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戌时是几点到几点)

一夜奈良山 2023-07-29 20:34:22 网友投稿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夜半三更”到底是几点?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这样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因此夜半三更,也即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

附:古代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十二生肖——戌狗

十二生肖之狗狗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狗狗,可爱、忠诚、护主等等一系列褒义词来形容都不为过,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狗狗,你们了解多少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传说,在玉帝下旨竞选十二种动物当属相的时候,要先预选,只有通过了预选才能进行最终的评选。而动物们都跃跃欲试,想当上属相,封为神,俗话说不想当生肖的动物不是好动物。为了能够有资格参选,动物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最光鲜的一面表现在玉帝面前,纷纷争论谁对人类贡献最大,以便自己能够有资格参加生肖竞选。

作为人类“主子”的猫和狗,原本就是一对冤家,此时也是最为针锋相对的二位。猫认为狗天天就知道吃,吃完还不干活,趴在门口懒洋洋的,对人类一点贡献没有。而狗则认为猫天天尽捡好的吃,天天只知道喵~喵~的念经,和老鼠一块玩耍而已(彼时,猫和老鼠还是朋友),也没什么贡献。就这样争执不下,便商量一同来找玉帝评理。

玉帝就问狗狗道:“你一顿吃多少?”狗老老实实地回答说:“我每天看门护院,陪人类一起出去打猎,一顿要吃一盆。”

玉帝又问猫咪说:“那你一顿吃多少?”不愧是我们的猫主子,灵机一动,回道:“我每天看护人类存放的粮食,有老鼠来偷粮食,我就把它抓住,而且每顿只要吃一点点。”猫很巧妙地告诉玉帝,它自己吃得又少,干货也多,还能自食其力,抓老鼠吃(一语成谶)。

听了狗和猫的辩论,玉帝便认定,猫吃得少干得多,贡献比狗大。但最后还是说道:“你们两位都是有功劳的人,都可以去竞选生肖。”

猫和狗就一同回去。虽然玉帝同意都能参选,但狗狗还是越想越气,觉得猫用不光彩的谎言赢了自己,于是就一边骂,一边追咬猫。猫自觉有点理亏,一路逃回到了家。

到家后的猫觉得现在有资格了,竞选,凭自己的速度,那还不是手到擒来。于是便开始松懈,每天慵慵懒懒的,只是暗中和老鼠说,让在竞选属相那天来叫醒它。而时间过得飞快,眨眼间已经到了竞选的日子,一大早,狗和鸡刚好碰到一块,去天宫排队当属相。鸡连跑带扑腾,排到了狗的前面。就这样狗狗排在了第十一位。

而猫此时还在迷迷糊糊,出来后才知道老鼠瞒着自己偷偷出发了,狗也抢先排队当属相去了,只剩下自己还没出发。它连忙飞跑到天宫,奈何竞选已经结束了。当得知小老鼠耍诡计藏在牛角中抢先当了属相第一的时候,猫彻底愤怒了。从此,猫恨透了鼠,见了就咬。狗虽然竞选上了属相,但诚实正直的它也始终不原谅猫,见了猫就掐,直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在现实生活中,狗狗可以说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最忠诚的伙伴。从远古的渔猎时期开始,狗就被驯化为人类服务,帮猎人一起捕捉猎物;帮农夫看家护院,守护农田;帮牧人们放牧巡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狗都没有背叛过自己的主人。狗以自己的忠诚勤劳,赢得了人类的信任,它作为人的属相是实至名归的。

#十二生肖##故事#

戉戊戌戍戎你分得清吗?三分钟带你挖根刨底!

汉语中很多形似的汉字看着确实让我们眼花缭乱,给我们带来了辨别的苦恼,一不小心可能就写错、读错。戉、戊、戌、戍、戎五字看起来就像五胞胎,这撞衫也是没谁了!特别是“戍”和“戌”,一个里面是一点儿,一个是短横,用错念错不足为奇。比如,“戊戌变法”写作“戊戍变法”,“北京卫戍区”(军区名称)写作“北京卫戌区”,这就闹出了笑话。

我们先看这几个字的字音:戉yuè,戊wù,戌xū,戍shù,戎rónɡ,读音差别一目了然,不必细说。

那么,我们再看各自现在的意义:

戉yuè,本为大斧,古代的一种兵器。

戊wù,为天干的第五位,继甲、乙、丙、丁之后。说到“戊”还有一个插曲,该字最初不读wù,而读为茂,《广韵》“莫侯切”。后来到了五代梁开平元年,梁太祖梁朱温的曾祖名茂琳,为了避其讳便改读“wù”。

戌xū,为地支的第十一位,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戌时指晚上7点至9点。

戍shù,为军队、守卫之意,常见的词有戍边、卫戍等。

戎rónɡ,该字与其余四字区别更为明显,也是较为常用的一个,意为军事、军队,有投笔从戎、戎装等词。

其实,五个字最初形体差别明显,只是演变至楷书便出现形似。下面我们就分别看看这几个字的原始字形及其发展轨迹:

戉字甲骨文字形为:

“戉”字甲骨文字形

“戉”字金文字形

“戉”甲骨文金文均像半月斧,至小篆从戈形体发生了明显变化,隶书又增加了金字旁。因此,从古字形便可知“戉”本为大斧,为古代的一种兵器,有人认为是“钺”的本字。“戉”字的演变轨迹如下:

“戉”字的演变轨迹

“戊”字甲骨文金文字形为:

“戊”字甲骨文字形

“戊”字金文字形

“戊”字金文字形同“戉”稍近,像斧钺形,有人认为“戊”为矛的一种。郭沫若先生即认为“戊像斧钺之形”;李孝定先生也持相近观点:“古文戊字像兵器形,与戉戚之形制相类”(援引《甲骨文集释》256页)。“戊”字的发展轨迹如下:

“戊”字发展轨迹

而作为天干的“戊”字为同音假借字,与“戊”的原始义当无干系。

“戍”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甲骨文“戍”字

金文“戍”字

甲骨文金文“戍”字都是会意字,左下为“人”,人上为“戈”,人扛着戈,为守边之意,也就是捍卫国家之意。所以,“戍”之意为守卫、防守。杜甫的《兵车行》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其大意为:当初去打仗的时候,里正替他裹扎头巾,如今头发白了才归来,可是又要去防守边关。

“戍”字发展轨迹如下:

“戍”字的发展轨迹

现在的“戍”字,左下的撇点是由“人”字演化而来的,已经完全看不出最初的人字了,可以说这个字的简化并不是太成功。

“戌”字与“戍”字简化字形最为相近,是一点和一短横之别,其实古字形也很接近,且均属于同一大类的兵器。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戌”甲骨文

“戌”金文

从字形看,“戌”虽然也像斧形,但是这种兵器是斧口更宽的兵器,与“戊”的区别是大小宽窄不同,而且“戌”是外拱弯月形,“戊”是内拱弯月形。“戌”字的发展轨迹如下:

“戌”字的发展轨迹

由字形可见,“戌”字的短横是由“戌”这种兵器的下边缘演变而来的,“戍”字的点则是由“人”字的捺演变而来的。后来,“戌”借为干支的第十一位,本义也渐渐消失了。

“戎”字,从戈从十,为会意字,十为古文“甲”字,因此篆文改十为甲。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戎”字甲骨文

“戎”字金文

“戎”古文字形与“戉”、“戌”字差别较大,但与“戍”字相似,其差别是一个下从人,一个从甲。“戎”字字形发展轨迹如下:

“戎”字字形发展轨迹

从发展轨迹图我们可以看出,“戎”随着“甲”古文字形的改变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甲”为护身之具;“戈”是兵器;披甲持戈当为“戎”字,现代汉语中,“戎”为军事、军队之意,常见词语有“从戎”、“戎装”、“戎马倥偬”、“戎马生涯”等。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把“戉”“戊”“戍”“戌”“戎”五个汉字的甲骨文字形作一下对比总结,字形差别如下:

戉、戊、戍、戌、戎字形对比图

总结:戉为长柄圆刃大斧兵器,或为“钺”之本字;戊,斧钺形兵器,与戉相似,但兵器形状不同,戉为外拱形,戊为内拱月牙形,后来假借为天干“戊”字;戍,为人荷戈之形,保卫、戍边之意;戌,似斧形兵器,与戉极相近,只是宽窄不同,可见古人对兵器分类之细致,后假借为地支第十一位“戌”;戎,披甲持戈之形,为军事、军队之意。

五字的相同之处皆从戈,不同之处是戉、戊、戌最初为兵器,戍、戎,为人持戈或披甲持戈从事活动之意。

最后我们分享一下便于记忆的口诀:提戉(yuè)横戌(xū)戊(wù)中空,点戍(shù)十字当是戎(rónɡ)。还可以记忆为:点戍(shù)提戉(yuè)戊(wù)中空,横戌(xū)别于十字戎(rónɡ)。

*原创声明:本文为字本论根据汉字研究的心得和阅读文献资料所原创,感谢您对字本论原创的支持,欢迎您批评讨论,感兴趣的话请您点赞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