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10月10日辰时八字(1978年阳历10月10日什么命)
走进县城看发展|安徽庐江:千年古县展新颜
新华社合肥6月27日电 题:安徽庐江:千年古县展新颜
新华社记者代群、马姝瑞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新能源电池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新基地正在形成;毗邻巢湖、融入省会,独特的“后花园”优势下,精彩农旅铺设出新的“致富路”;环巢湖湿地修复保护深入推进,换来一泓清水汇入巢湖……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从深厚的历史中走来,在新时代聚焦发展,一座千年古县正在展露新颜。
产业“走对路”让经济强起来
走进位于庐江高新区的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电池车间,一块块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急等着要”的电池正在紧张地组装下线,生产线的另一边,用于改善生产条件的“恒温房”同步施工,将于7月底前完成。
“今年春节到现在生产一直就没有断过,全年都排满了订单,预计下半年我们将实现满产。”公司行政总监刘瑞说,目前该公司每天生产新能源电池电芯超过30万颗,客户涵盖江淮、奇瑞、北汽等整车企业,三成产品销往海外。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分,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自2015年起,动力电池头部企业国轩高科已先后在庐江投资成立包括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在内的3家子公司,形成了公司三分之一的电池产能。
6月21日,工作人员在位于庐江高新区的国轩新能源(庐江)有限公司电池车间内忙碌。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近年来,庐江整合资源,稳步壮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逐步建成安徽省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和磁性材料生产基地。
6月21日,总投资78亿元的江苏超电年产10GWH超级快充动力电池项目在庐江高新区正式签约,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年缴纳税收约3.5亿元。
2021年,庐江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47.2亿元。以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为引擎,庐江还计划到“十四五”末实现“双千双百”的奋斗目标,即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培育1家产值100亿元企业。
省会“后花园”让农民富起来
“村子越来越干净,河水越来越清,来的游客特别多,周末都要抢停车位。”谈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72岁的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村民高翠兰如数家珍。
就在高翠兰家二层小楼的周围,古色古香的凉亭伫立在河边栈道上,小火车载着游客穿行于广阔田野之间,创意墙画装点着路旁一座座农家小屋……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已经成为合肥有名的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这是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小满·稻梦空间”项目的水上景观。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 摄
“2019年我们开始美丽乡村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就注重保留巢湖圩区特有的风貌和文化,打好基础设施的底子。有了这些积累,我们成功引进了‘小满·稻梦空间’农旅项目,主打‘水韵圩乡’特色旅游。”马河村村委会副主任赵克勇说。
北临巢湖、南近长江的庐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乡村风貌。目前,全县已建成精品旅游路线12条、精品民宿26家,打造出包括“小满·稻梦空间”在内的30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
精彩农旅吸引了游客,也让“闲下来就不得劲儿”的高翠兰和老伴有了家门口的新工作。
这是庐江县同大镇马河村村貌(6月21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晚上游客多,我就去水岸餐厅帮忙切菜、配菜,老伴在村口指挥交通,两人工资每个月加起来有4000多元!”高翠兰指着与自己家仅一条小河之隔的水岸餐厅,笑得合不拢嘴。
据统计,庐江县年游客接待量由2016年的450万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81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016年的3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6.8亿元。
环巢湖治理让湿地美起来
夏日的栖凤洲湿地,绿树浓荫、荷叶亭亭,一片片芦苇迎风摇摆。
“这片湿地分了4个片区,我们每天都要进行巡查。比如眼下进入夏季,蒸发量大,就要及时进行人工补水、做好水位管理。”负责栖凤洲湿地养护的滕王阁建工集团合肥分公司湿地项目部负责人张合磊说。晒得黝黑的他每天要走近2万步。
环巢湖十大湿地中,栖凤洲湿地、马尾河湿地位于庐江境内,目前均已完成动植物恢复、水系营造、湿地生态构建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转入日常养护。
湿地是巢湖重要的生态屏障。2012年以来,庐江县共实施湿地植被保护、恢复、重建等10个项目,完成湿地修复面积12792亩,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
这是庐江县栖凤洲湿地(6月21日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庐江县林业和园林建设服务中心湿地所所长邵健告诉记者,对待湿地修复,庐江做到了“极尽细致”,尊重原有田园脉络,不搞大开大挖,适当调整水系,充分利用现有芦荡、荷塘、水塘布设湿地动植物。
“我们希望形成生态稳定、景观优美、物种多样的近自然原生态湿地,让湿地尽快进入自我修复的良性循环。”他说。
据统计,2012年以来,庐江县巢湖综合治理共获批46个项目,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到去年底,全县集镇截污工程建设全部完成,改扩建污水处理厂21个;7个国考断面及县级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兆河、白石天河、马漕河、小南河及金牛河等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基本建成。
“东方白鹳、白琵鹭在这里重现身姿,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逐渐生长繁茂,生物多样性一天天恢复,湿地生态也一天天变美。”邵健说。
人生无悔10:初试锋芒(1)
高考,我的再生元年1977年高考恢复,这是全中国知识青年的再生元年,不管他在什么岗位,还是仍然留在农村,复习参加高考成了每一个知识青年的头等大事。因为大家明白,大学门就是龙门。在压抑了十年之后,这座龙门竟是如此壮丽。龙门这边是深不可测的深潭,龙门上边可是天堂。
在此,有必要抄录一段当时的政策和录取情况: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当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谈会举行,确定高考招生办法。具体包括:
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
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据统计,当年的报考人数570万,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7%。
由于在高中时热衷于美术,而且受当年“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毕业已有五年,自己的实际知识可能还不到初中水平,仓促应战,只能面临名落孙山的结果。但,请注意,上述政策中的第3条,是彻底解除我精神枷锁和前途封锁的“尚方宝剑”,即使我1978年考中西安交通大学,单位领导在政审中百般刁难于我,凭着这份文件和招办人员的热情帮助,我终于得以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
高等院校恢复招生的消息是1977年10月21日从广播里获得的,当夜无眠。后来获知这次高考将在1977年11月18日至24日报名,12月8日至9日考试,仅剩下一个多月的复习时间。对我来说,单位不给专门的复习时间,储蓄所也没有周末,只能在下班后复习。因此,考完后我连查分的勇气都没有:记得1977年高考物理时,我甚至不知道磁场标记“×”和“·”的含义。
好在下次高考还有半年时间,拼搏成了我这段时间的主基调。半年时间,每天晚上都凑在昏暗的电灯或煤油灯下(那时供电不正常,经常停电),靠后期父亲为我买来的中的简而又简的书本,我夜以继日,如饥似渴,一题三解,走路都在思考,知识水平飞速提高:半年就“啃”完了所有初高中课程。特别是作文达到空前水平,即使在不得已参加单位会议期间,半小时就可以完成一篇作文。
拿到附近中学找语文老师批阅,或是直接旁听参加他们的考试,语文老师每次给我的成绩都不低于95分,而且在班级上向学生展览:
“这就是有无社会阅历在作文上的水平差异!”
特别是我写的一篇《清明时节》,附近中学的语文老师给了99分。记得他叫住我:
“哎,小郑!你关于烈士陵园的描写太生动了,你是哪一天去的,人多吗?”
“我不知道烈士陵园在哪儿,只是猜想。”我答道。
“哦……!”老师一脸惊愕。
事实上,我真正的愿望是学习美术,可根据1977年各科录取比例,权衡利弊,在几百万人的高考大军中,常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专业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几,艺术院校录取率估计只有千分之几,审时度势,命中、改变命运才是第一要素,遂选择了工科。
当年考大学是先选择高校,然后选择系别,还没有精细到专业。这可能与当时信息闭塞,高考大军对专业分类并不了解,加之高考刚刚恢复,招生工作还不能那么细致所致。因此大家对报专业比较随意,比如第一年我根据自己兴趣报了铁道、地质等学科。到1978年,当时认识的一位高中数学老师邵崇彬随口说了句:
“别人都报西安交大,你干嘛不报?”
没成想竟成了我读书和工作的最终阵地。记得报志愿时我填的是机械系和电机系,结果被后者录取。
因为不是我钟爱的美术类大学和专业,考工科实属“迫不得已”,因此拿到西安交大的录取通知书时,我虽然高兴,但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狂喜。
亲友包括熟悉的朋友得知我考上大学时都会随意的问一句:“要到哪所美院上学啊?”当得知结果时,无不露出惊讶的神情。
人生就这样,有时不得不舍弃,选择并上了一条并不十分喜欢而又不得不登上的船,就得一直走下去,并尽可能走得远一些,上得高一些。
1978年数据为,全国610万人报考,计划录取29万人,后补录11万,实际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59%。新生当年秋入学。西安交大当年的入学时间为1978年10月10日,入学后还补了三个月的解析几何。
那位经常帮我洗衣服的女知青也参加了高考,未中;后来在家庭压力下,再考又未中,遂自杀,但未遂,后不知所踪。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