰的命理中显示,爱情不顺。好似每一个大神级人物一样,我们从诸多的史料记载中窥见的风花雪月,当属上官婉儿最有名了。两人同属于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大红人,只不过上官婉儿30岁的时候,狄仁杰已经70了。这样的年纪如若放到现实里,也不知道能成为多少吃瓜群众的饭后谈资?
而我们从近日热议的小说《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中也不难看出,狄仁杰与他的第三个儿子狄景晖的关系并不佳,“无恶不作”的狄景晖是狄仁杰晚年心力交瘁的原因之一。自此也推断的出,狄仁杰的老婆并非与他交集颇多的上官婉儿,而至今成谜的狄夫人也成为了当今荧幕上不可抹去的想象力。
在狄仁杰的最后一年,即便是家务事难断,他也依旧不改“神探”本色。在文化悬疑小说《大唐悬疑录:最后的狄仁杰》中,狄仁杰的最后一年仍然破获了27桩谜案,这里头包括恨英山庄案、沙漠迷宫案、童谣杀人案、雪地密室案。狄仁杰断案心思缜密,善于从细小的问题中窥探到真相。而即便已是暮年,在面对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3位帝王的帝位更迭时,他也总能在适当时机,用自己的智慧给出见解并化解危难,看起来还真是个天秤座呢。
古代楼宇可以修到多高?帝王敬天的程度决定着我国古建筑的高度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在两千多年的儒礼规范之下,礼制早已渗透在古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其中当然也包括“衣食住行”。对古代统治者来说,“礼”就是一种秩序,伦理道德及生活中的吃喝拉撒都必须在规范下进行;基于这样的统治思想,古代建筑上至宫殿下至民房都有着严格的礼制要求。
可是当我们查阅相关规范时会发现,这些规范严格制定了建筑物的等级、布局、用料及装饰色彩等许多方面,却唯独没有对其高度做出过详细规定。
古代礼制规定的建筑参数多属尊卑布局规范
于是在符合尊卑等级的前提下,我国古建筑的高度实际上是不受礼制限制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还得从建筑礼制及“楼阁”的起源说起。
从《考工记》到《周礼·冬官》,建筑礼制在西汉时已成定则《考工记》形成于战国时期,西汉在修《周礼》时由于“冬官”内容的缺失,就将《考工记》加了进去,最后形成了《周礼·冬官考工记》。西汉是儒家思想开始主导王朝统治的时期,因而《周礼·考工记》就成了后世历代关于建筑礼制的规范,同时也对我国古建筑的形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禁锢。
《考工记》中存在大量建筑尺寸上的比例规范,比如依据城邑和宫殿的等级、城门必须有多少个门洞、南北主路有多宽、建筑台基有多高等。
这些规范几乎详细到建筑中的所有结构细节,形成了建筑组群、单体建筑、装饰色彩级别等多重“尊卑参数”。如果依据建筑台基的尺寸及比例参数,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建筑都不会有多高,难道这就是有关古代建筑和楼宇的“高度规定”?细究下来后,我发现这其中跟“楼”的因素关系极大。
《考工记》汇总了西周战国以来的建筑经验及规定
常见的古代城市中,由于受限于木料主柱的高度,建筑物高度多在2-3层左右,其中又以角楼和鼓楼最高,可以高达几十米。但角楼和鼓楼都不是用来住人的,那是城市中的一种防御性设施,可见在很长时间里,古人基本是无缘住进“高楼大厦”的,因为“楼”这东西从一开始就跟生活居所无关,所以《周礼·考工记》里也就不会对其作出详细规定!
“楼阁”起源自战争及防御用途,因而得以避开了礼制的箍禁先秦文献中确实也频繁出现有“楼”的字眼,比如“四方而高曰台,陕而修曲曰楼“(《尔雅》)、“备穴者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适人“(《墨子》)。
联系上下文我们可发现,先秦时对“楼”的描述均为战争防御用途,包括战争时用的“楼车”、“楼船”、“望楼”……那时候,“楼”多指的是一种井干结构,可以应用在器件制造和建筑上。
不过同样的结构建造“楼车”和“楼阁”成本会大不一样,所以有限的资源都用到了战争上,而与民用有关的“楼”就不多见了——不是不能,而是尚无必要,又不是没地方住人。
早期的“楼”多为墨家御守所为,并非与居住生活有关的建筑
汉武帝崇尚仙道,因为当时具备了成熟的井干构造技术,于是就建了“很高很高”的楼台、期望更靠近神仙。《史记·孝武本纪》载:“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馀丈,辇道相属焉”,我们相信这里说的“五十馀丈”应是夸大之说,否则按单位换算的话得有一百多米高了!
司马迁应是想表达“很高很高”的意思,由于礼制上对此并无明确规定,关于“井干楼”的记录也就如此寥寥数语而已。班固也说“攀井干而未半,目眴转而意迷”,同样只说井干楼很高,至于具体高度也无提及——如果那是当时建筑礼制上的盛事,那是没理由不具体记载的。
同样的夸张描述也见于张衡说的“井干叠而百层“,百层是什么概念?没有了礼制来拘谨一下,这些形容还真能上了天去!除了汉武帝“纵骄而彼得“(唐《花萼楼赋》)的井干楼之外,战国到两汉时期在技术上虽能制造高楼,但仅概念上开始出现了“屋上之屋”(多为两层用途),现实上却离不开战争及防御之用。
笃信仙道的汉武帝也曾干过“修仙塔”这样的荒唐事
在战争之外,我们可以如此理解建筑意义上的“楼”字:战国时的两层城楼防御建筑(墨子的御敌策略所创)、或西汉时的两层民用建筑和多层塔楼建筑。
佛教文化的引入及帝王敬天的程度不断刷新着我国古建筑的高度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引入和兴起,当时除了制造大量洞窟巨佛,类似汉武帝“井干楼”那样的高层塔楼也开始在神州大地上“风生水起”。
《洛阳伽蓝记》中记录的永宁寺塔就诞生于北魏时期(约公元516年),由笃信佛法的胡氏太后所主持修建,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今人较为认可的永宁寺塔高度是约九层、加上塔刹共合147米,是目前我国古代最早期的伟大佛塔。
永宁寺塔的诞生自然皆因皇家有“敬天敬佛”的巨大资本,它产生之后,后世有帝王如果想要表达自己与天的亲近,就不得不要超越这高度了!这样的皇帝自然有,而且同样发生在洛阳。
由于存在考古遗址,“永宁寺塔”是目前最具可信度的古代高层建筑
《狄仁杰通天帝国》里描述的“通天浮屠”高66丈(约220米)是有历史原型的,那就是武则天于公元695年落成的“天堂”(通天塔)。根据史料记载,“天堂”的高度为900唐尺、约合264米,再结合今日的遗址考古分析,实际上的“天堂”可俯视已建成的90米高明堂,估计应为150米以上。
由于“天堂”和明堂皆被薛怀义所焚毁,其真实高度如今就众说纷纭了,但依武则天的心气,“天堂”无论如何都必须要高于北魏胡太后修建的永宁寺塔吧?
《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三薛怀义》载:“薛师恩渐衰,恨怒颇甚。证圣中,乃焚明堂、天堂,并为灰烬,则天愧而隐之,又令怀义充使督作”。据此,也有人分析说,初始时的“天堂”确为二百多米的高度,后来重修时参数就大大缩水了;今日所见遗址为重修后的参数,故而造成了考古数据与史料记载的差异。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也就146米高,以唐代的建筑技术来看,我国古建筑曾超越大金字塔完全是有可能的!
武则天“天堂”虽曾真实存在过,但其高度比例目前存在较大争议
永宁寺塔修成16年后毁于雷电大火、“天堂”和明堂也是毁于明火,耗费巨大的建筑如此短命,又间接促进了我国古建筑防雷防火技术的发展,宋代的《营造法式》里就汇总了前人的所有建筑智慧、达到了我国古建筑技术的高峰。
宋代《营造法式》集我国古建筑的法则大成,但建筑“高度”却终成历史永宁寺塔毁于南北朝时期的雷电后,该时期后我国实际上已催生出一系列防雷举措。南朝刘宋时的《荆州记》就记述了“重母畏雷,为母玄石室”的故事,用绝缘的大理石为母亲建造能够避雷的石室;宋朝时已能够通过建筑物四柱的设计来避免“跨步电压“、由此达到避雷之作用。
早在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之前,就有法国人在《中国新事》里描述了我国古建筑在屋顶的“翘角龙头”处有铁丝引入地面实现避雷的设计,证实了我国古建筑很早就具备了“避雷针”。
古代建筑中的有多种防雷举措,但尚未形成原理和定则
梁思成在“中国营造学社”中整理《营造法式》时曾亲赴各地考证过大量宋代古建筑的防雷设施,也证实了宋朝时就已存在通过各种屋顶神兽来避雷的设计,其中就包括今日的“避雷针”,只是当时的古人尚不知其理(真正的科学原理还是富兰克林发表的)。
避雷方式的发展理论上为高层建筑的修建提供了保障,可惜元代之后佛教式微,元朝统治者只注重喇嘛庙的修建、朱元璋就更是连祭天封禅都懒得干......
帝王敬天的退却导致这之后再无大型高塔和楼阁的修建。在这期间,《营造法式》里的种种建筑智慧最后虽在明代紫禁城里有了最全面的体现,但就唯独缺失了“高度”。
《营造法式》对我国古建筑有大功,其实也存在禁锢
根据梁思成对《营造法式》的分析,我国古建筑虽以砖木结构为主,但从现存“应县木塔”等的修筑方式来看,只要统治者财力足够(或有着胡太后或武则天那样的敬天心态),要不断刷新建筑高度本非难事。
由于儒礼始终占据主流,过往的建筑高度仅“昙花一现”也是历史进程所决定的,算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非主流”亮点吧!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