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长痤疮(八字长痘化解)

旧事重提 2023-12-04 14:11:55 网友分享

长痘就甩锅化妆品?这锅不能让化妆品全背

|作者/排版:敏仔 责编:蕉 审核:李云

如题。

今天不讲故事,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来明确一下化妆品的范畴

化妆品并非仅仅是指日常make up用的彩妆。

根据官方解释(对,就是很官方的那种官方),化妆品指的是包含护肤品等一大类作用于人体表面和(或)口腔的物质。

同样化妆也不仅仅是脸上刷个七层八层的粉,日常的面部清洁、保湿都属于化妆的范畴。

明确范畴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来讲讲化妆品跟痤疮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了。

化妆品被冠上的致痘罪名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么一个说法:

“这个化妆品会闷痘!!拔草了!!”

然而,通常情况下规范使用适合自己的护肤产品,一般是不太可能会引发或加重座疮的。

那为什么坊间频频传出如此这般的传闻?是恶意抹黑还是能拿出证据?

手握疑似致痘证据的成分党

某亮是成分党,有天发现自己用完某明送的面霜后脸上居然“闷痘”。随即查了该产品的成分表,含致痘成分!某明果然居心不安,次日找某明理论。

某明:“可我用了并没有闷痘呀?”

问:是某明撒谎还是刻意陷害某亮?

含致痘成分一定不能用?

针对致痘成分这一课题,有研究利用兔耳,设置了一组实验。

实验首先准备一只新西兰白化兔,其中一只兔耳啥也不涂,另外一只5天内连续涂抹0.5毫升的测试物质,持续两周,通过肉眼每天记录是否有毛孔粗大和角化过度的情况。

兔耳朵模型可以排除感染、炎症及皮脂腺分泌异常机制参与,如果对照和测试耳均出现角化过度的现象,则被测物质可能是致粉刺的。

“If hyperkeratosis was present on both the control and test ear, then the tested material might be comedogenic. [1]”

但兔耳无法精准模拟人脸。

此外,实验中涂抹在兔耳上的物质是单一成分物质。但从化妆品整体配方角度来说,单一成分的含量、浓度相对较小,成分与成分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最终产物,而这个最终产物不一定是致痘的。

打个比方,抹在兔耳上的只是意式咖啡;而抹在人脸上的是意式咖啡+牛奶=拿铁咖啡。

连口感都不一样了。

另有一个研究是在人背上部做的成分致痘性实验,但背部跟脸部的痤疮机制又不尽相同,目前为止尚无直接在人脸上做的实验测试 毕竟脸蛋很珍贵。

化妆品究竟是不是那个致痘凶手?

某明自辩:你怎么知道雨我有瓜?你熬的夜吃的烤肉喝的奶茶忽略不计了吗?

有些人表面上勤勤恳恳护肤,背地里熬着最深的夜,吃着最香的夜宵,喝着最甜的奶茶,第二天脸上长痘了,结果得出结论,是护肤品与我八字不合,都怪它!

长痘原因复杂多样,并不是由单一因素背锅的。而这恰恰是难以判断化妆品是否会引起痤疮的原因。

如果你之前是一个从来都不会长痘的人,某天用了一款产品突然长痘,那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化妆品的锅。

然而你脸上长的痘,有可能是由体内激素水平变动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顽固痤疮尚未痊愈等原因引发的。

有的人天天抹一层厚重的凡士林也不见长痘,但有人稍微一抹痘痘就不请自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使得化妆品致痘性扑朔迷离。

因此,某明究竟有没有刻意陷害某亮,究竟有无刻意让某亮长痘,目前尚无证据实锤。

懵圈了?最后总结时间

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1. 没有必要一看到致痘成分就跑,因为成分与成分之间产生反应的最终产物不一定是致痘的。

2. 没有必要一看到某人说会闷痘就拔草,毕竟用了不长痘的人不会在网上吼得那么凶呀!

3. 没有必要一长痘就赖上了化妆品,除非你以前从来不长痘,结果用了某产品后立马长痘,这个时候才能高度怀疑这颗痘就是化妆品的“杰作”了。

封面图源:阿程

〔参考文献〕

[1] Zoe Diana Draelos. Acne Cosmetica.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cne and Rosacea. 265-270.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19年10月25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痤疮与化妆品之间的那点事

|作者/排版:敏仔 责编:蕉 审核:李云

如题。

今天不讲故事,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首先来明确一下化妆品的范畴

化妆品并非仅仅是指日常make up用的彩妆。

根据官方解释(对,就是很官方的那种官方),化妆品指的是包含护肤品等一大类作用于人体表面和(或)口腔的物质。

同样化妆也不仅仅是脸上刷个七层八层的粉,日常的面部清洁、保湿都属于化妆的范畴。

明确范畴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来讲讲化妆品跟痤疮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了。

化妆品被冠上的致痘罪名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么一个说法:

“这个化妆品会闷痘!!拔草了!!”

然而,通常情况下规范使用适合自己的护肤产品,一般是不太可能会引发或加重座疮的。

那为什么坊间频频传出如此这般的传闻?是恶意抹黑还是能拿出证据?

手握疑似致痘证据的成分党

某亮是成分党,有天发现自己用完某明送的面霜后脸上居然“闷痘”。随即查了该产品的成分表,含致痘成分!某明果然居心不安,次日找某明理论。

某明:“可我用了并没有闷痘呀?”

问:是某明撒谎还是刻意陷害某亮?

含致痘成分一定不能用?

针对致痘成分这一课题,有研究利用兔耳,设置了一组实验。

实验首先准备一只新西兰白化兔,其中一只兔耳啥也不涂,另外一只5天内连续涂抹0.5毫升的测试物质,持续两周,通过肉眼每天记录是否有毛孔粗大和角化过度的情况。

兔耳朵模型可以排除感染、炎症及皮脂腺分泌异常机制参与,如果对照和测试耳均出现角化过度的现象,则被测物质可能是致粉刺的。

“If hyperkeratosis was present on both the control and test ear, then the tested material might be comedogenic. [1]”

但兔耳无法精准模拟人脸。

此外,实验中涂抹在兔耳上的物质是单一成分物质。但从化妆品整体配方角度来说,单一成分的含量、浓度相对较小,成分与成分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最终产物,而这个最终产物不一定是致痘的。

打个比方,抹在兔耳上的只是意式咖啡;而抹在人脸上的是意式咖啡+牛奶=拿铁咖啡。

连口感都不一样了。

另有一个研究是在人背上部做的成分致痘性实验,但背部跟脸部的痤疮机制又不尽相同,目前为止尚无直接在人脸上做的实验测试 毕竟脸蛋很珍贵。

化妆品究竟是不是那个致痘凶手?

某明自辩:你怎么知道雨我有瓜?你熬的夜吃的烤肉喝的奶茶忽略不计了吗?

有些人表面上勤勤恳恳护肤,背地里熬着最深的夜,吃着最香的夜宵,喝着最甜的奶茶,第二天脸上长痘了,结果得出结论,是护肤品与我八字不合,都怪它!

长痘原因复杂多样,并不是由单一因素背锅的。而这恰恰是难以判断化妆品是否会引起痤疮的原因。

如果你之前是一个从来都不会长痘的人,某天用了一款产品突然长痘,那确实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化妆品的锅。

然而你脸上长的痘,有可能是由体内激素水平变动引起的,也有可能是顽固痤疮尚未痊愈等原因引发的。

有的人天天抹一层厚重的凡士林也不见长痘,但有人稍微一抹痘痘就不请自来,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也使得化妆品致痘性扑朔迷离。

因此,某明究竟有没有刻意陷害某亮,究竟有无刻意让某亮长痘,目前尚无证据实锤。

懵圈了?最后总结时间

根据目前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

1. 没有必要一看到致痘成分就跑,因为成分与成分之间产生反应的最终产物不一定是致痘的。

2. 没有必要一看到某人说会闷痘就拔草,毕竟用了不长痘的人不会在网上吼得那么凶呀!

3. 没有必要一长痘就赖上了化妆品,除非你以前从来不长痘,结果用了某产品后立马长痘,这个时候才能高度怀疑这颗痘就是化妆品的“杰作”了。

封面图源:阿程

〔参考文献〕

[1] Zoe Diana Draelos. Acne Cosmetica.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f Acne and Rosacea. 265-270.

〔免责声明〕

本文数据更新于2019年10月25日

由「皮肤科杨希川教授」原创,旨在为读者进行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

如有皮肤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