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八字(刘胡兰八字精神)

饕餮少女 2023-11-09 01:22:35 网络

牺牲时年龄最小的党员,毛主席两次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是从七零后到九零后都熟悉的英雄,

毛主席曾两次为她题词,她的事迹更是多次被搬上银幕,她的故事令所有闻者敬佩与感动——她就是刘胡兰,一个年仅十五岁英勇就义的忠烈女孩。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的云州西村人,一九三二年十月出生,因家庭贫苦,长辈为她取名为富兰,寓意为家里带来富贵。

可是因生活的压力,母亲在她四岁时就去世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五岁的刘胡兰被迫跟着家人,过起了东躲西藏的日子。直到八路军队伍到来,一家人才过起了安稳的日子。

一九三八年,在八路军的帮助下,文水县实施了减压减负措施,百姓们开始过上好日子,大家对八路军更加感激。

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刘胡兰一直以八路军为榜样,八岁那年,她幸运的进入村里学堂读书。

同年,父亲为方便照顾几个孩子,又娶了胡文秀当妻子。

胡文秀勤恳良善,对刘胡兰照顾得很好,空闲时还教刘胡兰看书识字,刘胡兰名字也是她改的。

胡文秀曾经是妇救会委员,思想进步,对刘胡兰影响很大。

一九四二年,禹州西村成立了第一支儿童团,年仅十岁的刘胡兰因表现优异,担任了儿童团团长。

她学着大人,有模有样的组织小伙伴们站岗、放哨、贴标语、送情报,幼小的刘胡兰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

在文水县周边的一次战斗中,县妇女部奉命组织当地民兵前去支援,年仅十三岁的刘胡兰也报名参加,而且表现得很勇敢。

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刘胡兰参加了妇女干部训练班,成为了一名候补党员。

当时文水县被阎锡山的部队占领,为减少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决定听从上级指挥,将大部分干部转移上山,仅留小部分在县里坚持敌后斗争。

刘胡兰也接到了转移的通知,但她坚持要留下来。

一九四六年冬天,十四岁的刘胡兰积极配合武工队,处理了当时负责为敌人运粮派款、群众恨之入骨的云周西村村长。

敌人因此恼羞成怒,派出一个连的兵力包围了云周西村,要找出藏在村中的我党战士。

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村民会秘书石五则,出卖了刘胡兰等七名人员。

刘胡兰自知难逃敌手,为不拖累乡亲,她淡然自若的走出家门。

临走之前,她将自己看重的三样东西交给了继母胡文秀:一个略显宽松的银戒指、一方朴实无华的手帕、还有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

她像是在交代后事,可脸上却毫无对死亡的敬畏。

刘胡兰年纪虽小,可在村民中的威信极高,敌人一直想把她收为己用,所以在刚把刘胡兰抓到手时,一直保持着相对和善的态度。

但看到不管说什么,都无法让刘胡兰屈服后,他们又当着刘胡兰的面,用铡刀铡死了六个云州西村干部。

每铡死一个,敌人都会问刘胡兰一句:“你只要说出来谁是同伙,我就放过你!”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眼里年幼幼稚的刘胡兰,脊梁骨却比钢铁还要坚硬,面对敌人的威胁,她视死如归地说:“怕死就不当员!”

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所有围观者的心头,那一刻,所有人都不约而同的闪着泪花,就连负责行刑的刽子手,也露出了些许的畏惧。

最终,刘胡兰死在了敌人的铡刀之下,但一直到敌人铡刀落下,她的眼中也没有半分犹豫。

这一年,为祭奠这位小壮士,云周西村的全体村民,过了一个没有春联,也没有鞭炮的春节。

而在那之后不久,延安慰问团副团长张仲实,带领部下来到文水县演出时,偶尔听说了刘胡兰的故事后,经过调查,立即马不停蹄地将刘胡兰事迹,上报给上级,并把刘胡兰当成教育党员的典型。

后来,张忠实从山西返回延安,把刘胡兰的事迹也带到了延安。最后,十五岁的刘胡兰慷慨就义的故事,传到了毛主席耳中。

收到消息的那晚,毛主席刚好借宿在农民家的窑洞里,得知这位比他孩子还小的姑娘,居然如此无畏生死,毛主席心中激荡。

分明是花一样的年纪,分明应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父母的庇佑下,可偏偏却以这样悲壮的方式永远的离开了人间。

毛主席百感交集,当场写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字,既用来表达对刘胡兰小同志的钦佩,又用来抒发对无数英雄的缅怀。

只可惜,因为战火影响,这第一次题词没能够送到云周溪村。十年后,在纪念刘胡兰英勇就义十周年前夕,这八字题词才又被毛主席重新提起,印刻在刘胡兰烈士的墓碑上。

刘胡兰虽已不在,可是她的坚强勇敢,她的大无畏精神,将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刘胡兰壮烈牺牲的时候,还不是正式党员,她牺牲后第七个月,才被追认为正式的中国员。

如今刘胡兰英勇就义,已经过去整整七十五年了,现在如果有机会,您会带您的孩子,去看有关于刘胡兰的影视演出吗?欢迎留言告知您心底的想法。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 歌剧《刘胡兰》作者含泪完成经典

1949年5月,由西北战斗剧社创作的歌剧——《刘胡兰》,在北京成功演出了数十场,受到了出席观看演出的、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扬与鼓励。

歌剧《刘胡兰》诞生的经过,要从当年一位年轻的八路军战士,只身前往敌占区的故事讲起……

只身前往敌区 只为告慰英灵

1947年1月29日,随军体验生活的西北战斗剧社队员魏风,揣上一颗手榴弹后,只身前往当时处在敌占区的文水县云周西村。

不久前,一篇《晋绥日报》上的文章令魏风肃然起敬。文章讲述了云周西村年仅15岁的刘胡兰英勇牺牲在敌人铡刀下的感人事迹。

魏风思考着,究竟是怎样的信念,能驱使一位年仅15岁的少女不怕牺牲,敢于同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呢?要想弄清刘胡兰牺牲的经过和原因,魏风认为自己必须亲自去一趟云周西村。

魏风刚踏进云周西村,就立即被眼前敌人血洗过后的惨烈景象所震惊了。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忍着巨大的悲痛,带着魏风来到了刘胡兰当时牺牲的地方——云周西村观音庙旁。

魏风 歌剧《刘胡兰》主创人员

刘胡兰就义现场,当时有三把铡刀,铡刀上全部是一层黑痂,就是血已经变黑了。

魏风脱下了军帽,向英雄深深地鞠躬之后,他再也忍不住哀伤之情,放声地痛哭起来。

魏风回到部队向全体人员汇报了此行的所见所闻,看到战士们要为刘胡兰报仇雪恨的坚定意志,魏风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创作一部话剧,广泛宣传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以此来缅怀烈士。

15岁的她,身担重任

刘胡兰,1932年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云周西村,她15岁的时候便担任村妇女干事一职。1946年10月,率军驻守在山西的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调集近万名兵力对晋中平原进行了疯狂扫荡。由于刘胡兰所在的云周西村靠近平原地区,因此成为了军队“围剿”的重点目标。

在阎锡山和他军队的庇护下,云周西村派来的伪村长石佩怀,与当地阎匪军对附近村庄的员大肆。

1946年年底,在刘胡兰的放哨掩护下,当地武工队惩处了这位伪村长,而这一行动也招致了阎锡山部的疯狂报复。

刘继烈 刘胡兰弟弟

1946年,要求我们的地下党员干部,要全部转移到山上。当时姐姐也讲了,第一她对本地很熟悉;再一个呢,她年纪比较小,不易引起他们敌人的怀疑,所以要求坚持留下来做斗争。

不料,由于叛徒出卖,刘胡兰员的身份不幸被暴露。

1947年1月12日,阎锡山部72师215团1营纠集“复仇队”包围了云周西村。严禁任何人进出村庄,将全村百姓强制集中在村口观音庙的广场前,并在这里摆放了三口铡刀。

云周西村观音庙旁的广场上,此时已经有6名地下党同志被捕。这个时候,敌人队伍中有人指认出刘胡兰就是云周西村的员,要刘胡兰去接受审讯。

刘胡兰从容地走到敌人面前,面对军队特派员“大胡子”张全宝的威逼利诱,她丝毫不为所动。

岳建明 文水县史志办公室党组书记

张全宝就问刘胡兰:“你坦白不坦白,自白不自白”,刘胡兰说:“怕死不当员,我咋个死法?”。

随后,刘胡兰高呼着“中国万岁”、“毛主席万岁”,与其他六位被捕的地下党同志一起慷慨赴死,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魏风被刘胡兰的事迹深深震撼。根据在云周西村的耳闻目睹,他将刘胡兰的事迹进行详细整理,并开始创作一部关于刘胡兰的话剧。

魏风知道,全剧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刘胡兰宁死不屈的一幕。他特意翻阅了关于刘胡兰牺牲的详细报道。

在1947年2月6日的《晋绥日报》中,完整地还原了刘胡兰牺牲时与敌人的对话场景:

敌人问她:“是不是员”

她答:“是”

又问:“为什么参加”

她说:“为老百姓做事”

又问:“今后是否还给办事”

“只要有一口气活着,就要为人民干到底”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很快,一部饱含着阶级情感的五幕话剧——《女英雄刘胡兰》诞生于魏风的笔下。这出话剧在部队一经演出后,便引起了大家的强烈共鸣。演员们在台上真情流露的表演,打动了台下的所有观众。每当演出进行到“大胡子”下令让刽子手落下铡刀时,有的战士甚至将手中的步枪上膛,禁不住要冲上舞台,“枪毙”大胡子。

魏风之子 魏晓风

后来每到一演出的时候,专门派一个排的战士站在舞台两侧,而且不许上子弹,防止发生意外。

1947年的3月25日,得知刘胡兰的英勇事迹之后,心中久久难以平静,亲笔为刘胡兰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八字题词。

在话剧《刘胡兰》演出一段时间后,一向重视文艺工作的贺龙司令员交给魏风等人一个任务,他要求战斗剧社继续创作新的作品来进一步宣扬刘胡兰的感人事迹。很快,魏风和董小吾、罗宗贤等人开始着手将之前创作的话剧改编为歌剧。

柴志英 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

写成功后,由于剧情非常感人,演员们经常是泪流满面,有的时候甚至忍不住了就嚎啕大哭,围观看拍戏的老乡也陪着哭。

在贺龙的关心和支持下,歌剧《刘胡兰》顺利创作出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歌剧《刘胡兰》在全国进行了盛况空前的公演,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也随着这部歌剧传遍了大江南北。

潜逃的“大胡子”露出马脚

在刘胡兰遇害以后,当地人民政府和公安机关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军队特派员“大胡子”张全宝的追捕。原来,张全宝在杀害刘胡兰及其他6名烈士后,潜逃回老家运城县运城镇卫家巷,隐姓埋名,靠在街头摆纸烟摊维持生计。

1950年冬天,歌剧《刘胡兰》在运城县盛大公演,反响空前。人们的热烈议论,让张全宝听得心惊胆战。这时张全宝盘算着,先去剧院打探一下风声 ,再决定今后的藏匿地点。当天,张全宝低头弯腰地挤进人群之后,躲在了剧院最后的位置上,看完了整场歌剧。

在演出结束之后,张全宝的脸上竟然露出了一丝笑意,他暗自庆幸又逃过一劫。因为在演出中,台上演员喊出“大胡子”的名字,并不是张全宝,而是张全宝部下的名字。

然而,张全宝的如意算盘却打错了。根据当地群众和张全宝旧部提供的线索,当地公安机关早已掌握了他的行踪,并最终将其绳之以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下,中央实验歌剧院根据歌剧《刘胡兰》重新创作演出,并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其中歌曲《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在1956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经郭兰英一唱而红。

为进一步弘扬刘胡兰精神,云周西村改名为刘胡兰村。

直至今天,被人们传唱七十余载的歌剧——《刘胡兰》,依然在华夏大地散发着它无尽的生命力。

敬请收看今晚(5月14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红色经典》之《刘胡兰》

文字:蒋豪文

编辑:张欣悦

主编:姜黎

15周岁的她,面对敌人视死如归

女英烈刘胡兰祭

刘家有女,胡兰是名。

云周西村,投身革命。

少年即入党,巾帼建奇功。

叛徒嘴脸恶,阎匪铡刀凶。

烈士信念坚,不为名利动。

视死竟如归,坚贞兼英勇。

遗范垂后世,风采映苍穹。

主席,感而撰其铭。

落笔仅八字,千载壮忠魂: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10岁就加入抗日救国儿童团,站岗、放哨、送情报。1945年10月参加了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培训班后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工作,并成为候补党员。不久进入区委组织的土地改革工作组,领导云周西村土改运动,正确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胜利完成任务,在形式恶化之后主动留在敌后坚持斗争,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被捕。刘胡兰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英勇就义在敌人的铡刀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947年3月26日,毛主席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刘胡兰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予以高度评价。

15岁,是一个花样年华。15岁,我们还在父母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无忧无虑地学习着、生活着!可是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面对敌人的屠刀脸不改色心不跳,凭借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以“怕死不当”的英雄气概,痛斥敌人的威逼利诱,英勇就义,成为中国年龄最小的女烈士,震撼感动了几代人。

虽然刘胡兰牺牲了,但她的高贵品质,她的精神面貌,永远是中国青年和少年学习的榜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